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M方法論,思考人生目的、手段、指標

2020-12-06 運營之術

作為產品經理們會思考:我的產品有什麼問題,怎麼優化達到目的?我做的每個功能和策略的意義在哪?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思考:我怎麼樣把一件事做好,把一門課學好,把一輩子過好?現在做的事情有意義嗎?

每個人是自己人生的產品經理,本文是想分享我把從產品經理策劃需求和分析業務時得到的啟發,應用在人生上的一些思考,來解答這2個問題,裡面涉及到三個關鍵詞——目的、手段、指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結構上分為情境啟發、確認問題、問題本質原理、解決方案、總結幾塊。

情境啟發(前言)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在做事情的時候,偶爾感覺自己好像做了很多事卻又不知道在忙什麼,為了什麼忙,會對自己發出這樣靈魂拷問:

我為什麼要讀做這麼多累的事情,完成自己這些小計劃?

我為什麼要背單詞、學Python來著?

我為什麼感覺讀完這本書後,什麼收穫都沒有?

我為什麼要做產品經理?

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工作、加班來著?

我為什麼掙了很多錢,上了很好的大學,達成了很多曾經的「理想目標」,但今天也沒怎麼開心?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最近買了個健身環大冒險遊戲,初衷是希望自己多健身,結果反而被遊戲情節吸引,追求等級提升,導致偷懶取巧,不怎麼認真做動作了。

詳細地說——

「我的目標」:希望能夠讓多健身,來保持健康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我的解決手段」:買個任天堂的健身環大冒險遊戲。(因為我覺得這款產品把遊戲和健身結合起來,讓健身不枯燥,肯定能讓我多健身,不覺得累)「我的實際情況」:買完健身環後,一開始我很努力的玩,也出了很多汗,但隨著我對遊戲的了解,我發現了一些通關的秘訣和一些偷懶的技巧,我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用更少的體力和時間去通更多的關,讓我自己變得更強」,於是我追求的通關速度和人物等級,而不再是健身強度。似乎遊戲裡的人等級越高,通關越多,我得到的鍛鍊效果就越多一樣…發現問題

可能這種情況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結果卻是,要麼低效,要麼無效,且每天忙忙碌碌看不到價值、意義和盡頭……

我們會習慣化地做一些事情,打一些卡,只為了完成它,而不思考目的和原動力;

我們自認為達成了很多目的的指標,但還覺得不滿足不對勁;

我們在公司裡開玩笑,說自己是「工具人」,內心則搞不清楚每天幹的瑣碎工作有何意義,對公司、對世界、對老闆、對自己是否有價值……

總結起來,我們的問題有2個:

1、我們大腦的自動化思維和從眾心態,讓我們把不合理的指標當成目的,每天沉浸在很多偏離目標的事情卻不自知。

2、人生的目標很大,每天做的事情很細微,我們無法把事情的價值和人生終極目的很好地對應上,造成了我們對事情沒興趣或逃避和意義感缺失。

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目的」、「手段」、「指標」的定義和它們的關係。

明確定義

目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達成一個或多個目的。

同一件事,可能出於不同目的。

如讀書,有人為了提升知識,有人為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有人為了解決知識焦慮;比如工作,有人為了賺錢,有人為了實現價值,有人為了打發時間,有人為了體驗享受。小事的目的我們容易想明白,但一些大事上我們可能會說不清楚。吃飯是為了生存,那人生的目的呢?開心、自由、實現夢想嗎?

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一種途徑,也可以稱為工具、方法、解決方案。

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有多種。

如果微信想提升視頻號的打開人數,可以優化瀏覽體驗和排序算法,也可以打通視頻號和公眾號的底層,也可以直接在發現tab處加小紅點逼死強迫症。如果我想提升知識,可以看書,也可以跟專業的人聊,也可以看書評,聽知識付費。目的和手段是相對的,是目標的階段性分解。

比如我們為了拓展眼界,想要出國留學。為了出國留學,所以要提升英語和績點。為了提升英語,所以要提升口語。為了提升口語,所以要每天練習……每個目的的手段,都是下一層手段的目的。指標:衡量目標的達成程度,方便我們檢視。

指標永遠是輔助,優點是明確具體可衡量,缺點是失真。

比如我們可以為了拓展眼界就多去幾個國家,那以「去的國家」的數量作為指標就合理嗎?比如我們可以為了提升專業知識就多讀幾本書,但讀書越多就證明知識越多嗎?比如我公眾號的閱讀量和粉絲量越多,就證明我創作的內容越優質嗎?指標定的越全面和合理,就越能還原目標的達成度。

指標用於事前、事中、事後指標幫助我們在定了目的和手段後,更加清晰知道該做什麼;指標幫助我們在做事時和之後,去認真思考復盤,這件事有沒有效果,有哪些可以改進和提升探尋原理-為什麼我們經常搞錯

搞清楚三個關鍵詞定義之後,進入探尋偏誤原因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好處是:

一方面,光是了解和意識到大腦的眾多弱點,我們就更可能避開它們。另一方面,可以將實際場景和原理對應起來,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更廣,也更加敏感,在做每件事時都去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我把原因分為4類——

1、我們為了解決問題,「急於」尋找一個解決方案就開始行動

· 行動可以帶來踏實感

我們在面臨問題時,希望用行動來減少我們的焦慮感和無力感,哪怕這個行動不是那麼有效。

我們怕思考看起來是荒廢時間的,不如做事情來的實在和踏實。有句話說:「我們的大腦為了不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誒?做產品時感覺不能不了解市場營銷啊!消費者洞察、市場細分目標和定位什麼的都要搞搞清楚,咋辦呢?去買本《市場營銷導論》吧,科特勒寫的。

像《無問西東》裡,吳嶺瀾跟梅貽琦校長說「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一種踏實」,但他卻忽略了真實,沒有在內心中問自己「目標是什麼」。

· 身邊人和商家的影響

因為我們身邊不斷有人說「想那麼多幹嘛,just do it 幹就完了」,商家也在用廣告詞去告訴我們:「你有問題,但放心吧我的產品可以解決,快來買!」(你有病,我有藥)

因為我家孩子數學差,所以要讓他報個數學輔導班/買本練習冊吧!

因為我身體最近有點差,所以要增強運動,所以買個健身卡吧~

因為我感覺我不能落伍於時代,所以我要勤奮學知識,所以要買它《得到》的幾個專欄每天聽……

一個目的,由於有多個解決方案,而我們似乎並不願意去思考和尋找,不願意進行解決方案的權衡比較(因為這意味著花時間)。2、開始後,我們容易陷入事情本身

做的事情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導致我們更加忽略開始的目的。

「學了30分鐘,有點累了,恢復精力休息一下吧。」

「咋休息呢?看會抖音/打會遊戲吧」

(過了幾個小時)

「誒?我在幹嘛,怎麼到吃飯時間了?」

3、開始後,我們期望完成它,自動把「手段」當「目的」

我們沉浸在「完成」一件件事情獲得的滿足感,卻不去思考完成了這件事是為什麼,而繼續轉頭開啟一項新任務……

哈哈我又看完一本書,可以在我的待讀清單裡把這本書打勾啦,開心!

我還整理了滿滿當當、漂漂亮亮的讀書筆記呢,存在我的筆記本裡真有種「踏實感」,以後我也是這方面的小專家了!

我們大腦告訴我們:「完成吧!會有收穫的」似乎收穫就在完成的那一瞬間,bling,出現了(就像遊戲裡設定的那樣,通關後會解鎖下一章、打死boss會獲得大量經驗和裝備)

4、目的和手段是相對的,在層層拆解時容易忘掉「初心」

我們假設有了一個目標A,然後思考後得出手段B。為了做B,B變成了一個小目標,就需要手段C,進而還需要達成目標C的手段D……

我們以為把這個鏈條上的每件事做好,就可以實現終極目標(把D做好,就可以達成C,進而達成B,最終達成A),可是由於這個鏈條太長了,我們容易忘記最初的目標是什麼,而迷失在執行細節小事中。

解決問題

我意外地發現產品經理在給APP做功能策劃,以及站在全局思考業務時,用的這套思考框架,可以比較完美地幫助我們想明白人生的大事小情!

策劃功能:我們PM會首先發現問題,然後把它抽象,去思考其本質,然後再列出一系列辦法,分析每個辦法各個維度的優缺點,最後選擇一個性價比高的實施,並在過程中通過數據檢視方案的有效性,不斷調整方案,復盤總結經驗。全局思考:另外,我們會站在更高的視野和角度(比如站在老闆和CEO的角度),去分析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如何層層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的,公司各個部門的配合關係是什麼,我做的這份模塊是貢獻到公司產品的哪個指標上的,貢獻有多少?

這個很有意思,我發現是可以用產品經理的方法,去想明白人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對一件事情的靈魂三問:

我們到底一開始為什麼做它來著?(目的)做它是最有效率的方案嗎?(手段)做完了達到預期效果嗎?(指標)

1、根據目標選最優手段

明確問題:目前遇到了什麼問題,它需要解決嗎?

排列各種解決方案:如果需要的話,有哪些解決方案?每個方案的利弊(收益、成本、風險)是什麼?

選定最佳方案:它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最優方案嗎?

如果有個領域的知識不會,需要解決嗎,需要現在解決嗎?需要的話,解決方案有:報班、看書、聽講座、查資料、看書評和別人的筆記、請教別人……哪個是最有效果和效率的解決方案呢?

2、時刻提醒目標

如何保證我做了這件事情能夠解決問題?明白目的第一,指標第二。沒有完美的指標,明白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指標量化。

我們很容易定出這樣的指標:讀100本書、看10部電影、每周健身4次、寫10篇文章……這些目標(至少對我來說)很容易變成壓力,變成硬性指標,可能會在執行時變味兒。因為,我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我的寫作能力,我的微積分解題能力,我的產品洞察力……這些都不太好用指標來量化,

這個有沒有很熟悉,根據查理芒格的超級獎勵/傾向,人們為了「完成」指標,為了獲得完成背後的獎賞以及逃避不完成帶來的懲罰,會下意識地尋找捷徑:

分數本來是衡量學習成果的工具,但學生準備考試時卻只複習劃重點的內容。

論文本來是衡量學生和老師研究能力的指標,但人本能會想方法去找捷徑完成它。既然指標是數量,那麼質量就別要求了。

甚至有的公司會計算員工的工作時長,那員工自然會划水偷懶。

古人有軍官殺良冒功,今天有政府的面子工程。

所以,是明確的「指標」而不是大而空「目的」指導了人的行為。要時刻提醒比指標重要100倍的「目的」。

這會啟發我們打破常規,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指標不覆蓋到,但對目的有貢獻的事情,也要做;同時也不盲目追求達到指標的數字。

假如我的目的是通過讀書獲取知識,解決困惑,那麼讀書就不一定是讀表面的東西,不一定要記完整的筆記,讀書不一定要讀完,修了一門課也不一定要上完……重要的不是完成,而是自己的收穫,即自己的目標是否達成,自己的疑惑是否被解決。

3、復盤反思

如何衡量我做這件事是真正解決了問題?可以復盤和總結自己做的這件事效率高和不高的地方,並改進,通過審視自己的投入產出比,可以不斷提升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減少對沉沒成本的執念,果斷捨棄正在進行的低效或無效的手段。

比如在讀書時發現這本書其實並沒有解決我的疑惑,可能換本書或者找個人聊聊就可以;

比如做產品經理並沒有讓我增進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換家公司或者去做投資人呢;

比如你如願開了家咖啡店或民宿,卻並沒有收穫快樂,可能我去種地釣魚或快手上開直播卻能收穫快樂……

賈伯斯覺得上大學的目的是學知識,所以當他發現學的課很無聊和無用時,他果斷退學,並去旁聽感興趣的課程,後來他回顧時才得以說出了connect dots那句名言。

4、思考每件事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建立連結感

一方面,在頂層,向下拆解:思考自己人生的終極目的追求,並從上往下拆解,比如我要幸福快樂,那麼我就要有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和諧的家庭和關係、喜歡的工作、一定的的閒暇時間、豐富的精神世界等等,再每一層逐步拆解……

另一方面,在底層,向上挖掘:思考自己做的事情,主動的包括每天上班上課看書吃飯,被動包括做不喜歡的工作、經歷挫折失敗,思考其意義在哪。

當我們把頂層和底層連結起來的越多時,我們就越容易獲得「掌控感」和「使命感」,就覺得每件事都有其意義,每一步都算數,每一關都不白闖,每一難都值得回味和沉澱,每一天我都朝著終極目標在邁進。

結語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經常會被老闆和程式設計師問「做這件事有啥目的,價值多大」,但生活中我們像為了完成任務一樣,麻木而忙碌做完一件件事情,卻不知道價值幾何,意義何在。

我們每個人是自己人生的產品經理,這兩個思維方式——做事前根據目標選最優手段、做事時提醒目標、做事後復盤反思,並且時常去思考人生終極目標的手段拆解過程,或許能幫我們活得更通透明白。

一個很火的TED演講裡,講者在說這句話時的眼神和語氣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這句話體現了完完全全的掌控感——

今天我們確實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思考意義卻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是金錢掙得了我們,遊戲在玩我們,是任務在追著我們,指標在確定我們……

古人云「謀定而後動」,實際上,我們遠遠不需要做這麼多事,why比how更重要。想清楚了再做,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落後,且永遠都有對自己的掌控感和使命感。

作者:魏楚時

相關焦點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具體方法,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認識我的外在,二是認識環境與我的關係,三是思維意識系統,四是建立自我。
  • 科學是手段不是目的
    另外,將現有科學知識用於工程和醫學等實際目的的學科被稱為應用科學。」可見科學只是一種形式,是某些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遠古時,科學的概念還沒有出現,但科學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遠古時期最需要的是從事農業生產,怎樣讓農業生產更加省力?就誕生了農業工具和金屬的冶煉,金屬農具就出現了,這就是古代最早的科學,是為了實現生產生活得更好的目的而產生的手段。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看,它仍然延續了以工具理性思維方式為主導的方法論路徑,注重將公共行政管理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與手段,注重公共行政管理在「事實」層面上對效率與效益的追求,弱化了公共行政管理對社會民主與公平等倫理價值的追求,因此沒能走出工具理性思維方式的羈絆。   新公共管理實踐凸顯了這種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一般說來,研究程序包括:研究問題的提出———在一個特定領域內,什麼是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研究設計———採用何種方法論的框架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資料處理———選擇何種方法搜集和分析資料,如何決定資料的意義等;理論解釋———理論是否能解釋及在何種程度上解釋從資料中提出的新發現;成果檢驗———研究新發現是否能得到檢驗及應採取何種手段進行檢驗;表述研究成果———闡明新發現的規則等。
  • 實證會計理論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論
    摘要:以驗證為中心的實證會計的目的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從瓦茨和齊默爾曼關於實證會計的性質和目的等方面的表述不難發現,他們深受工具主義的影響,用有用性來衡量會計理論的優劣。
  • 漫談MGTOW方法論
    今天我想談一談關於MGTOW的方法論這個話題,因為實在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尤其是這麼魔幻的2020年,所以想說點啥還是先寫成文章好了(手動滑稽)。本文目的本文一來是想回應以下兩種屢見不鮮的對MGTOW帶有成見的觀點:MGTOW只有世界觀沒有方法論,就是一門純尬經的空談,沒有任何現實指導意義。
  • 《普通人的成事方法論》:人生贏家常贏的5個秘密,人人皆可複製
    今天的這本書《普通人的成事方法論》,便是一本送給每個普通人的成功指南,或者如作者本人所言,這本書是教給讀者如何通向成功的自我管理指南。人云亦云而失去自我小視頻最火就去做小視頻、直播能賺錢便去直播、醫生太辛苦了報考專業的時候一定不能報……我們的人生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建議與意見,看似為我們著想,實際上卻為我們看清自己真正的興趣增添了不少的幹擾項。你真的適合用口才說服別人嗎?你有沒有一顆想要懸壺濟世的心?
  • 手段-目的分析法與爬山法辨析
    手段-目的分析法與爬山法辨析所謂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將需要達到的問題的目標狀態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它的基本步驟是:第一,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目標;第二,找出完成第一個子目標的方法或操作;第三實現子目標;第四提出新的子目標。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問題解決。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科學的人道主義基礎及其總體性近代以來的形上學體系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技術理性的張揚與實踐理性的式微致使目的與手段發生了倒置,原本作為人類自我實現手段的科學僭越成為目的本身。阿爾都塞以「科學」來指稱馬克思理論的分野,卻受到沙夫和馬爾科維奇等人的批判。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千萬不要停止思考!停止思考的人就是放棄人生繼續向前的人
    然而無論閱讀的目的為何,都必須懂得如何閱讀,才能夠順利達成目的。那麼,究竟該如何閱讀才能順利達成目的?首先也是最要緊的就是-培養正確理解力。試問,若一個人沒有正確的理解能力,即便讀的再多,也等於沒讀。就像一個不懂阿拉文的人,你給他在多阿拉伯文書讀,他也讀不出所以然來。
  • 【代表課例】滲透數學文化,善用技術手段——「柱體的體積」教學設計與思考
    生活是數學永不枯竭的源泉,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數學哲理,教師用下圖引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以身邊生活現象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背後的數學原理,激發學習的興趣,成為一節課良好的開端。當師生一起用數學思維方式思考源於現實世界的問題時,老師的主導作用凸顯出來。
  • 詳解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
    而以世衛組織數據為準的話,pm2.5國際標準分別為準則值,24小時小於25微克;過渡期目標1,24小時小於75微克;過度目標2,24小時小於50微克;過度其目標3,24小時小於37.5微克。由於pm2.5標準值的不同,2012年5月,美國領事館發布的上海pm2.5數據與當地數據有極大差別。
  • 曹堂哲:公共行政學方法論流派爭論的焦點
    [關鍵詞]方法論流派;爭論;公共行政學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314(2014)05-0044-06[收稿日期]2014-09-2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模糊理論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元評估指標體系研究」(11CGL074);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高等學校教育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方法體系
  • 【聚資訊】創造驚喜的6條方法論
    每個真正習得過技能的人終究有一天會發出驚嘆:真沒想到在這裡可以用上!學習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若是你腦子裡有用的概念寥寥無幾,他們之間有什麼連接價值啊?就算有連接,又怎麼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呢?這道理是不是很淺顯?所以,學習的定義,在我的作業系統也是不一樣的——學習就是反覆打磨概念與方法論,等著註定的驚喜註定地發生。 只有節點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出現。概念如此,那麼,掌握概念的人們更是如此罷。
  • 人民日報:五大發展理念彰顯科學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  今天,認識把握中國發展的大局大勢,是從規律出發、弘揚唯物辯證法還是搞別的,既是一個重大的認識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五大發展理念所蘊涵和彰顯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對此作出了堅定而科學的回答。  深入把握「三大規律」的科學理念。認識把握規律是思考發展問題的前提。
  • 產品新人必須掌握的業務分析思維方法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新人在進行業務分析時有必須掌握的思維方法論;本文主要講述解析業務問題的方法論,同時演示運用此方法論來解析「如何提升學生對食堂的滿意程度?」這一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解析業務問題的主要步驟流程梳理,尋找漏鬥和閉環;各模塊分析:明確理想態、梳理影響理想態的因素是什麼?
  • 科爾曼的理論和方法論傾向
    科爾曼創建的理性行動理論在方法論上主要針對主流社會學的整體方法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科爾曼認為,儘管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社會系統行動,而不是解釋個體行為,但系統行動是間接地來源於眾多的個人行動。他指出,對社會系統的解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整體方法論,另一種是個體方法論,他主張採用後者。
  • 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社會學方法論; 關係主義; 建構主義; 主客體二元論;  方法論問題是一門學科的核心問題, 不同的方法論立場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研究視角或先入之見, 進而衍生出不同的問題框架、在社會學史上, 方法論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如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的鬥爭, 解釋學範式和實證主義範式之間的爭論, 建構主義和實在論之間的對立, 乃至批判理論對保守主義的攻擊, 等等, 它們深刻影響了社會學思想的發展和變革, 也昭示了這一學科的張力與活力。
  • 張承志:《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
    這些學科大多不打實證主義的基礎。它們立論很大膽,概括、理論、甚至對社會或人群的體系構建都成立得相當迅速。不用說與考據學相比,它們和一切求實派都區別巨大。語言是一個首先可以提出的質疑點。民間話語系統的豐富層層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