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深了!叔本華論生命的本質、意志、智慧和死亡的輪迴!

2020-12-01 文眼看世界

生命是永恆的,但那只能是對於整體,單個個體生命是永遠無法做到永恆的,因為無論植物、動物,抑或高度發達的人類,其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大自然早在數億萬年前就已規定好的。

對於死亡、意志、智慧,以及生命的永恆性,我們一起看看大哲學家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的?

1,永恆的不死只隸屬於整體,不屬於個體

如果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立場即「出生」並非我們生存的開始這個地基上,當可升起這樣的信念:必有某種東西非死亡所能破壞的。但那並不是個體,個體只在表現種族的一種差別,它借著生殖而產生,具有父母的性質,故屬於有限的東西。個體不復記憶生前的生存,死後也無法帶去今生的生存記憶,然而人的自我仍留存於意識之中,「自我」常存著與個體性結合的欲望,更希望能與自己的生存永遠結合在一起,故當個體性不存在時,即意氣消沉。因為,意識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要求死後的無限持續的人,恐怕只有犧牲生前無限的過去,才可望獲得了。所以他對生前的生存既然記憶,在他的認識中,意識是與出生同時開始的,以為他本為烏有,而由出生帶來他的生存。這一來,就得以生前無限的時間去買取死後的無限生存了。所以,我們必須把意識的生存,當作另一回事,才能不介意死亡的問題。

2,人的本質——認識和意欲

我們的本質可區分為「認識」和「意欲」兩部分,即可了解「我」實際是很曖昧的詞彙。有人認為「死亡是『我』的完全終止」,有的見解則較樂觀:「正如『我』只是無限世界中的一小點,『我』的個人現象亦為『我』的真正本質的極微小部分」。仔細探究,「我"實際是意識中的死角,因它正如網膜上視神經所穿入的盲點一般,並無感光作用,也如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切,惟獨看不到自己。

這正與產生認識力的腦髓作用完全相應,我們的認識能力完全外向,其目的僅在保存自我,即為搜尋食物、捕獲獵物而活動。因此,各人所知悉的,只有表現於外在直觀中的本身個體而已。反之,如果他了解透徹的話,反而會對這副臭皮囊付之以冷笑,甚至捨棄自己的個體性:「即使喪失這個個體性,與我又有何礙?因為我的本質中仍可產生無數個個體性」。

退一步說,個體性果真能無限地延長下去,人也勢必會感到過分單調而厭膩。為避免於此,他反倒希望早些歸於烏有和死亡。試看,大多數人——不,一切的人類,不論置身任何狀態下皆不能得到幸福,如果免除了窮困、痛苦、苦惱,隨即陷入倦怠無聊;如果為預防倦怠,則勢必痛苦、苦惱終生,兩者交互出現。因而,人類若僅處於「更好的世界"是不夠的,除非本身發生根本的變化——即中止現在的生存,只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人的本質毫無變化,結果還是相同的。

3,人類善行得以永久維繫的根本動因

客觀物必須依存於主觀物,其結局也以此為基礎。「生命之夢」以人體器官為組織,以智慧為形式,不斷地編織下去,等到人的全體根本組織消滅時,夢,終於覺醒了。真正的做夢,醒來時,人還是存在著;而擔心死亡後一切皆將終止的人,卻猶如沒有夢的人而還強要他做夢一樣。個人意識由於死亡而終止,然而,又是什麼使他還能燃起對永恒生命的熱愛呢?他所希求的究竟是什麼呢?細察人類意識活動的大部分內容,不,幾乎是全部內容,可以知道,那不外是由於他對世界的憐憫和對自我的執著(或者為了別人,或者為了自己),他的目的無非為了求得活得「不虛此生」而已——所以,古人往往在死者的墓碑上刻著「無愧此生」或「愉快安息」的字樣,其中實在是有著無比深刻的含意。

那些為了自我的執著(為了一己的歡樂)的人且不談,為了對世界的憐憫的人,則是與世間的「來世責罰」或「精神不朽」相關聯的,他們希望在死後獲得賜福或獲得永遠的尊敬。而這正是以「德行」為手段,以「利己主義」為目的的一種做法(它的本質還是自私的)。然而也正由於這種作法,人類的仁愛精神——例如對敵人的寬恕、冒險救難的行為以及不為人知的善行等——才得以永久維繫不墜。

4,生命帶來欲望和現象,死亡帶來本質

其實,所謂「開始」、「終止」或「永存」,其意義純系借自時間而得,是以時間為前提才能通用的概念。但時間並不能帶來絕對的生存,亦非存在的方法,它只是用以認識我們及其他事物之生存的一種認識形式。因此,「停止」、「永存」等概念惟有在這種認識力的範疇——即發現於現象界中的事物——才能適用,而非關乎事物的本質。

經驗的認識固然明白顯示著:「死亡」是時間性生存的終止。然而仍然必須知道一切經驗的認識以及所有捲入生滅過程的物質,實際僅是現象而已,它們並非物自體。那麼,對於死後究竟能否持續的問題,應該作何解答呢?我們只有這樣說:「生前若不曾存在的話,死後也不會存在;反之,若某些東西非『出生』所能製造出來的話,死亡亦無法加以破壞。」

斯賓諾莎說得對:「我們可以感覺或經驗到『永恆』。」試看我們對最遙遠的兒時記憶是何等新鮮!任何人必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我們本身中必有某種絕對不滅、不能破滅、不會衰老、不會與時俱逝、永遠執一不變的東西。但那到底是什麼呢?恐怕任誰也無法明確指出。但顯而易見,那並不是意識,意識隸屬於有機體,它與有機體同時消滅,亦非肉體,肉體是意志的產物或影像,也是屬於現象之一。如此逐步搜求,我們或可依稀找出答案,它應是那層於意識之上,為意識與肉體共同的意志。意識與死亡同時消失,但產生及維持意識的物質,並未消失;生命雖已逝去,但表現於其中的生命原理,並未消失。它就是永恆不滅的意志,人類一切形而上的、不滅的、永恆的 東西,皆存在於意志之中。

在現象界中,由於認識形式的限制——即由於「個體化原理」之時、空的分隔——人類的個體看來是必會趨於破滅的,然而實際上卻不斷地有其他新個體代之而起,種族的不滅,即為個體不滅的象徵。因為對生存的本質(意志)而言,個體與種族之間並無任何區別,而是一體的兩面。在此,必須特別強調:現象與本質二者是無從比較的,換句話說,表象世界的法則完全不適用於物自體(意志)的法則,甚至可說兩者根本對立。茲以死亡的反面——動物存在的發生(生殖行為)為例略加說明,讀者或可瞭然於懷。生殖行為是意志最直接和最大的滿足,但它只是盲目衝動之下的肉慾工作,在通過了意志的自我意識下,輕易的形成有機體。然而,表象世界的有機體,構造卻極盡巧妙、極端複雜和無比精密。按理,造物者應該盡其可能地去照顧和監護這些個體,但事實正好相反,他卻是漫不經心地任其破壞。從以上的對照,我們不難了解現象與物自體問的差異所在,進而可以察知,我們真正的本質,並不因死亡而有所破壞。

4,意志是生命的核心,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生命意志的渴望

我們對於生命的眷戀——不,應該是對死亡的恐懼——並非從認識所產生,而是直接根源於意志,這是沒有認識力的盲目求生意志。正如我們的肉慾完全是基於幻想的衝動,而被誘進生存的圈套中一樣,對死亡的恐懼亦純屬幻想的恐懼。意志之所以恐懼死亡,是因它肉眼所見,意志本質僅表現於個體的現象,因此,那正如我們在鏡中的影像一般,鏡子破碎,影像即告消失,而使意志產生它與現象同時消滅的錯覺——所以,儘管哲學家們從認識的立場找出許多適合的理由,反覆說明,「死亡並無任何危害」,但仍無濟於事,因為它是盲目的意志。

意志是永恆不滅的,所有的宗教和哲學,只賜予善良的意志(善心)酬報——在「永恆的世界中」。而對其他——如卓越的智慧等,卻從未有過類似的承諾。

5,智慧是意志客觀化所產生的附屬現象,一切都是意志或意欲

形成我們本質的意志,其性質很單純,它只有意欲而無認識;反之,認識的主體——智慧,則是意志客觀化所產生的附屬現象——因為,意志知道自己的無力和盲目,根據自然的意旨,智慧的產生,是為了協助意志,以作為它的引導者和守護者——認識必須依附於有機體的肉體,有機體又以肉體為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下,有機體也許可以解釋為「意志與智慧的結合」。

智慧雖是意志的產物,但它與意志卻站在對立及旁觀者的地位;不過,它所認識的只是在某一段時間中之經驗的、片斷的、屬於連續性刺激和行動中的意志而已。動物的意志也可獲得智慧,然而它的作用更小,僅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時,作為照明之用——本質之為物,對智慧而言,始終是一個謎,因為它所看到的只是個體不斷的產生和破滅,它永遠不能了解本質的超越時間性。不過,我們也許可以這麼說:對於死亡的恐懼,或多或少是緣於個體的意志不願脫離原來的智慧。

絕大部分的死亡恐懼不外是「自我已消滅,而世界依然存在」的錯誤幻覺所致。這實在是一種很可笑的心理,世界伴隨意志,原如影之附身一般,世界惟有在這個主體的表象中才能存在,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就是意志,它賦予了一切生物的生存,它是無所不在的。如今,這世界的主人卻因個體化原理所形成的妄想所困擾而絕望,以為自己行將死滅,踏人永遠烏有的深淵,豈非可笑至極?事實上,正確的答案應是:「世界雖消滅,而自我的內在核心卻永遠長存。」

6,意志再現(輪迴)和靈魂不死

只要意志不實行否定,我們死後仍存留著另一完全不同的生存。死亡於物自體(意志),猶如個體睡眠,意志由於這種「死亡的睡眠」,而獲得其別的智慧和新的意識,於是,這個新的智慧和意識以新鮮生物的姿態再度登場。——反之,如果記憶和個體性永遠存留於同一意志中的話,意志將感到非常難耐,因為它只有無窮無盡的繼續著相同的行動和苦惱。

但我們的智慧因受時間形式的限制,並不了解物自體的問題,因此,上述情況就被宗教解釋為「輪迴」。——現在,我們如果再引出「性格(意志)遺傳自父親,智慧遺傳自母親」的論點,加以參證的話,即可瞭然所謂「輪迴」實與上述的見解,非常吻合。即人類的意志雖具有各自的個體性,但在死亡之後,借著生殖而從母親那兒獲得新的智慧,於是遂脫離原來的個體性,成為新存在。這個存在業已不復記憶前世的生存,因為記憶能力的根源——智慧,屬於一種形式,是會消失的。藉此,這種狀況,與其名之為「輪迴」,不如說「再生亡」較為貼切——根據哈地的《佛教手引》及柯賓的《佛教綱要》等書的記載,皆說明佛教的教義與上述的見解原是一致的,但對大部分佛教徒而言,因為這種教義太過深奧難解,故而以較淺易單純的輪迴說取而代之。

此外,從經驗的根據,也可證實這種再生,換句話說,新生物的誕生與活力消失的死亡之間,實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據舒努雷《瘟疫史》中所述,十四世紀時,鼠疫症曾一度流行於世界各地,死者無以勝數,使世界人口大為減少,但之後即呈現異乎尋常的多產現象,而且雙胞胎非常多。據說,還有此時期所降生的孩童,竟無一人長著完全相同的齒列,這豈非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又比如,德國醫學家卡斯培曾撰有《關於人類壽命》一書,該書作如下兩點結論:(一)出生率對於壽命和死亡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二)出生率與死亡率往往相一致,即按相同的比率增減。這是作者從許多國家和地區,搜集許多例證後,所確立的原則,其精確性想來應無可置疑。——雖然,某個個體自己業已死亡,多產的是與自己毫不相關的另一對夫婦,但其問因果實不可說只是形而下的關係。這件事說明了,每一個體皆含著「不滅之芽」,經過「死亡」後再被贖取回來,於是產生新生命,這就是它的本質。如果能溝通出兩者之間(不滅之芽與新生命)橋梁的話,也許,生物生死之謎即可迎刃而解。

眾所周知,「輪迴」是婆羅門教和佛教的中心教義,實際上它的起源極古老,也在很早就取得大多數人的信仰。大概除猶太教及它的兩個分支外,幾乎所有的宗教,皆有輪迴之說。基督教主張,人們在贖回他的完全人格後,即可在可以自我認識的另一世界中相會。而其他宗教則認為這種相會在現世已進行著——只是我們無法分辨。也就是說,借輪迴或再生的生命循環,在來生時,我們仍可和我們的親戚朋友共同生活;不論是夥伴抑或敵人,在來生時我們與他們仍只有類似的關係和感情。——當然,這時的再認,只是一種朦朧的預感,而非明晰的意識。

7,死亡與輪迴的真實面目

輪迴的信仰,實際可說是人類自然的信念所產生,它深植於世界各角落的一般民眾和賢者的腦海中。絕大多數亞洲人對其信仰的真誠自然不在話下,同時它也為埃及和希臘人所信奉。希臘哲學家曾說:「一般希臘人皆信靈魂不滅之說,即靈魂可以從一個人的身體移注到另一人的身體之中。」此外,如北歐、印第安族、黑人及澳大利亞,也有此一信仰的痕跡可尋。它又是亞洲信仰人數最多的佛教派的基礎;印度境內的一支回教,也信仰輪迴,因而禁止一切肉食。此外,西方中的異教,輪迴信仰均極根深蒂固。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大哲,更將它納入他們的學術體系中。一位哲人在《自傳》中說道:「我始終丟不開『我在出生前即已有過死亡』的思想。」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在《靈魂不滅論》也特別強調:「在這種學說中,輪迴是哲學惟一值得傾聽的東西。」——只有猶太教和它的兩個支派,持相反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人類是從「無」中創造出來的。雖然他們憑著火和劍,在歐洲及亞洲的部分地區驅逐了這足以慰藉人類的古老信仰,但它究竟能持續到何時呢?從宗教史看來,我們實不難判定它的命運。

說完了輪迴信仰,就來看看死亡,這個每個人都要早晚面對的生命課題。也許死亡可以解釋為「求生意志中的利己心,在自然的進行中所受到的大懲戒」,或者是「對人類生存的一種懲罰」。就人類而言,死神將說道:你們是不正當行為(指生殖)的產物,應是根本的錯誤,所以應該消滅。因此死神借「死亡"辛苦地解開由生殖欲望所作的結,讓意志備受打擊,以彰顯神的威嚴。就大自然的生存法則而言,意志中的利己心,總妄想著自己是存在於一個個體中,一切的實體只局限於自己。因此,死亡便以暴力破壞此一個體,使意志在失望之餘喚醒它的迷誤。其實,意志的本質是永遠不滅的,個體的損失僅是表面的損失而已,以後它仍將繼續存在於其他的個體中。所以,一個最善良的人,「自他」的區別最小,也不會把「他人」當作絕對非我的人;反之,惡人對他人之區別則甚大,且是絕對性的。死亡是否被視為人類的破滅,其程度的多寡,可依此區別而定。

8,精神的最高境界——萬物不死不滅

如果人類在其短暫的生命之河中能夠善用機會的話,「死亡」實是意志的一大轉機。因為在生存中的人類意志並不是自由的,因為要生存,有欲望,所以他無法獲得絕對的自由。一個人的行為是以性格為基礎,而性格是不會改變的,其所行所為完全隸屬於必然性,性格決定了他的一切,命運主宰著他的一切。如果他繼續生存的話,只有反覆相同的行為,而各自的記憶中必定存留著若干的不滿。所以,他必須要捨棄現在的一切,然後再從本質之芽萌生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規則和法度,以便成就出新的自我。

因此,死亡就是意志掙脫原有的羈絆和重獲自由的時候。佛陀常言:「解開心靈之結,則一切疑惑俱除,其『業』亦失。」死亡是從褊狹、渺小的個體性解脫出來的瞬間,它使真正根源性的自由得以再度顯現。在此質的飛躍基礎上,瞬間也許可以視之為「回復原狀」。很多死者的顏面——尤其善人——所以呈現安詳、平和之態,其原因正在於此。看破此玄機的人更可欣然、自發地迎接死亡(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哲比如老子、孔子、莊子等,應該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不懼死亡,安詳如出生時一樣離去。而印度的佛陀更是如此。),摒棄或否定了佔據其生命耗費其精神的求生意志。因為他們了解,我們的肉身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生存即是「空」,一切現象界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塵世的亂象之下,唯有」空空如也「。空是萬物不生不滅,是心的巋然不動,是精神的至極無限。佛教信仰將此境界稱之為「寂滅」或」涅槃「。

相關焦點

  • 叔本華意志論,人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叔本華在25歲時,就寫出了第一本作品,叫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也算年輕有為,畢竟在這個年齡寫出哲學作品的人在哲學史並不常見,可是遺憾的是這本作品出版以後,無人問津,只售出僅僅的幾本。後來叔本華通過一篇博士論文,取得了柏林大學教授的職位,叔本華很討厭當時代的一個大哲學家叫黑格爾,認為他是一個沽名釣譽的騙子,裝神弄鬼的詭辯家。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虛無主義的壞處是否定一切,對什麼都消極對待,根本無法形成個人價值,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反之則可以引發反思,找到新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人類的發展。他同叔本華一樣,認為人類處於永恆的痛苦之中,但他認為痛苦可以使人得到超越,而人類的目標是成為超人,即擁有強力意志、可以完美地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但人卻沒有充分的自由意志。
  •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叔本華作為一個悲觀哲學家,曾開創了生命認識上的很多之最,其中他對生命意志永恆的說法應該是最駭人聽聞的,為何這麼說呢?一起看完下面他關係生命意志的論述後,估計你就心知肚明了。這隻狗的先世,必已經歷數千隻狗的死亡,但這幾千隻狗的死,並不影響狗的理念,它的理念,也不因它們的死,而有絲毫的紊亂。所以,這隻狗就像不知有末日來臨似的,生氣蓬勃地生存著,它的兩眼,散發出不滅的真理——原型的光輝,這隻狗死了,另外一隻幾乎和它一樣的狗又降生了,種族生命的意志就這樣延續了下去,萬年不變。那麼,數千年以來死亡的是什麼呢?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因此,當我們說,這個行為或者事件是隨機的時候,只承認了自己對其潛在的因果基礎不甚了解,因此,決定的是否隨機,並不足以給自由意志之有無下定論。根據19世紀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理論,自由意志是一種自然法則,來源於超個人的意志,而非來自於自然法則。感知的意志狀態是人類思維與世界的基礎。叔本華的觀點儘管常常被所謂的專家錯誤理解和錯誤解讀,但如果能夠理解到叔本華所言實質的話,能幫助我們將貌似衝突的知識地圖連接成片,調和自由意志與看似確定的自然法則。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想要詳細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在這裡,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意志的概念史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是整個19世紀後半葉歐美哲學界最為重要的哲學流派,也是西方的傳統哲學最初從理性主義到非理性主義哲學轉變的節點人物。而他所具有的哲學體系當中,以「意志」作為其最為中心的哲學概念展開其論述。意志這一概念最早的原意,是「自願」和「同意」等。
  • 人死亡之後其本質仍然存在,輪迴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沒有哪頭羊會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人進化出了思想和感情,所以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基因控制和決定生物,真實存在的是基因,而不是每個個體,個體只是基因的表象。基因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的概率提高,就儘可能多的拷貝個體,每個個體對基因來說都是它的一個分身,都是它的一個儲備庫。從基因的角度看(也相當於上帝視角),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 植物的生命智慧——進化論的盲點
    植物,按照我們現有的對生命的認識,是沒有任何智慧的,連神經系統都沒有,那更談不上任何智力上的東西了。我們可以任意地對待植物,植物都不會有任何反應,看起來植物和智慧實在難以聯繫起來。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植物的很多行為都體現了其內在智慧,而這是進化論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觀點所無法忽視的。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科學家解釋生命輪迴的真相,死亡莫非不是生命的終結?
    生命是從何而來?死亡是否代表著一切寂滅?這些問題千百年來縈繞在每一代人的心中。而每一代人、每一種不同的文化都對生死給出了不同而又相近的認識。所謂認為無非也就是兩類,一種認為人死燈滅,一切皆無,這種說法似乎更加符合現有科學,但是卻不和邏輯,無端誕生而又永遠消亡,意義何在?
  •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他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與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欲望的控制。
  • 叔本華:這東西人人有,能夠增長我們的經驗、豐富我們的智慧
    叔本華:這東西人人有,能夠增長我們的經驗、豐富我們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他的許多思想被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所繼承。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他的哲學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有深遠影響,創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論視覺與顏色》《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志》《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附錄與補遺》等。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超越嗎?——尼採對生命的看法淺析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論自我超越》篇中說生命的秘密在於自我超越,以下是我對此的一些淺析。生命的範圍當然很廣,我相信尼採所指的生命主要是就動物包括人類而言的,因為動物的活動較植物更為劇烈,而他的生命學說的重要一條就是變動。
  • 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哲學就是要對萬事萬物刨根究底,追問事物的本質。那麼,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什麼?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到了叔本華,他將人的真正本能拿到了第一位,強調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個哲學術語,通俗理解就是「活著的那股執著勁兒」。這是筆者的認識。縱觀叔本華對生命意志的論述,你會覺得他說的就是這個理兒。意志既是超越的,也是困境在引言裡我們說過,叔本華的哲學屬於唯心主義,因為他主張意志第一,也就是意識主導一切。在叔本華的意志哲學中,他雖強調生命的那股勁兒,但他對生命的勁兒的認識是不加阻止的,也就是泛自然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