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2020-10-18 哲學詩畫

叔本華作為一個悲觀哲學家,曾開創了生命認識上的很多之最,其中他對生命意志永恆的說法應該是最駭人聽聞的,為何這麼說呢?一起看完下面他關係生命意志的論述後,估計你就心知肚明了。

1.個體的生命死亡飛逝,而種族的共同理念卻永遠傳續

譁譁飛濺的瀑布,像閃電一般迅速地轉變,但橫架於飛瀑之間的彩虹,卻始終確定不動。同樣,一切的理念——即一切動物的種族,亦無視於個體不間斷的轉變。求生意志原本紮根於此、表現於此,所以,對意志而言,真正重要的只是理念(種族)的持續,生物的生生死死,正像飛濺的瀑布,而理念的形態,正如橫架飛瀑之上牢固不動的彩虹。所以,柏拉圖看出,只有理念(種族)才是真正的存在,個體只是不斷的生滅。惟其能深深意識到本身的不滅,不管動物或人類,才能平心靜氣、心安理得地面對不知何時降臨的個體毀滅,所以,兩眼之中呈現著不受死亡的影響及其侵犯的種族的安詳。若說人類會具有這種安詳的話,該不是由於不明確而易變的教條吧!正如以上所述,我們不論觀察任何動物,都可了解死亡並不妨礙「生命核心」——意志的發現;這或許是因為一切動物都蘊藏某種難以測度的神秘吧!

諸位且試觀察你所飼養的狗,它們活得多麼安詳!多麼有生氣!這隻狗的先世,必已經歷數千隻狗的死亡,但這幾千隻狗的死,並不影響狗的理念,它的理念,也不因它們的死,而有絲毫的紊亂。所以,這隻狗就像不知有末日來臨似的,生氣蓬勃地生存著,它的兩眼,散發出不滅的真理——原型的光輝,這隻狗死了,另外一隻幾乎和它一樣的狗又降生了,種族生命的意志就這樣延續了下去,萬年不變。那麼,數千年以來死亡的是什麼呢?那不是狗,狗仍絲毫無損地呈現在眼前,死去的僅是它的影子;出現在被時間所束縛的我們的認識中的,不過是它的影像而已。我們怎可相信,時時都生存著、填滿一切時間的東西,竟會消滅呢?——當然,這些事情也可由經驗方面來說明,也就是說死亡若是個體的毀滅的話,一個由生殖產生的另一個個體便會代之而生。

2.永恆是一種超越時間的生存

康德以他主觀的見解,認為時間的形成先於我們的理解,所以不屬於物自體,此雖帶消極性,卻也是一項偉大的真理。如今,我再以客觀的方法,努力尋求以顯示它積極的一面。要物自體只有和時間結合,才能顯示出來它無關乎生滅;再者,如果時間的生滅現象,沒有永恆的核心的話,恐怕也無從周而復始、生生滅滅了。永恆是不以任何直觀為基礎的概念,它意指超越時間的生存。

但正如普羅提諾說「時間是永恆性的複製品",時間只是永恆的影像。同理,我們的生存也只是本質的影像。因為時間是我們認識的一種形式,所以這個本質一定存在於永恆之中,但也由於這個形式,我們才認為我們的本質及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的、有限的、會破滅的。

3.一切動物及人類的最內在的本質,乃是在於種族中,在於集體的求生意志中

作為物自體的意志,最充分的客觀化是其各階段中的柏拉圖式的理念。然而,本質的諸種理念,只有在特別優惠的條件下,即無上智慧的關照中才偶爾呈現。反之,對於個體的認識而言,在時間中,理念是採取種族的形式而表現。理念在時間之洪流中變成對全種族的關照。種族是物自體(則求生意志)最直接的客觀化,一切動物以及人類最內在的本質,乃是在於種族中。求生意志強烈活動的根源也在於種族中,而絕不是在個體內。相反的,直接的意識,則只存在於個體中,因而,個體總以為自己與種族相異。為此,我們才會恐懼死亡。

求生意志所表現的關係於個體的是飢餓和死亡的憂慮;關係於子孫的則是性慾以及對於子孫的愛護之情。同時,造化並未具有個體所特有的妄想,她只密切注意種族的維持,對個體的破滅,則表冷淡,上帝從不會關注於某個人的死亡,祂只關注整個人類的大命運。因為對造化而言,個體僅為手段,種族才是目的。為此,造化所加諸於個體的恩賜,只是盡力而已。再者,它們的生存極短暫(一般人能活到80歲左右就不錯了),且不斷地遭遇被動,當此際,它們就似乎以不可解的方法求其節約,加諸於種族的,則為大量浪費,其間差距極為顯著。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點,我們可以舉些大自然中的例子,如樹木、魚、蝦、白蟻等每一個體年均可產生數百萬以上的胚種或受精卵,而對於它們自身的力量或器官,則往往不甚周全,只有經過不斷努力,才勉能維持它的生存,因此,某些動物一旦殘廢或衰老,通常只有死去一條路。有時,如果在缺少了一種器官的場合下又將如何呢?如果可以節約的話,有的會變態,有的甚至免掉該器官,例如,許多幼蟲沒有眼睛,就是如此。那些可憐的動物,在樹葉中摸索著,因為沒有觸角,在觸到物體之前,四分之三的身體總是在空中晃來晃去的,經常連身側的食物也錯過了。然而,這就是自然界的節約法則。我們很可以在「大自然從不製造任何無益或多餘的東西"的語句下,另加一句:「大自然從不浪費任何東西。」——與此相同的自然傾向,表現在以下諸點:個體的年齡如愈適合生殖,則他的自然治癒力愈強,創傷和疾病較易康復,這種治癒力隨著生殖力的衰弱而減退,生殖力消失後,則極微弱。因為,在自然的眼中看來,此時的個體已毫無用處了。

試回顧從水螅以至人類的各階段生物,以及伴隨他們的意識等級,我們誠然可發現這可驚的金字塔,由於個體不斷的死亡,的確是在動搖著,但由於生殖的維繫,通過無限的時間,種族仍可持續不墜,延續。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明,雖然客觀的種族表現著不滅,但其主觀僅是生物的自我意識而已。再者,它們的生存極短暫,且不斷地遭遇破壞,但每當此際,它們就似乎以不可解的方法,再從無中生出有來,生出新的個體。

4.主觀性和觀念性的東西才是最本質的

歸根結底,一切客觀性的東西(即外在的存續)不外是主觀性(即內在)的不滅表現,同時,前者若不是借自於後者,必將一無所有。其中道理至為明顯,因為客觀性必須藉助於主觀性的表現,才能存在;主觀性是本質,而客觀性是現象。以上秩序絕不能顛倒錯置,因為一切事物的根源,必是為了事物的本身,且必定存在於主觀性的東西中,而不存在於客觀性的東西中,即不是為他物、不存在於他者的意識中。因而,哲學的出發點,是本質性、必然性、主觀性,即觀念性的東西。反之,若從客觀性的東西出發,則流於唯物論了!(哲學詩畫認為叔本華在這裡首次肯定了人的主觀性和觀念性,直接道出了哲學的本質特徵。喜歡的請接著往下看,精彩的都在後面呢)

我們常會湧起這樣的感覺:一切實在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內部中。而佛教也教導我們,要明心見性,學會內觀。換句話說,凡人都有著「本質不滅」的意識,這種不會因死亡而破壞的深刻信念,也可由人們在臨死時無法避免的良心自責證明出,任何人的心靈深處無不具備它。這種信念完全是以我們的根源性和永恆性的意識為基礎的。所以,斯賓諾莎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能感覺著、經驗著我們是永恆的。」

總之,凡是有理性的人,只要不認為本身是起源,而能超越時間去思索,就會了解自己是不滅的。反之,認為自己是從無中產生出來的人,勢必也要以為自己會再回到烏有或虛空之中去。

5.關於人類的起點和終點問題

有幾句古代格言,實可作為生物不滅說最確實的根據。「萬物並不是從無中所產生,同時,也不是復歸於烏有。」所以,瑞士科學家巴拉塞斯曾說過一句很確切的話:「我們的靈魂是從某物所產生,因此不會回歸於烏有——就因為他是從某物所產生的!」他已隱約指出真實的根據。但對於那些認為人類的出生是「絕對」起點的人而言,就無法不認為死亡是人類絕對的終結了,於是兩者意味相同。

因此只有認為自己不是從「有」中出生的人,才會認為自己不死。東方的老子算是一個,因為老子認為萬物源於無,最終還要復歸於無。所謂出生,若按其本質及涵義言之,實亦包括死亡,那是向兩個方向伸出的同一條線。如果前者是從真正的無所發生,那麼後者也是真正的滅亡。但實際上,惟其我們的真正本質是永恆的,我們才可以承認它的不滅,所謂不滅,並不是時間性的。如果假定人類乃是從無中所產生,當然也只有假定死亡是它絕對的終結了。這一種觀點,和舊約所持的理論完全相符。因為,萬物是從無中所創出來的理論,與不滅說大相逕庭。新約的基督教也有不滅說,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但它的精神是屬於印度化的,也許它的起源也來自印度,而以埃及為媒介在歷史的變遷中注入了基督教。但是那種印度的智慧,雖接上了迦南之地的猶太支幹,但與不滅說並不調和。這正如意志自由論之不調和於意志決定論一樣。

6.洞察時間與歷史,發現人類存續的秘密

不是根本的、獨創性的東西,或者,不是由同一塊木料所做成的家具,它總是顯得有點彆扭。——反之,婆羅門教或佛教的論點就能夠與不滅說前後銜接,脈絡一貫。他們認為,死後的持續也連帶著生前的生存,生物是為償還前世的罪孽而有生命。在哥魯·布爾克的《印度哲學史》中的一節寫道:昆耶婆雖認為婆伽麓派的一部分稍涉異端,但他所強調反對的是,如果靈魂是「產生」出來的話——亦即有「開始」的話,那就非永遠的了,就不會不滅了。烏布哈姆在《佛教教義》中更有如下的敘述:「墮於地獄者,是受最重懲罰的人,因為他們不信任佛陀的證言,而皈依『一切生物始於母胎,而止於死亡』的異端教義。」

把自己的生存解釋為偶然現象的人,當然不免對因死亡而喪失生存、最終死去而感到無比的恐懼;反之,若能洞察大體和歷史的人,尚可了解其中心有某種根源必然性,而不相信我們的生存只限於短暫的一剎那。試想,在我們「實存」的過去,既已經有過無限的時間,發生過無限的變化,在我們的背後,亦有著無限的時間,無限的變化,以此推測,我們不能不說,我們實是生存於所有的時間中——現在、過去和未來。因為,若「時間」的力量能引導我們的「實存」走向破滅,我們應早已破滅,人類將早已不復存在。我們更可說,「實存"是一種固有的本質,一旦形成這種狀態,即永遠屹立不墜,不受破壞。

人類的存續正如陽光,雖在黑夜消失,或偶受雲雨、暴風的遮擋,但黑夜過去,陽光復現,雲破雨霽,陽光仍普照大地,它是永恆的,不可能歸之於烏有。基督教告訴人們「萬物復歸」,基督復活;印度人認為嵋於梵天不斷地反覆而創造世界,達到萬世輪迴;希臘哲學家亦有類似的說法。這些教訓都可顯示出存在與非存在的巨大秘密,即它在客觀構成了無限的時間,主觀方面形成一個「點」——不能分割、經常現存的現在。康德的不滅說亦曾明白說明:時間是觀念性的,是主觀性的,物自體才是惟一的實在性。但在這個蕪雜的塵世,有幾人能真正了解此中的道理和深意呢?

相關焦點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即便如此,究竟如何看待自由意志,依然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刑罰正義系統、宗教規範設立的基石,甚至觸及生活的意義本身。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
  •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叔本華認為,無論主張是對還是錯,所謂辯論,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戰中,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因之,必須讓爭論成為一種藝術。誠如擊劍者在決鬥時關心的並非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出招與接招,辯證法也一樣,它是一種思想的劍術,在針鋒相對之際磨亮智慧,讓論點聽來言之有理,早一步看穿對手策略,識破並化解言語的詭詐。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到了叔本華,他將人的真正本能拿到了第一位,強調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個哲學術語,通俗理解就是「活著的那股執著勁兒」。這是筆者的認識。縱觀叔本華對生命意志的論述,你會覺得他說的就是這個理兒。從整個生命進化史上來看,雖然最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事物,但還是以人為主的。因為在這裡,人的生命有拼搏的毅力,頑強的鬥志,所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最終走向。不管是在希臘時期,還是在今天,這個觀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一定的說服力。所以這樣看,叔本華將人的意志放在第一位是有先見之明的,即使它存在著不足。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叔本華簡介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2.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在叔本華這裡,對於理性的重新反思作為其根本的靈感來源而存在。從主客體關係來講,叔本華認為世界就是人的表象,世界只是同主體相聯繫的外在的客體直觀者的直觀,所有的外在的世界都只是表象,而叔本華提出世界除了表象之外,還有什麼呢?
  • 叔本華意志論,人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西方人生哲學與意志論的創始人。叔本華出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父親是個銀行家,母親是個當時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叔本華成年之際,叔本華的父親希望兒子跟他從商,繼承家族的事業,母親希望他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作家。
  • 人類還遠沒有理解生命運行的秘密
    人類還遠沒有理解生命運行的秘密,人類對生命認知的不斷加深,促進醫學不斷進步,做醫生也必然成為一個始終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職業
  • 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現,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想要詳細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在這裡,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 閱讀叔本華的書從哪一本開始比較好?
    很多人都建議先看韋啟昌翻譯的書《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之類的,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這就好比吃蘋果,一個蘋果拿到手裡,無論從哪裡下口,最終都能把蘋果啃完。同樣的道理,無論從哪本書看起,最終都可以理解叔本華的思想。因此,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任何一本書看起都可以。沒有必要聽從別人的經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重新看待和思考自我是擺脫中年危機的法門
    」如何走出這座幽暗的森林,從容地度過中年危機,是每個人一生中無法迴避的課題。畢竟無論一個人是20歲還是70歲,生活重複、機會錯失、懊悔過去、焦慮不安或懼怕死亡等中年危機的典型特徵,都可能存在於生活中。它可以讓你站在哲學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失去的機會、悔恨與挫敗、生命的有限性以及驅趕我們衝向人生終點的忙碌生活。處於中年危機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登臨山頂,前方出現了延綿向前的下坡路——盡頭雖遠,卻清晰可見,那就是迫近的死亡。」
  • 叔本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叔本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是什麼?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幸福、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幸福,但幸福是什麼?我們如何追求幸福?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所有這些問題,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叔本華的「幸福哲學」會告訴我們關於幸福的真諦。
  • 叔本華論生命的本質、意志、智慧和死亡的輪迴!
    生命是永恆的,但那只能是對於整體,單個個體生命是永遠無法做到永恆的,因為無論植物、動物,抑或高度發達的人類,其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大自然早在數億萬年前就已規定好的。對於死亡、意志、智慧,以及生命的永恆性,我們一起看看大哲學家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的?
  • 叔本華:這東西人人有,能夠增長我們的經驗、豐富我們的智慧
    叔本華:這東西人人有,能夠增長我們的經驗、豐富我們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他的許多思想被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所繼承。
  • 叔本華:如果我們懷疑一個人在說謊,我們要假裝相信他
    叔本華:如果我們懷疑一個人在說謊,我們要假裝相信他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其代表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與補遺》等。叔本華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提出了唯意志論,他的這些理論和哲學思想被其後繼者尼採所繼承、發揚。叔本華還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認為人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痛苦,而人的欲望一旦得到了滿足他就會變得無聊,人生就如「擺鐘」,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所以在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裡,尼採找到了極大的共鳴。這也成為了尼採走上「哲學」之路的開端。尼採最開始對叔本華的評價是非常積極的,他覺得叔本華就是他一直要尋找的導師。可是後來卻又覺得,正是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扼殺了他的青春夢想和快樂,那只是讓人頹廢的虛無主義,並且給他精神上帶來了極大創傷。而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意志來彌補這種創傷。後來在精神病發作前,還說是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讓自己否定了生命的意志。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論視覺與顏色》《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志》《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附錄與補遺》等。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