《看見》: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2020-12-06 瀟湘夜雨靜翻書

《看見》: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從昨晚到今天上午,中間幾個小時的睡覺時間,我用了差不多十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看見》。而柴靜寫這本書用了三年,我看得很認真,像柴靜說的,天靈蓋打開了,二十多萬字一股腦地往腦子裡傾倒,不留餘地,也刻不容緩,這個過程沒有一絲囫圇吞棗,而是把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片段,不斷充實、完滿。一直關注柴靜,她每次發一篇博文,幾乎都要將她整個身心的體驗融入、交匯在那裡,這本書看完,我簡直惶惶然。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知道她要發新書,驚喜之餘,也有些擔心:距離她第一本出版物《用我一輩子去忘記》,已經十幾年的光陰,所有的柴迷們都在期盼著她有新作產出;但柴靜平時工作那麼忙,還要寫幾十萬字的書稿,會不會只是將博客裡的內容梳理、整理一遍,畢竟,講這十年的故事,她的博客信息量,足夠大了。一個人十年的經歷已經放在那裡,不知道被大家咀嚼了多少遍,現在要回過頭來再看一遍,值得去買一本嗎?

而貼在柴靜身上的標籤無非這些:新聞調查、非典記者、汶川地震等,即使變換思路,她能寫出吸引我的東西嗎?但我想錯了,正如她在後記中寫道:餘江波是我「看見」欄目的原同事,他曾是我博客的讀者,一再告誡我,不要偷懶簡單地使用過去的材料,讀者是不會滿足的,必須重新與生活打滾,不斷地深化材料。就像你每日朝夕相對的朋友,你以為足夠了解她,但她內心裡還藏著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在這本書裡,她一一闡述,看得我涕淚交加。我坐在圖書館,對著這本書,守著一包衛生紙,看到某些部分,幾乎是聲淚俱下的不停地抽出紙巾來擦眼淚,對面穿格子襯衫的女孩子,目瞪口呆地看著我,心裡好像在感慨:姑娘,得是多大的悲痛讓你哭成這樣啊。

柴靜在序言裡講: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她沒有讀過新聞專業,從長沙鐵道學院會計專業畢業開始做電臺主播,即使後來考上了北廣,讀的還是電視編輯專業,但讓她聲名斐然的是在《新聞調查》當中做記者的這十年。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是最苦最累的活兒。小崔在如日中天的時候,每次錄節目,開場前,心裡焦慮,總得衝著牆向自己攥拳頭。當時兩眼一抹黑,被新聞專業主義牢牢綁住的柴靜聽到這話時說:我見慣了強人,他這點軟弱幾乎讓我感激。她把法拉奇、拉裡·金、陳大會等人的採訪都列印下來,塞在文件夾裡,提問抄在小本上,採訪前常常偷換一下問題的內容就直接用,老老實實蹲馬步,照貓畫虎。

她回想起自己在長沙做夜色溫柔的時候,沒錢、沒加班費、連坐車也不報銷,但沉沉的晚上,頭頂一盞小燈烤著,好像整個世界都窩在裡頭。當時她心裡不興奮,也不擔心,但到了央視,為了製片人、獎金、虛榮心,為內心的恐懼而工作,「最簡單的東西沒有了,我的心不在腔子裡。」加上年少氣盛,一腔少年狂狷之氣,講什麼人情世故?採訪時萬物由我驅使,自命正直裡有一種冷酷,即使是一個正義的目的,就像車輪一樣狠狠碾過人的心,也是另一種戾氣。陳虻忍不住對她吼:「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你什麼時候把自己忘掉就成功了。」但這個問題,在新疆大地震,柴靜走出演播室,走到生活裡的時候,才能回答他: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在新疆大地震、非典、汶川地震、虐貓、藥家鑫的採訪中,柴靜慢慢明白,淚水和憤怒是人之常情,但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面,要疑問,不要質問,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而柴靜的問題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陳虻一語中的:「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新聞也大抵如此。所以,作為從業十幾年的新聞記者,柴靜的體悟少部分和新聞相關,大部分與生活相連:我們都努力把自己報導的世界與生活隔開,但是都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它的一部分。CNN的記者安德森·庫珀說:「我以為我能就此脫身而出,不受任何影響和改變,但事實卻是我根本無法解脫。根本不可能做到視而不見,即使不聽,痛苦還是能滲透到你內心深處。」是啊,生與死,苦難和蒼老,都蘊藏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重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那麼,社會上這麼多問題,改起來有很多惰性,怎麼改?哈佛一位教授說,讓問題浮出水面,讓它「不得不」改變。很多人會質疑如今的司法程序,甚至拋出官官相護,不為百姓辦事等看法,但這條路,是最可行的路,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人相信。看見的太多,想表達的太多,都是這時代引發的思考。而歲月的流逝,也讓我越來越相信,做一名記者,不是無冕之王,不是站在時代潮頭,而是: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像柴靜說的,在這個鼓譟的年代,不是甘居尋常的人,聽不到這青綠的細流聲。

相關焦點

  • 對痛苦的思考就是財富,承受痛苦也是一種清洗和歷練
    混機關,無非就是文山會海,你方唱罷我登場。會場裡枯坐,禁不住阿高一番胡思亂想——想想吧,這物質金錢時代,還有很多人在為生存四處奔走,也還有人在忍飢挨餓,而我們這一群人算很幸運了,坐著坐著就領錢了,就好好活著吧。無聊了阿高就在會議記錄本上寫寫畫畫,他習慣在百無聊賴的開會中低頭默寫幾首古詩,當練字。還得感謝小時候讀書喜歡古詩詞,否則自己現在還真不知道能寫些什麼。
  • 痛苦是一筆財富(作文素材)
    痛苦是一筆財富(作文素材) 2013-09-04 15:5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痛苦是財富,扯淡
    我"調侃"道:"年輕人,多吃點苦好,這都是你未來的財富。"他當然知道我是在模仿領導的口吻。這個領導,可能也是你的領導,也可能是你的長輩。你反抗了,他們會說:"你們年輕人,就是吃不了苦。"…………我是什麼時候懷疑這句話的呢?從看到了陳虻的這句話開始:"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
  • 那些在痛苦中學會的,必將使你更強大
    如何面對痛苦,擺脫痛苦,是很多人思索一生的難題。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當我們對痛苦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遠。無論怎樣的痛苦,都會隨時間發生改變。也許痛苦會被我們逐漸接受,也許會被消解掉,也許會隨著我們一起成長。
  • 痛苦是警醒喜樂是財富
    曾經看見一段話,說上帝給了人類兩條路,一條是布滿鮮花的路,一條是布滿荊棘的路!大多數人當然會選擇布滿鮮花的路,然而這就是人的本性,少數人能夠看到人的本性而去選擇布滿荊棘的路克服人的本性,這一路荊棘便是一路的警示提高自己對人類本性的敏感性,也因而可以脫穎而出!
  • 苦難是寶貴的人生財富?任正非的深刻體悟:痛苦本身並無收穫!
    任正非年輕時期是吃物質匱乏的苦,還遭遇了不少挫折,中年又吃了「生活所迫」的苦,創業之後更是百倍千倍的苦,一度想要自殺…… 但任正非卻告訴人們,無法從痛苦中學到什麼,痛苦本身並無收穫。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我的意識是清楚的,在我身邊,我知道有一個世界在不停地正常運轉,我能感受窗前白天黑夜的更替,能聽見門外鄰人們淅淅瀝瀝的說話聲,能看見老公在房間內外走動的身影,能聽見公婆在房屋裡活動的聲音,但他們並不會理睬我這個生下了孩子不能自由行動的活人和在襁褓中的孩子。我必須保存實力,不能說話不能生氣,浪費體力,等到有一天我的親人到來,把我接走。
  • 2017年中考滿分作文範例痛苦也是一筆財富
    痛苦也是一筆財富   ——致甜甜同學的一封信   甜甜同學:   你好!作為同齡人,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處境,但作為生活的挑戰者,我必須給你一個忠告:珍惜你的痛苦,他是你明天的財富。   種子在痛苦中萌生,嬰兒在痛苦中分娩,雄鷹在痛苦中展翅。沒有痛苦的殘陽如血,怎有美麗的朝暉噴薄而出?
  • 財富靠自己積累,命運靠自己轉彎,情緒、痛苦與快樂由自己決定
    財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快樂與否,也取決於對事物本來的看法,痛苦與快樂都由自己的情緒去決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寶貴的財富。和諧的人際關係屬於一種財富,豐富的理論知識屬於一種財富,高尚的品德屬於一種財富。財富是無邊無際的,財富也無處不在。精神上的,物質上的,不管有多少種,都必須靠自己積累。
  • 猶太人說痛苦中蘊含著一種力,是一筆財富,此話何意?
    猶太智慧之書《塔木德》認為:「痛苦之中蘊含著一種力,而且痛苦是一筆財富,」此話何意?所以,幾乎所有的宗教和心理學家都把控制痛苦當成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它也是大多數人都很感興趣的話題,那麼,痛苦真的可以控制嗎?當然是可以的,痛苦有著特定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其變動也是有著固定規律的,這就決定了它可以擺脫,也可以戰勝。首先,我們不能草率地說,一切痛苦就是不幸,一切不幸都是痛苦。
  • 痛苦面具是什麼梗 痛苦面具意思介紹
    痛苦面具是什麼梗 痛苦面具意思介紹時間:2020-11-29 23: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痛苦面具是什麼梗 痛苦面具意思介紹 痛苦面具是什麼梗?最近大家都看到一個痛苦面具的梗,也看到很多的表情包,那麼究竟是什麼意思,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一起來看看吧。
  • 擁抱痛快:成長一定是痛苦的,否則你就沒有在成長
    如果你留心一些,就會發現,這些書都是散文,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就是我最愛讀的書。但是後來在網絡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說「你不能只讀你喜歡的書,你還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都要讀一些才好。」後來我才明白,這背後的道理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 魚會痛苦嗎?
    這意味著它們並不真的「感受」到痛苦和其它什麼。德比希爾在問答環節遭到了打擊。當被問道狗是否能感受痛苦時,他說這取決於你說「感受痛苦」時指的是什麼。他看上去挺痛苦的。但布雷斯韋特的回應讓我感到高興。她聲稱,狗,或者魚,是否以與人相同的方式感受痛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會不會痛苦,而她相信它們會。觀眾鼓起了掌。這場對話鋪墊了隨後由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發表的演說。
  • 生活的本質——論痛苦
    而社會的評頭論足不僅在意識上,同時也在客觀條件上影響我們生存的姿態,而這才是人們無法對外界的聲音視而不見甚至過分關注的原因。且不說憑個人的努力,能否得到他追求而得以滿足的東西,假如就是有一個人,什麼都得到了,那麼這個生存的姿態是不是很值得所有人羨慕?
  • 你的記憶力不差,你可能是在「逃避」痛苦!
    在我們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後,人是會條件反射般的「退縮」;而控制我們行為的大腦,就會潛意識幫助我們遺忘,因為遺忘才能避免痛苦。比如,在你剛入社會時,是不是感覺特別痛苦?因為學校跟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曾經引以為傲的榮譽證書、獎狀等等,在你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完全沒有了任何作用;這時候你會特別痛苦與迷茫,而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逃避」。
  • 可可蘿痛苦面具什麼梗 可可蘿痛苦面具梗介紹
    可可蘿痛苦面具什麼梗 可可蘿痛苦面具梗介紹時間:2020-11-29 23: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可可蘿痛苦面具什麼梗 可可蘿痛苦面具梗介紹 可可蘿痛苦面具什麼梗?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只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骨頭酸痛、聽覺遲鈍、視線模糊、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 正如伯頓四百多年前的這本老書所言,「無意義痛苦」並非新鮮事物。這些慣常的痛苦,我們的祖先也不能倖免。
  • 帕斯卡爾│為什麼聰明的人大都很痛苦?
    今天的話題是:為什麼聰明的人大都很痛苦?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人與人的智商上,確實有高低之分。在帕斯卡爾看來,聰明人與愚笨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聰明人往往有著更高的「幾何學精神」和「敏感性精神」。可是,漏掉一條原則,就會引向錯誤;因此,就必須有異常清晰的洞見力才能看出全部的原則,然後又必須有正確的精神才不致於根據這些已知的原則進行謬誤的推理。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打人的衝動。因為帕斯卡爾所洞見到的那些繁多到「人們幾乎不可能不錯過的」原則,我幾乎從來沒有洞見過。相反,我在大學學習那些已經被別人「洞見」出來的的微積分、概率論的時候,還有點吃力。
  • 梅宮主:像鏡子那樣就不會痛苦了
    智慧的人,看到了惡的,便感恩喜悅,因為惡讓他看見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投影源,讓他又看見了自己需要提升的點。愚昧之人,看啥都是惡。智慧之人,看啥都是善。2、鏡子裡的東西,再重也給不了鏡子壓力,如果我們也能像這樣去面對煩惱和痛苦,那就不會痛苦了。
  • 疾病、痛苦還是死亡
    這是拂塵記的第485篇原創文章,字數1909,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每個人剛出生時,懵懂無知,隨波逐流,吃喝拉撒、學習長大,等到工作成家,擁有越來越多,我們會有煩惱有痛苦,有了恐懼,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一 你思考過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