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們會思考:我的產品有什麼問題,怎麼優化達到目的?我做的每個功能和策略的意義在哪?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思考:我怎麼樣把一件事做好,把一門課學好,把一輩子過好?現在做的事情有意義嗎?
每個人是自己人生的產品經理,本文是想分享我把從產品經理策劃需求和分析業務時得到的啟發,應用在人生上的一些思考,來解答這2個問題,裡面涉及到三個關鍵詞——目的、手段、指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結構上分為情境啟發、確認問題、問題本質原理、解決方案、總結幾塊。
情境啟發(前言)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在做事情的時候,偶爾感覺自己好像做了很多事卻又不知道在忙什麼,為了什麼忙,會對自己發出這樣靈魂拷問:
我為什麼要讀做這麼多累的事情,完成自己這些小計劃?
我為什麼要背單詞、學Python來著?
我為什麼感覺讀完這本書後,什麼收穫都沒有?
我為什麼要做產品經理?
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工作、加班來著?
我為什麼掙了很多錢,上了很好的大學,達成了很多曾經的「理想目標」,但今天也沒怎麼開心?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最近買了個健身環大冒險遊戲,初衷是希望自己多健身,結果反而被遊戲情節吸引,追求等級提升,導致偷懶取巧,不怎麼認真做動作了。
詳細地說——
「我的目標」:希望能夠讓多健身,來保持健康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我的解決手段」:買個任天堂的健身環大冒險遊戲。(因為我覺得這款產品把遊戲和健身結合起來,讓健身不枯燥,肯定能讓我多健身,不覺得累)「我的實際情況」:買完健身環後,一開始我很努力的玩,也出了很多汗,但隨著我對遊戲的了解,我發現了一些通關的秘訣和一些偷懶的技巧,我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用更少的體力和時間去通更多的關,讓我自己變得更強」,於是我追求的通關速度和人物等級,而不再是健身強度。似乎遊戲裡的人等級越高,通關越多,我得到的鍛鍊效果就越多一樣…發現問題
可能這種情況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結果卻是,要麼低效,要麼無效,且每天忙忙碌碌看不到價值、意義和盡頭……
我們會習慣化地做一些事情,打一些卡,只為了完成它,而不思考目的和原動力;
我們自認為達成了很多目的的指標,但還覺得不滿足不對勁;
我們在公司裡開玩笑,說自己是「工具人」,內心則搞不清楚每天幹的瑣碎工作有何意義,對公司、對世界、對老闆、對自己是否有價值……
總結起來,我們的問題有2個:
1、我們大腦的自動化思維和從眾心態,讓我們把不合理的指標當成目的,每天沉浸在很多偏離目標的事情卻不自知。
2、人生的目標很大,每天做的事情很細微,我們無法把事情的價值和人生終極目的很好地對應上,造成了我們對事情沒興趣或逃避和意義感缺失。
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目的」、「手段」、「指標」的定義和它們的關係。
明確定義
目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達成一個或多個目的。
同一件事,可能出於不同目的。
如讀書,有人為了提升知識,有人為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有人為了解決知識焦慮;比如工作,有人為了賺錢,有人為了實現價值,有人為了打發時間,有人為了體驗享受。小事的目的我們容易想明白,但一些大事上我們可能會說不清楚。吃飯是為了生存,那人生的目的呢?開心、自由、實現夢想嗎?
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一種途徑,也可以稱為工具、方法、解決方案。
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有多種。
如果微信想提升視頻號的打開人數,可以優化瀏覽體驗和排序算法,也可以打通視頻號和公眾號的底層,也可以直接在發現tab處加小紅點逼死強迫症。如果我想提升知識,可以看書,也可以跟專業的人聊,也可以看書評,聽知識付費。目的和手段是相對的,是目標的階段性分解。
比如我們為了拓展眼界,想要出國留學。為了出國留學,所以要提升英語和績點。為了提升英語,所以要提升口語。為了提升口語,所以要每天練習……每個目的的手段,都是下一層手段的目的。指標:衡量目標的達成程度,方便我們檢視。
指標永遠是輔助,優點是明確具體可衡量,缺點是失真。
比如我們可以為了拓展眼界就多去幾個國家,那以「去的國家」的數量作為指標就合理嗎?比如我們可以為了提升專業知識就多讀幾本書,但讀書越多就證明知識越多嗎?比如我公眾號的閱讀量和粉絲量越多,就證明我創作的內容越優質嗎?指標定的越全面和合理,就越能還原目標的達成度。
指標用於事前、事中、事後指標幫助我們在定了目的和手段後,更加清晰知道該做什麼;指標幫助我們在做事時和之後,去認真思考復盤,這件事有沒有效果,有哪些可以改進和提升探尋原理-為什麼我們經常搞錯
搞清楚三個關鍵詞定義之後,進入探尋偏誤原因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好處是:
一方面,光是了解和意識到大腦的眾多弱點,我們就更可能避開它們。另一方面,可以將實際場景和原理對應起來,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更廣,也更加敏感,在做每件事時都去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我把原因分為4類——
1、我們為了解決問題,「急於」尋找一個解決方案就開始行動
· 行動可以帶來踏實感
我們在面臨問題時,希望用行動來減少我們的焦慮感和無力感,哪怕這個行動不是那麼有效。
我們怕思考看起來是荒廢時間的,不如做事情來的實在和踏實。有句話說:「我們的大腦為了不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誒?做產品時感覺不能不了解市場營銷啊!消費者洞察、市場細分目標和定位什麼的都要搞搞清楚,咋辦呢?去買本《市場營銷導論》吧,科特勒寫的。
像《無問西東》裡,吳嶺瀾跟梅貽琦校長說「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一種踏實」,但他卻忽略了真實,沒有在內心中問自己「目標是什麼」。
· 身邊人和商家的影響
因為我們身邊不斷有人說「想那麼多幹嘛,just do it 幹就完了」,商家也在用廣告詞去告訴我們:「你有問題,但放心吧我的產品可以解決,快來買!」(你有病,我有藥)
因為我家孩子數學差,所以要讓他報個數學輔導班/買本練習冊吧!
因為我身體最近有點差,所以要增強運動,所以買個健身卡吧~
因為我感覺我不能落伍於時代,所以我要勤奮學知識,所以要買它《得到》的幾個專欄每天聽……
一個目的,由於有多個解決方案,而我們似乎並不願意去思考和尋找,不願意進行解決方案的權衡比較(因為這意味著花時間)。2、開始後,我們容易陷入事情本身
做的事情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導致我們更加忽略開始的目的。
「學了30分鐘,有點累了,恢復精力休息一下吧。」
「咋休息呢?看會抖音/打會遊戲吧」
(過了幾個小時)
「誒?我在幹嘛,怎麼到吃飯時間了?」
3、開始後,我們期望完成它,自動把「手段」當「目的」
我們沉浸在「完成」一件件事情獲得的滿足感,卻不去思考完成了這件事是為什麼,而繼續轉頭開啟一項新任務……
哈哈我又看完一本書,可以在我的待讀清單裡把這本書打勾啦,開心!
我還整理了滿滿當當、漂漂亮亮的讀書筆記呢,存在我的筆記本裡真有種「踏實感」,以後我也是這方面的小專家了!
我們大腦告訴我們:「完成吧!會有收穫的」,似乎收穫就在完成的那一瞬間,bling,出現了(就像遊戲裡設定的那樣,通關後會解鎖下一章、打死boss會獲得大量經驗和裝備)
4、目的和手段是相對的,在層層拆解時容易忘掉「初心」
我們假設有了一個目標A,然後思考後得出手段B。為了做B,B變成了一個小目標,就需要手段C,進而還需要達成目標C的手段D……
我們以為把這個鏈條上的每件事做好,就可以實現終極目標(把D做好,就可以達成C,進而達成B,最終達成A),可是由於這個鏈條太長了,我們容易忘記最初的目標是什麼,而迷失在執行細節小事中。
解決問題
我意外地發現產品經理在給APP做功能策劃,以及站在全局思考業務時,用的這套思考框架,可以比較完美地幫助我們想明白人生的大事小情!
策劃功能:我們PM會首先發現問題,然後把它抽象,去思考其本質,然後再列出一系列辦法,分析每個辦法各個維度的優缺點,最後選擇一個性價比高的實施,並在過程中通過數據檢視方案的有效性,不斷調整方案,復盤總結經驗。全局思考:另外,我們會站在更高的視野和角度(比如站在老闆和CEO的角度),去分析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如何層層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的,公司各個部門的配合關係是什麼,我做的這份模塊是貢獻到公司產品的哪個指標上的,貢獻有多少?
這個很有意思,我發現是可以用產品經理的方法,去想明白人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對一件事情的靈魂三問:
我們到底一開始為什麼做它來著?(目的)做它是最有效率的方案嗎?(手段)做完了達到預期效果嗎?(指標)
1、根據目標選最優手段
明確問題:目前遇到了什麼問題,它需要解決嗎?
排列各種解決方案:如果需要的話,有哪些解決方案?每個方案的利弊(收益、成本、風險)是什麼?
選定最佳方案:它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最優方案嗎?
如果有個領域的知識不會,需要解決嗎,需要現在解決嗎?需要的話,解決方案有:報班、看書、聽講座、查資料、看書評和別人的筆記、請教別人……哪個是最有效果和效率的解決方案呢?
2、時刻提醒目標
如何保證我做了這件事情能夠解決問題?明白目的第一,指標第二。沒有完美的指標,明白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指標量化。
我們很容易定出這樣的指標:讀100本書、看10部電影、每周健身4次、寫10篇文章……這些目標(至少對我來說)很容易變成壓力,變成硬性指標,可能會在執行時變味兒。因為,我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我的寫作能力,我的微積分解題能力,我的產品洞察力……這些都不太好用指標來量化,
這個有沒有很熟悉,根據查理芒格的超級獎勵/傾向,人們為了「完成」指標,為了獲得完成背後的獎賞以及逃避不完成帶來的懲罰,會下意識地尋找捷徑:
分數本來是衡量學習成果的工具,但學生準備考試時卻只複習劃重點的內容。
論文本來是衡量學生和老師研究能力的指標,但人本能會想方法去找捷徑完成它。既然指標是數量,那麼質量就別要求了。
甚至有的公司會計算員工的工作時長,那員工自然會划水偷懶。
古人有軍官殺良冒功,今天有政府的面子工程。
所以,是明確的「指標」而不是大而空「目的」指導了人的行為。要時刻提醒比指標重要100倍的「目的」。
這會啟發我們打破常規,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指標不覆蓋到,但對目的有貢獻的事情,也要做;同時也不盲目追求達到指標的數字。
假如我的目的是通過讀書獲取知識,解決困惑,那麼讀書就不一定是讀表面的東西,不一定要記完整的筆記,讀書不一定要讀完,修了一門課也不一定要上完……重要的不是完成,而是自己的收穫,即自己的目標是否達成,自己的疑惑是否被解決。
3、復盤反思
如何衡量我做這件事是真正解決了問題?可以復盤和總結自己做的這件事效率高和不高的地方,並改進,通過審視自己的投入產出比,可以不斷提升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減少對沉沒成本的執念,果斷捨棄正在進行的低效或無效的手段。
比如在讀書時發現這本書其實並沒有解決我的疑惑,可能換本書或者找個人聊聊就可以;
比如做產品經理並沒有讓我增進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換家公司或者去做投資人呢;
比如你如願開了家咖啡店或民宿,卻並沒有收穫快樂,可能我去種地釣魚或快手上開直播卻能收穫快樂……
賈伯斯覺得上大學的目的是學知識,所以當他發現學的課很無聊和無用時,他果斷退學,並去旁聽感興趣的課程,後來他回顧時才得以說出了connect dots那句名言。
4、思考每件事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建立連結感
一方面,在頂層,向下拆解:思考自己人生的終極目的追求,並從上往下拆解,比如我要幸福快樂,那麼我就要有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和諧的家庭和關係、喜歡的工作、一定的的閒暇時間、豐富的精神世界等等,再每一層逐步拆解……
另一方面,在底層,向上挖掘:思考自己做的事情,主動的包括每天上班上課看書吃飯,被動包括做不喜歡的工作、經歷挫折失敗,思考其意義在哪。
當我們把頂層和底層連結起來的越多時,我們就越容易獲得「掌控感」和「使命感」,就覺得每件事都有其意義,每一步都算數,每一關都不白闖,每一難都值得回味和沉澱,每一天我都朝著終極目標在邁進。
結語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經常會被老闆和程式設計師問「做這件事有啥目的,價值多大」,但生活中我們像為了完成任務一樣,麻木而忙碌做完一件件事情,卻不知道價值幾何,意義何在。
我們每個人是自己人生的產品經理,這兩個思維方式——做事前根據目標選最優手段、做事時提醒目標、做事後復盤反思,並且時常去思考人生終極目標的手段拆解過程,或許能幫我們活得更通透明白。
一個很火的TED演講裡,講者在說這句話時的眼神和語氣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這句話體現了完完全全的掌控感——
今天我們確實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思考意義卻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是金錢掙得了我們,遊戲在玩我們,是任務在追著我們,指標在確定我們……
古人云「謀定而後動」,實際上,我們遠遠不需要做這麼多事,why比how更重要。想清楚了再做,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落後,且永遠都有對自己的掌控感和使命感。
作者:魏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