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2021-01-08 青史通鑑

叔本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幸福、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幸福,但幸福是什麼?我們如何追求幸福?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所有這些問題,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叔本華的「幸福哲學」會告訴我們關於幸福的真諦。叔本華之所以風靡全球,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為其「幸福哲學」,他的「幸福哲學」能夠讓人懂得許多東西,能夠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叔本華

或許,我們許多人認為,一個人快樂的程度和享受的程度,就是評價其幸福的標準。但是叔本華並不這麼認為,叔本華告誡我們,所謂「幸福的生活」並不是根據快樂和享受的程度來評判的,「幸福」只不過是「比較少不幸的生活」,實際上就是「能夠勉強忍受的生活」。

叔本華強調說:「生活並不是讓我們去享受的,而是讓我們去忍受和克服的。」確實如此,我們享受了的東西,並不會為我們的幸福增色,享受了優越的物質生活以及其他人們能夠享受的東西,人們所經歷的這些享受,對於增進人們的幸福毫無幫助。任何人,在其老之將至回首自己一生的時候,他不會說:「我這輩子什麼都享受過了,所以我幸福了。」他是不會這麼說的,享受過的東西,過了就過了,在一個人年老的時候都成為過眼雲煙了,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經受了過多的磨難、痛苦,那麼在他年老的時候,他回想其自己的痛苦經歷,他會覺得不幸福。所以,叔本華強調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麼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愉。誰要是根據後者來衡量一個人一生中的幸福,那就是採用了一個錯誤的標準。這是因為快感是並且永遠是否定性質的,快感使人幸福是嫉妒的人所抱有的錯誤的想法。那是對他們嫉妒的懲罰。相比之下,痛苦卻是我們肯定地感受到的。」

綜合上述這些論述之後,叔本華總結說:「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是無聊的,同時他也沒有經歷過什麼肉體或者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那麼他就是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享受過許多東西,享受過很好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如果很無聊,或者他經歷了精神或者肉體上的巨大痛苦,那麼他就是不幸福的。叔本華說:「健康的乞丐,比病危的國王幸福。」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乞丐雖然缺乏條件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但如果他健康,如果他不無聊,他也是幸福的。相反,國王擁有不可一世的權勢,能夠享受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如果國王經受疾病的折磨,那麼他也不幸福。

讓我們牢記叔本華的這句話: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享受,而是要採取措施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相關焦點

  • 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格方法是什麼?孟德斯鳩的語錄,給出了答案!
    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格方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孟德斯鳩的語錄前,都會這樣回答,看他平時的為人怎麼樣,對人是不是很小氣自私自利,是不是喜歡在人背後說閒話,是不是喜歡勾心鬥角,是不是喜歡記仇等等。只要你有時間,跟這個人相處一段時間,就能衡量這個人的真正品格了,說白了那麼衡量一個人真正品格方法,就是花時間去個他相處一段時間。如果沒有時間,還有一個辦法,就去看看他身邊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他身邊朋友都是喜歡吹牛,顯擺、炫耀,一個個都沒有什麼素質,不講文明,那麼我們再去看這個人,他的品格也高尚不到哪裡去。
  • 叔本華:如果我們懷疑一個人在說謊,我們要假裝相信他
    叔本華:如果我們懷疑一個人在說謊,我們要假裝相信他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其代表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與補遺》等。叔本華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提出了唯意志論,他的這些理論和哲學思想被其後繼者尼採所繼承、發揚。叔本華還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認為人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痛苦,而人的欲望一旦得到了滿足他就會變得無聊,人生就如「擺鐘」,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
  • 叔本華:何為幸福?何為痛苦?何為無聊?何為致命的苦悶?
    叔本華:何為幸福?何為痛苦?何為無聊?何為致命的苦悶?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整本書籍都是在論述生命意志的問題,和尼採的《權力意志》雖然從表面上看無關聯,但是本質上是極為相似的。叔本華和尼採,都是在他們的上述兩本代表作中論述了人生的幸福、痛苦等諸多問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痛苦?什麼是無聊?什麼是苦悶?
  • 叔本華人為:一個人,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
    叔本華說:流氓無賴總是喜歡交際的,這更為不幸。一個人品質高貴的主要標誌,就是他無法從與別人的交往中得到樂趣。他越來越傾向於獨處,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會逐漸明白:除了少數例外,在這世上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叔本華的話,不免有些偏激,很多人都不免俗的。
  • 一個人婚姻的幸福有時候並不是從戀愛時的恩愛程度來衡量的
    現在兩老已經七、八十歲了,感情依然要好,生活中也沒怎麼磕絆,兩人也很少拌嘴。這個其實不能說將就就是好的,而是挑選的人人品足夠端正,生活自然不會有太多爭吵。大齡剩女不該再挑剔了,愛情也不值得再繼續等待。一個人結婚,有時候並非是完全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父母,為了將來的自己。如果你不能忍受將來的孤苦伶仃,那從現在起就要開始做打算了。
  • 【書單】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在以下的書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每個哲學家來說,幸福人生的答案不盡相似。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相信禁慾與克制,他認為智識豐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則發現,在他減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以後,更加熱愛生活了。據此,他認為,真正的快樂不源於對自己內心的探索,而來源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每天為你分享優質內容,調節生活。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叔本華簡介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
  • 成績難道就是衡量一個人優秀的標準嗎?
    相信大家都陌生,轟動一時的「北大弒母案」吳謝宇從小就非常優秀,在大家看來是品學兼優的人,獲得很多的獎學金,連同學們都說他為人和善,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家眼裡「優秀」的學霸,親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而且運用他所學的知識,實施了完美的犯罪,半年無人知曉,而這半年,他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事後可能他感到後悔,親手揭破了自己的完美犯罪。
  • 叔本華:一個人的面貌揭示出他整個性格特徵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身亡。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
  •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是人類最可笑、最常見的愚行
    因此,按照傳統的觀念,一個人如果能夠充分考慮自己的未來,我們就說這個人有著遠見。相反地,否則就會被認為是「鼠目寸光」。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卻提出,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是人類最可笑、最常見的愚行。叔本華的觀念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很顯然是完全相反的。
  •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有什麼標準?
    文/濟群法師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關鍵取決於他是否生起菩提心,是否具備「我要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生命痛苦,從迷惑走向覺醒」的崇高願望。只有具備這種願望,才能稱為大乘行者。這種慈悲不是我們平時的小慈小悲,而是觀音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其標準,是對一切眾生都能生起慈悲。如果還有一個眾生不是你慈悲的對象,這個修行就是不圓滿的。 另一方面,菩薩在利益眾生的同時,也在弱化我執。 所以利他不僅可以成就慈悲,同時也可以成就智慧。不過我們要注意,做事也很容易成就我執,成就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換言之,做事既可以成就無我,也可以成就我執,關鍵在於發心。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而叔本華則認為,包括人們的經濟行為在內的所有行為,都是非理性的,我們雖然宣稱自己的行為是理性的,但是往往受到非理性的支配。叔本華的哲學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部分,在該部分提出了他的「幸福論」,他的「幸福哲學」目前已經廣為世人所知。因為這部分哲學文字,寫得比較通俗易懂,讓人們看後一目了然。
  • 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麼?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那麼,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什麼?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現,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金錢財富or專業能力
    不過,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呢,則是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物質社會,金錢財富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追求適當的物質享受是人生的目的之一,金錢的重要性得到認可,也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但是,若人人皆無休止地追求金錢,都不專心做好本職工作,那便會有釀成拜金主義之風的危險了。金錢至上,誰擁有的錢多,誰就是本事大,誰就是成功者。
  • 錢就像一個金字塔,只有站在巔峰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
    現在的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誰誰今年賺了幾百萬,誰誰又買了幾套房子,難道只有錢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嗎?在我小時候,我就聽身邊的長輩經常說,你們要像隔壁家老王的孩子學習,長大了一定要考上一個好大學,那樣才能出人頭地。
  • 衡量人生贏家的十個指標是什麼?
    那麼,當你垂垂暮年,該用什麼來衡量你的人生幸福呢?如果你已60歲,你告訴20歲的你如何努力才算成功呢?1938年,哈佛大學開啟了一項橫跨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跟蹤2000多人75年的人生發展。哈佛大學 心理學教授George E.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所有雞湯學導師加成功學作者加一起都不配給叔本華提鞋」託爾斯泰曾對叔本華說到:「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是我從來不曾體驗過的。」今天阿胖想與你聊的人,正是現代哲學史上一個豐碑式、宗師級的大哲學家叔本華。他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了呢?尼採、弗洛伊德、魯迅、郭沫若、王國維、愛因斯坦都因為被他的哲學深深影響著。
  • 怎樣的家庭才算幸福,幸福標準又是什麼,不妨看看2幾點
    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曾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又有各的不幸」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怎樣的家庭算是幸福的呢?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愛與被愛都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幸福的感覺」,一個人選擇步入婚姻,開始家庭生活,那麼必然是覺得家庭生活會比單身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與幸福,也更有安全感,雖然在開始之初不是那麼的默契與融洽,但隨著時間的磨合,幸福家庭的模樣一天天的被建設出來。幸福家庭的最基本標準就應該是爸爸被尊重,媽媽被寵愛,孩子乖巧聽話,健健康康,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即便如此,究竟如何看待自由意志,依然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刑罰正義系統、宗教規範設立的基石,甚至觸及生活的意義本身。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