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都有自己對「贏家」的定義,並以此來決定如何活得更好更成功。
那麼,當你垂垂暮年,該用什麼來衡量你的人生幸福呢?如果你已60歲,你告訴20歲的你如何努力才算成功呢?
1938年,哈佛大學開啟了一項橫跨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跟蹤2000多人75年的人生發展。哈佛大學 心理學教授George E. Vaillant(喬治維蘭特 )匯集研究成果,出版在《[Triumphs of Experience》((中文名:《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2018年出版)裡。
作者提取了10個晚年成就的事件,作為衡量成果的具體指標。作者避免了抽象概念,比如道德,幸福和自我實現,而是集中在具體的行為和成就。
60歲到80歲的成功人生的十個指標如下:
入選美國名人錄。收入排名位於哈佛大學研究(也就是本研究)的前25%。有很低的心理困擾。從65歲開始在工作、愛情和娛樂方面很成功,很享受。在75歲時主觀上認為身體健康,也就是說,在75歲身體還很活躍。在80歲時主觀和客觀上都認為自己有好的身體和心理。獲得了埃裡克森理論的繁殖成就。在60歲到70歲期間,能得到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的社會支持。在60歲到85歲期間,有段良好的婚姻。在60歲到75歲期間,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前兩個指標(第1條和第2條)反映的是職業上的成功:包括在60歲後入選美國名人錄,和收入排名在作者的樣本研究中位列前25%。
作者選擇第一個不可否認的精英標準是因為研究中的所有人都喜歡高威望的職業,作者需要去區別這些人的成就的不同水平。結果表明,研究中的所有人中,只有21%的人入選了美國名人堂。
作者意識到這個指標更偏向作家,教育工作者,政客和商人,而不是醫生和律師。這也讓作者認識到這些指標不能完全反映出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的成就。
接下來的4個指標(第3條到第6條)反映的是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是否需要心理治療來解決生活問題,是否需要精神藥物來緩解生命的痛苦,這些都和心理困擾相關。
第4條衡量的是在65歲到80歲時是否享受工作,愛情和娛樂。
第5條和第6條反映了身心成功的不同方面。在75歲時還認為身體活躍,在80歲時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認為身體和心理健康。
要滿足第6條標準,一個人要在81歲時還保持主觀和客觀的生理健康;在80歲時沒有酗酒,抑鬱,長期焦慮和社交孤立;最後,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主觀的樂趣。
最後四條(第7條到第10條)反映的是良好的關係。第7是埃裡克森的繁殖成就,也就是生育和指導下一代。這裡的繁殖的意思類似於生產力、創造力。擁有繁殖成就的人會關愛孩子、關愛親人和關愛社會。
第8條到第10條是在晚年擁有幸福的婚姻,在晚年有親密的親子關係,以及在60歲到75歲之間,還有社交支持比如朋友,知己和能一起打球玩耍的人。
除了第1條和第2條具有美國特色,不符合國情外,其他基本上都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