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來,「驚喜」一直是最痴迷的概念。科學史上充滿了驚喜,阿司匹林、微波爐、X光透視,都是驚喜的產物。再比如,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甚至沒有就絕對不行的一種物質,玻璃,也是驚喜的產物。
創造驚喜的方法論第一條,就是——
至於那好運是什麼,不知道,但它就是會發生的,這事兒你必須提前知道。
有一個人,在 28 歲之前,沒啥太多的好運,甚至厄運連連。
出生就營養不良,乃至於後面幾顆牙齒都發育不全;
上學沒多久,滑冰栽倒,腦震蕩,後遺症就是原本很會唱歌,結果那次之後就開始五音不全;
初中的時候,晚上回家寫作業趴桌子上睡著了,結果三叉神經麻痺 —— 就是面癱;
又過半年,騎自行車被大卡車從後面「追尾」整個人飛出幾米之外;
高二的時候,在一場能決定是否保送清華的計算機競賽中,他的名額被老師換成了他的侄子;
高考前的三周,急性闌尾炎入院手術……
他是什麼時候開始篤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有好運的呢?是大學認真研究概率論的時候。
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隨機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壞的,那麼無論我現在遇到過的壞事兒有多少,好事兒還是會出現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這是多簡單的道理啊!
果然,26 歲之後,他的倒黴事兒開始少了起來,幸運事兒漸漸開始多了起來……這就是樂觀,這也是樂觀的力量。樂觀是一種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態度。
不要給自己建造圍牆。
圍牆的作用除了可能提供一些庇護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讓別人走不進來、也讓你走不出去。
在 Twitter 上 Follow 了 18,000+ 帳戶,為什麼呢?因為不覺得預先篩選信息對我有好處。而且從邏輯上看,我們明明要的是信息,卻通過人來過濾,這是效率相當低下的方式。
有些東西、有些知識,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從此裝作不知道。於是有些人就開始去研究這個東西去了……
可問題是,如果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給自己建個圍牆,提前過濾了很多信息,只關注自己覺得重要的人物。
開放(Open)就是可以創造好運和驚喜的,無論在哪個領域。
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每個真正習得過技能的人終究有一天會發出驚嘆:真沒想到在這裡可以用上!
學習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那一本初中的教科書來說:
這麼厚厚一本書,就那麼幾個概念;講一個概念就要花費一個章節的篇幅,講的都一樣,無非是,它是什麼,它不是什麼,它和別的概念有什麼異同,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怎樣使用是正確的,怎樣使用是錯誤的,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是什麼……
其實這段話,也是學習任何概念的方法論,不就這點事兒麼!
為什麼持續學習一定會產生好運和驚喜呢?理由也很簡單,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們之間才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 —— 即,所謂的融會貫通。
若是你腦子裡有用的概念寥寥無幾,他們之間有什麼連接價值啊?就算有連接,又怎麼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呢?這道理是不是很淺顯?
所以,學習的定義,在我的作業系統也是不一樣的——
學習就是反覆打磨概念與方法論,等著註定的驚喜註定地發生。
只有節點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出現。概念如此,那麼,掌握概念的人們更是如此罷。
認識很多的人,其實是沒用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作業系統的,或者即便有,也是過時的作業系統。認識他們沒用,因為你在耽誤自己可能的效率。
要想辦法認識很多真正擁有高效率的作業系統的人。
長期以來,外界的定義都是沒用的,學歷、身份、地位等各種標籤,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沒用的東西。到最後,只有一種方式有用:交流。
可能是坐下來喝茶,也可能是讀對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長期觀察。甄別出那些有屬於自己的高效作業系統的人,甄別出那些願意打磨自己的作業系統的人,遇到了,必須馬上連接。
因果思考,是人類固化在基因裡的一種思考模式。隨機就是不講究因果的,所以,這樣的事情需要千百年才能形成學科,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刻進人類的基因。
所以,即便是現在,在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作業系統裡,依然運行著這樣的方法論:「萬物皆有因果」。
事實上,宗教之所以長存,依賴的也是這個方法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都是完全基於因果的世界觀。
可是,一旦概率論確立,這世界上開始有一些人能夠理解隨機的概念,開始明白:這世上有些事兒是不講因果的。
你拋一個硬幣,結果是正面,為什麼呢?為什麼不是反面呢?不是因為你拋了一個硬幣,也不是因為你上一次拋硬幣的結果是反面…… 沒有原因。
反過來,當你拋出一個硬幣的時候,因為我們知道那是隨機事件,所以我們也知道那結果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至於究竟是哪一面,概率是 1:1 ——雖然我們不知道確切的結果,但我們確切地知道可能性。
對,在一些時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因果思考與判斷,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多一點隨機性,就是創造驚喜的方法論。在我們所創建的社群中,因為我們刻意創建了更多的連接,所以就更有機會隨機地去認識一些人。
一定要想辦法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多任務作業系統,不要做一個低級的單任務作業系統。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多任務作業系統,我們的輸入設備那麼多,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不是多任務作業系統如何處理?
從小上學,就是第一節課語文,下節課數學,再下一節課生物……我們從來都是一天裡處理很多事情,面對很多領域的,你什麼時候見到一個學校這樣安排課?第一周只學語文、下一周只學數學……就這樣一路讀到博士,竟然寫篇論文說切換任務浪費時間降低效率,這也太過份了吧?
通過恰當的統籌,讓自己多開幾個進程,齊頭並進地去做一些事情,永遠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而多管齊下,齊頭並進,也是創造驚喜的好方法。理由很簡單,效率高了,成果就多了,這些成果本身也是節點,它們之間也會產生連接,最終一樣產生聚變,至於能夠獲得什麼,我們還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一定會有所獲得。
其實,這六點都是老生常談,無非是在說這麼幾件事兒:邏輯很重要、概率學很重要、統籌學很重要。—— 這些明明原本就是應該在學校裡就搞定的事情,卻基於種種原因,被絕大多數人忽視了、誤解了、稀裡糊塗地放棄了而已。
—做新經濟時代第一產融生態圈—
聚商圈
微信ID:ijushangquan
更多轉型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帳號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