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2021-01-18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人該怎樣生活?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家們就在追問這樣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距離我們有一點兒遙遠,畢竟,一般在生活當中,我們思考的是某件事情該怎樣去完成,但是這樣具體的考慮,其實也必須連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在內,一同思考。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構成我們人生的總和;每一個單個時刻的幸福,會構成整個人生的幸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如何過好這一生。

在以下的書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每個哲學家來說,幸福人生的答案不盡相似。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相信禁慾與克制,他認為智識豐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則發現,在他減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以後,更加熱愛生活了。據此,他認為,真正的快樂不源於對自己內心的探索,而來源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

雖然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面臨著個人的原子化和生活意義的流失等種種問題,但中國哲學家陳嘉映看到,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從事、美好的環境,依然能夠給人帶來幸福,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就依然可以帶來最為光彩和持久的快樂。他說,自我實現本身有助於抵制用抽象道德規則來規制人生,也有助於抵制不斷追求狹隘物慾的宣傳。法國哲學家巴迪歐也看到了全球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熱流之下新一代年輕人面臨的困境,他號召人們反對既定的掠奪性資本主義,為新的平等主義的象徵秩序做好準備,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叔本華:幸福最主要是由思想的安寧和滿足構成

在《人生的智慧》中,亞瑟·叔本華把人和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分為三類:人是什麼,指一個人的人性;人擁有什麼,指人擁有的財產和其他佔有的外物;人在眾人審視下的生活方式,包括名聲、地位等。他認為,第一條是最為關鍵和根本的,其餘兩個要素只是人類自己人為設置的影響。

叔本華看到,生活中近半數的麻煩和困擾都源於我們因他人的評價而產生的焦慮。但是,他認為,把價值建立在他人的意見之上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價值觀。一方面,一個人越是向後人靠近,對於同時代的人來說就越是一個異類;另一方面,很多同時代的稱讚難以發展為死後的聲望。「有些人獲得了聲望,但另外一些人配得上它。」叔本華說,歸根結底,每個人是什麼、人的存在方式都和他自己有關,如果人在這方面沒有價值,那麼他就是沒有價值的,其他人的想法都是不重要的附屬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本《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給《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寫的《遺補和附錄》,正是這本對大眾來說簡單易懂的書使叔本華在晚年成為了名人,在那之前,他的作品一直乏人問津。或許也正是人生經歷賦予了他如此體會。

關於財產能否帶來真正的幸福,叔本華也做出了分析。他看到,貧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鎖,因此建議人們要小心保管好賺得的和繼承而來的財富。但是,那些擁有了財富卻沒有嘗試全面地學習一項知識的人,在他眼中依然是「遊手好閒的懶人、竊取時間的小偷、卑鄙的無恥之徒」,永遠不會幸福。

叔本華堅持認為,人類幸福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內心。這首先要取決於我們的健康狀況。他認為,我們90%的幸福都是基於健康:有了健康,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快樂的源頭;沒有健康,任何事情,無論它是何種事情,都不會讓你覺得享受。即使擁有了人生的其他幸福和優勢——偉大的思想、快樂的性格——也都會減弱和退化。在健康以外,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況也是必須的。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強調智識的作用。「人生就是一團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滿足就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叔本華的這句名言想必人人皆知,但在他眼中,天性中充滿了豐富智識的人可以擺脫痛苦和無聊,獲得真正的幸福。在他看來,平庸的人會把自己的快樂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事物之上,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只是得到「不被得到」,一段不被幹擾的閒暇,以此來發展和健全自己的智識之力。叔本華非常強調獨處,討厭社交,他認為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源於和他人的交往——這或許和他個人經歷有關。叔本華疑心重重,總是吵架,而且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但在晚年寫就的這本書當中,他依然認為孤獨是幸福、安寧的源泉,他還主張人要勤於反省,以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清醒認識。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
[德]叔本華 著  韋啟昌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11
羅素:真正的快樂依賴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

曾經批評過叔本華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認為,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一種平靜的生活,真正的快樂只能常駐在平靜的環境裡。但是他並不喜歡反省,在《幸福之路》中,他寫道,很多人都有內省病的傾向。道德家太看重自我克制了,可是這樣就是把重點搞錯了,自我克制、有犯罪感,依然是在自我囚禁而不快樂——這樣的人「覺得浩瀚宇宙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要品德高尚」,但實際上,理性的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的不盡如人意的舉動態度應該是一樣的,即把這些舉動看作是某種情形下的產物,可以通過避免引發這些舉動的環境來規避它們。因此他說,不要以為內省者的憂鬱有什麼偉大之處,內省會讓人更加自我,而以自我為中心的激情,會讓人自我沉溺,讓人過上單調的生活。

「面對世界的豐富多彩,內省者卻轉過頭來只盯著自己內心的空虛,這多麼無趣!」羅素認為,最無聊的是自我封閉,對自己過分關注,最令人愉快的則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移向外部世界。他看到,太強的自我是一所監獄,如果一個人想要盡享世界的快樂,就必須逃離這所監獄——真正的快樂依賴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對人的興趣是一種情感,是喜歡觀察人、能從他們的個性中找到樂趣的情感,願意為與自己接觸的人提供感到有趣和快樂的機會,不想去支配他們或者讓他們對自己無比崇拜。在這個基礎之上,志趣相投、意見相同的人之間交流往往可以提升幸福感。

羅素討論了工作的意義。他看到,有意思的工作可以讓人運用自己的技能,而最好的工作則具有建設性,當這種工作完成時,會留下一種紀念碑似的東西。從從事一項偉大建設性事業的成功中得到的滿足,是生活能夠給予一個人的最大快樂之一。羅素說,能做自己工作主人的人有這種滿足感,覺得自己工作有益而且需要相當技能的人有這種滿足感,培養令人滿意的孩子也能帶來深層次的滿足感。

在賴以生存的核心興趣以外,羅素認為,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會讓自己擁有很多附帶的興趣。他看到,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就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機會就越少。因為這樣,如果失去了一件東西,就可以轉向另一件東西。在他看來,儘可能對很多事情感興趣是好事,因為這樣可以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只有當我們對事件產生了興趣,事件才會變成經歷,如果事件引不起我們的興趣,我們將一無所獲。」即使不愉快的事情也是有益的,可以增進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在羅素看來,一個活力十足、情趣盎然的人會打開自己的頭腦之窗,讓來自宇宙每個角落的風自由地吹進來。「人類的局限性允許我們看到什麼程度,他就能將自己、生命和世界看到什麼程度。他可以藉助這些來戰勝所有的不幸。」

《幸福之路》
[英]伯特蘭·羅素 著  吳默朗、金劍 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4
陳嘉映: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使他充盈,支持他站立

與叔本華1851年出版的《人生的智慧》、羅素1930年出版的《幸福之路》相比,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在2015年出版的《何為良好生活》,或許更加貼近當今現實中的我們。

陳嘉映看到,在今天所謂的「成功人士」當中,有的過著良好的生活,有的則品格低下、靈魂乾癟。在一個汙濁的社會裡,確實有很多靠鑽營取巧而獲得成就的人,但是不論好壞,我們生存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陳嘉映認為,如果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要在這樣的社會現實裡面建設自己的良好生活,這種建設也包括批判和改造。但他也提醒讀者注意,不要讓批判流於抱怨,尤其不能夠因為習慣抱怨而放鬆和放縱自己。

除了社會環境以外,在今天的世界,傳統正在瓦解,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變得越來越細,這使得每個環節上的人難以了解自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這種情況也會造成意義的流失,因為意義「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論證出來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過生存和勞作的直接性感受到」。

陳嘉映把從業者的收益分為內向效用和外向效用。例如,畫家可以通過畫獲得財富、社會地位、權力,這些是外在收益;而對創造、維護、發展繪畫這一傳統帶來的滿足感、同行的讚譽,這些是內在效用,內向效用並不總是按比例帶來外在收益,就像德性並不總是按比例帶來「好處」。過去,人的整個生存,包括其德性都和自己的興趣和勞作結合在一起。可是職業要求個人的,不再是整個的人,而是一個人在特定崗位上的效用。這樣,人的性情、德性等就和人的「效用」隔離開,「生活的意義」就漸漸成為主觀的事情。

但是,即使意義在流失,「我該怎樣生活」依然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陳嘉映看到,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人一開始不能夠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但在實踐當中,本性會逐漸向我們清晰顯現。漸漸地,人會變得「自身通透」,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知道自己行在何處,從而能夠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路上。

自我實現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中的最高一層,但是陳嘉映認為,馬斯洛那裡好像有一個標準流程,可實際上,自我實現應該是形形色色的人去實現形形色色的自我。在我們國家,很多人但凡有一線機會就想要掙大錢做大官,但在有些國家,人們當小學老師、社區醫生也很快樂。「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使他充盈,支持他站立。」麵包師傅把麵包烤得香噴噴的,醫生把病人治好,自我由之實現。人們不僅僅希望有一個好結果,而且要自己求獲這個結果;人不僅因為有好結果而快樂,而要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好的果實來。陳嘉映說,沒有什麼快樂比自己努力而獲得成就帶來的快樂更光彩和持久的了。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陳嘉映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4
阿蘭·巴迪歐:燃燒生命和構築人生都是年輕人的敵人

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與阿甘本、朗西埃、齊澤克被視為當代歐陸學界「新共產主義」的領軍人物。作為一名堅定的左派知識分子,巴迪歐對資本主義現代性持強烈的批判態度。2016年,時年79歲的巴迪歐針對年輕人發表了三次講座,主題是探討當代青年與真正的生活之間關係。《何為真正生活》這本書中的第一部分涵蓋了這三次講座的內容,第二部分則是對前者的補充和延伸。

巴迪歐看到,當代青年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著新的自由,既可以燃燒生命,也可以構築人生。但是他援引蘇格拉底的觀點,指出這兩者都是年輕人的敵人。燃燒生命這個敵人,指的是當下生活的激情,追求娛樂、快感、瞬間放縱,這種生活當中看不到未來,只有一種虛無主義,因為這種「生活」只是把時間分為若干好的瞬間和壞的瞬間,而沒有建構,沒有統一意義,沒有以任何形式對時間進行有組織的掌控,無法走向真正的生活。

年輕人的第二個敵人——構築生命——是追求成功的激情,這種激情指向富有和權力,要在既定的社會秩序當中獲得一個好的位置。這會導致年輕人崇拜現存權力及保守主義,在其秩序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現有的秩序是什麼樣子?今天,人類生活的內在差異都按照等級制形式編碼和符號化了。年輕人和老人、女人和男人、窮人和有權有勢的人、外國人和本國人、城裡人和鄉下人,這個結構秩序決定了人們的地位以及這些地位之間的相互關係。直到現在,所有的社會象徵秩序都是等級化的秩序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在今天表現為民族國家的等級制(「土生土長的法國人萬歲」「大俄羅斯東正教萬歲」)、純粹的種族主義、原子論的個人主義等,而捍衛資本主義及其自由則代表了對西方的渴望。

巴迪歐還指出了不同性別面臨的不同問題,他看到,傳統的律令是「男孩要像你父親一樣,女孩子就要像你媽媽一樣,不要隨便改變觀念」,但是當代律令反而是「做一個你想做的人類動物,充滿著低級的欲望,沒有任何觀念」,全球化資本主義需要這樣的主體性。這樣,就有了無法變得成熟、永遠陷入消費主義的年輕男性;也有了在社會生成的犬儒主義當中早熟為女人的女性。消費主義的、競爭性個人主義的女性主義版本要求女人來掌控這個世界的權力,而不是號召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人們認為女性平等的標準和女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女人當法官、軍官、銀行家、總統,但這個意義上,「女人就是無往不勝的資本主義的常備軍。」

巴迪歐看到,當代社會希望的是,如果我們有能力就購買市場上的產品,如果沒有能力就閉嘴滾蛋。「資本主義不需要我們有思想,有觀念,唯一重要的東西就是擁有價格的東西。」人們由此墮入了完全迷失方向、不斷循環往復的生活當中。面對這樣的情況,年輕人仍有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例如用最大的努力使用自己的能力構築人生,可是,也有一些可以使我們離開,超越自己能夠做、建立或者安頓的事情。因為,有其他的東西在召喚我們:年輕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反對既定的掠奪性資本主義,為新的平等主義的象徵秩序做好準備。這種生活,在巴迪歐眼中,是真正的生活。

《何為真正生活》
[法] 阿蘭·巴迪歐 著  藍江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8

 

相關焦點

  • 愛情與哲學——讀巴迪歐的《愛情頌》| 陳力川
    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和記者尼古拉託昂選擇這一天歌頌愛情,受柏拉圖的啟示也採用對話錄的形式,取名《愛情頌》。時間的選擇絕非偶然,因為只有愛情這一世界性的力量強大到可以與民族、國家和軍隊抗衡,並能跨越種族、文化和社會等級的藩籬與性接壤。  巴迪歐認為哲學家應當集學者、詩人、政治活動家和情人於一身。他將之稱為哲學的四個條件。在《什麼是愛情?》
  • 叔本華人為:一個人,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叔本華是對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孤獨是困苦的;但可不要變得庸俗;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 你最慶幸讀過什麼書?這是我的書單
    讀書不是非得讀暢銷書,有時候暢銷書,越讀越窮。少吃一頓燒烤,多買一本書,身心都會更健康,這是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經驗。這9本是最令我有跪感的,它們的魅力在於深入淺出,不繞圈子,真正能給你帶來實質上的幫助。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在《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欣賞一段摘自:《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來,那些經歷過匱乏的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
  • 阿蘭·巴迪歐: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在過渡到社會運動(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學之後,巴迪歐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閃電》(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爾納森》(L' Imparnassien)雜誌上繼續電影批評工作。這是某種類似於政治法庭、傳播判斷的介入性雜誌,其判決是:這部電影是「修正主義」,那部電影值得尊敬和思考。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所有雞湯學導師加成功學作者加一起都不配給叔本華提鞋」託爾斯泰曾對叔本華說到:「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是我從來不曾體驗過的。」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 閱讀叔本華的書從哪一本開始比較好?
    很多人都建議先看韋啟昌翻譯的書《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之類的,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這就好比吃蘋果,一個蘋果拿到手裡,無論從哪裡下口,最終都能把蘋果啃完。同樣的道理,無論從哪本書看起,最終都可以理解叔本華的思想。因此,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任何一本書看起都可以。沒有必要聽從別人的經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巴迪歐:今天,做青年人(一)
    蘇格拉底的敗壞也不是道德敗壞,不是你們在媒體上可以讀到的那種性醜聞。相反,蘇格拉底,或者柏拉圖筆下的——或者柏拉圖創作的?——蘇格拉底的觀點,有一種愛的崇高的概括,這個概括並沒有將愛與性分開,但是,隨著主觀上的升華,愛與性逐漸分開。可以肯定,這種升華可能或者應當是從與美麗身體的接觸開始的。不過這種接觸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性快感,因為這是通向蘇格拉底所謂的美的觀念的物質基礎。
  • 左翼哲學家巴迪歐針對年輕人的演講集,何為真正生活?
    你最終要讀上像亨利四世中學(Henri IV)、路易大帝中學(Louis-le-Grand)那樣的學校,碰巧,我自己也是那裡畢業的。如果有可能的話,你可以沿著同一條路徑深造:精英學院(Grandes écoles)、董事會股東、高端金融、大眾媒體、政府官僚、貿易商會、在股市上用數十億歐元資金起家。
  • 叔本華:衡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叔本華或許,我們許多人認為,一個人快樂的程度和享受的程度,就是評價其幸福的標準。任何人,在其老之將至回首自己一生的時候,他不會說:「我這輩子什麼都享受過了,所以我幸福了。」他是不會這麼說的,享受過的東西,過了就過了,在一個人年老的時候都成為過眼雲煙了,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經受了過多的磨難、痛苦,那麼在他年老的時候,他回想其自己的痛苦經歷,他會覺得不幸福。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但是筆者在這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尼採在21歲上大二時,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發現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且拿回家一讀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能是由於從小喪父,在女人堆裡被保護著長大的原因,使他天性敏感憂鬱。
  • 巴迪歐最新訪談:遊牧無產者、選舉政治的失敗、身份認同主義
    這本書中有穿插著戲劇性的段落,講到了斯賓諾莎和柏拉圖、數學理論、整數……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多學科綜合的作品嗎?巴迪歐:我或許不會用這個詞。哲學總是關涉一切的。尤其因為那時我們組織得還不夠好,我們還不知道必須先有一個堅實的集團,才能去示威。我們像一群羔羊走向屠宰場,也體驗到了當重大利益受到威脅時,這個世界能夠多麼暴力。這一經驗使我堅信,任何真正的政治立場都具有一些對抗性。我們不得不與主流世界發生衝突,即使這並非義務。我認為那些奉承既定秩序的人不算是真正的哲學家。
  • 這個「寶藏」書單,你肯定需要!
    ♢ 吳文俊《幾何定理的數學證明》按:這是第一屆國家科學大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寫的一本科普書,適合數學和物理專業的同學課外閱讀。♢ 亞伯拉罕·派斯《愛因斯坦傳》(上、下)按:這是與愛因斯坦有過多年合作關係的物理學家的作品,是專業人士所寫最好的愛因斯坦傳記。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先說答案,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
  • 自卑膽怯的人,到底如何才可以過好這一生?
    我記得小時候我喜歡看書,我高興地拿著一本書去找爸媽,希望他們可以誇讚我,結果他們把我手中的書丟掉了。他們可不喜歡我看書。我記得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你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兒,你真是笨死啦。他們總是否定。我也開始懷疑自己:我為什麼比別人笨?為什麼老天爺不公平?我小時候經常偷偷哭泣,總是為自己的笨腦子哭泣。是的,我的成績很不理想。
  • 叔本華:一個人的面貌揭示出他整個性格特徵
    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1一個人的外在反映了他的內心,他的面貌也可以揭示出他整個的性格特徵,這個明顯的假設被人們普遍接受,因此也似乎是可靠管用的。
  • 叔本華: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
    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 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 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其實,快樂應該是我們的本能,精神上的富有決定了我們可以對命運做多大的改變。在紛繁的燈紅酒綠和人為的打磨中,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不會因為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喪失快樂的本能而麻木不仁。
  •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為此,叔本華以西方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歸納出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邏輯學、修辭學等學科領域,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睿見迭出,讀來饒富興味。《叔本華的辯論藝術》一書位列德國、法國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從每一種辯論技巧的解析,到具體的應用分析,全書結構清晰、篇幅精當、睿見迭出。
  • 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單上都有它
    這本書有多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評價—— 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單上都有它; 科幻小說史上的裡程碑; 風靡半個世紀的文化現象......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