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目的分析法與爬山法辨析

2021-01-08 中公教師網

手段-目的分析法與爬山法辨析

所謂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將需要達到的問題的目標狀態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它的基本步驟是:第一,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目標;第二,找出完成第一個子目標的方法或操作;第三實現子目標;第四提出新的子目標。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問題解決。例如:現在你要去從鄭州家裡到達北京,首先第一個子目標就是你需要打車到車站,然後第二個子目標是在窗口買到高鐵票······等等,你只需要完成一個一個子目標,最終就可以實現總目標。著名的河內塔實驗也屬於這一類問題。

爬山法是指先設立一個目標,然後選取與起始點臨近的未被訪問的任一節點,向目標方向前進,逐步逼近目標的方法。就好像爬山一樣,如果在山腳下,想要爬到山頂,就得一點一點地往上走,一直走到最高點。有時先得爬上矮山頂,然後再下來,重新爬上最高山頂。因此爬山法只能保證爬到眼前山上的最高點,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最高點。例如醫生給病人的藥達到一定劑量後,病人有所好轉,再超量就會引起調理反應,這時,醫生往往會誤以為這個劑量就是最佳劑量,然而事實上也許更高劑量才能使病人真正痊癒。因此,問題解決者在使用爬山法時,最好選擇幾個不同的起點一起來嘗試,如果幾個起點到達的都是同一個點,這一點才算是真正的目的地。

區別:

手段-目的分析法與爬山法的不同之處在於,手段目的分析法有時會為了達到目的而不得不暫時擴大目標狀態與初始狀態的差異,以便最終達到目標;而爬山法只允許一步步地接近目標。

辨析:

1.在解決河內塔問題時人們採用的策略是()

A.算法 B.逆向搜索

C.爬山法 D.手段-目的分析

解析:D。著名的河內塔實驗是通過設置一個一個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的,屬於手段目的-分析法。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教師招聘備考指導: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相關概念的辨析
    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是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學部分的重點複習章節,有些教材和參考資料將這兩個部分合併為一個章節,有些則將兩者分開為兩個章節。而不管如何編排,不少考生反映在複習這些內容時特別容易造成混淆,歸根結底在於不管是教育目的,還是教育制度,都涉及到諸多的相關概念,而對於這些概念的理解與區分又是學習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與相關考試命題的重點。
  • 2022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解題技巧:詞語辨析之「含義側重」
    這其中主要一個原因在於廣大考生不會辨析選項中詞語間的區別。今天,中公教育就為大家講一個辨析詞語的角度——含義側重。含義側重指的是詞語之間的含義非常相近,但詞義側重的方面不同。而一般採用「語素分析法」去分析詞語間不同的語素來確定詞語含義的區別。理解了什麼是含義側重之後,我們一起看一些例子。
  • 科學是手段不是目的
    另外,將現有科學知識用於工程和醫學等實際目的的學科被稱為應用科學。」可見科學只是一種形式,是某些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遠古時,科學的概念還沒有出現,但科學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遠古時期最需要的是從事農業生產,怎樣讓農業生產更加省力?就誕生了農業工具和金屬的冶煉,金屬農具就出現了,這就是古代最早的科學,是為了實現生產生活得更好的目的而產生的手段。
  • 「俯瞰視點、SCQA框架、MECE分析法」,高效分析問題的3種手段
    第三:採用「MECE分析法」,避免分析問題時以偏概全,把問題排列的更加有條理,形成完整的邏輯梯次MECE分析法,全稱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並成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 分析法大揭秘之SWOT分析法
    在上期的「賽事直通車」中,我們為大家帶來了創業相關的名詞解釋,本期我們將為大家重點揭秘SWOT分析法,它是企業戰略制定的常用工具,很多同學將此方法運用到創新創業企劃書中。希望本期的學習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 論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5種類型和範例
    那麼論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學術論文中較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藉此加深大家對學術研究方法的了解,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夠結合個人情況選擇出最適合自己。       一、論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 用PM方法論,思考人生目的、手段、指標
    2、人生的目標很大,每天做的事情很細微,我們無法把事情的價值和人生終極目的很好地對應上,造成了我們對事情沒興趣或逃避和意義感缺失。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目的」、「手段」、「指標」的定義和它們的關係。
  • 層次分析法在生活垃圾處理項目選址中的應用
    針對這種情況,在節能減排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引思想下,把焚燒或者掩埋、堆肥等手段的優點進行合理的結合,從而提出一種綜合性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已經成為今後垃圾進行有效處理的方向。對於整個項目管理而言,對生活垃圾進行綜合處理是其首要步驟,也是比較重要與關鍵的相關環節,因此科學合理的進行選址能夠良好的優化項目,並且促進其進行良性運行。
  • 五個詞語辨析方法,詞語辨析題怎麼做?看完你就知道了
    五個詞語辨析方法,詞語辨析題怎麼做?四川華圖教育小編了解到的情況,在四川公務員考試中行測言語理解是四川公務員考試行測考試內容的重點。而四川行測考試中言語理解的邏輯填空題又是演繹考核的重點,因為它不僅考察了考生對言語語句的理解能力,也考察考生的表達能力。
  • 兩個目標兩大手段,探索不一樣的植物世界
    今天小花就來講講植物考古的那些手段。而植物考古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解決考古學研究中的偉大目標:全面復原人類社會的歷史問題。植物考古學存在兩大研究對象,一是大植物遺存,二是植物微小遺存。下面就講講植物考古有哪些手段。
  • 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的使用
    但據相關研究顯示, 我國目前教育智庫建設存在著諸多不足人意的地方, 如「教育智庫『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3], 「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獨立性不足、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滯後、創新力不強、社會影響力較弱」[4]等等, 這些都成為制約教育智庫發展的影響因素。
  • 基於5C要素分析法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效率研究
    為能夠對行業新進入者提供一定的信貸風險管理相關理論與實踐參考和建議,本文通過5C要素分析法等相關理論方法提供有關更好開展信貸業務,實現有效風險管理方面的建議和對策供參考和討論。二、理論及概念界定5C要素分析法,又稱5P要素分析法或者5W要素分析法。是西方商業銀行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種針對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
  • 5why分析法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及實例
    01 5why分析法簡介 所謂5why分析法,又稱「豐田5問法」,起源於豐田公司的一次新聞發布會,有人問:豐田汽車的質量為什麼會這麼好?大田耐一如此回答:我碰到問題至少要問5個為什麼。
  • 語文詞語辨析新思路:從思維和語法角度辨析「突然」、「忽然」!
    在語文學習中詞語辨析也不是我們很容易掌握的。因為老師講這一類題目時,都是把結論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因此只能靠記憶,所以學習就是記憶力的運用,但其間沒有思維的參與,即便有思也是為了記憶而服務的。
  • 財務分析的目的與基本分析方法
    財務分析的方法與分析工具很多,應根據分析者的目的而具體選擇。最經常用到的是圍繞財務指標進行單指標、多指標綜合分析、再加上借用一些參照值,運用一些分析方法(比率、趨勢、結構、因素等)進行分析,然後通過直觀、人性化的格式展現給用戶,比如報表和圖文報告等。
  • 記住這26組單詞辨析,英語中考高考即使考研也不用擔心成績考不好
    特別是一些不容易辨析的單詞,更應該掌握技巧了。第1組辨析:1.accept:表示主觀意願2.receive:表示客觀事實(用法:receive sth from sb/sth)第2組辨析:1.accident 通常指「不幸的」意外事故,如車禍,摔傷
  • 對外漢語|如何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句子
    如何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句子一、概念語言構造的層次性,決定了我們分析複雜詞組時必須按照它內部的層次構造逐層分析,不斷找出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並指出直接成分之間的句法關係,一直分析到詞為止這種方法叫「層次分析法」。因為它要求不斷找出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又叫作「直接成分分析法」(Imm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也叫「IC分析法」。又由於層次分析法認為,句子的結構是一層套一層的,在每一層上,除了聯合結構等有可能由多個並列詞語組成外,其餘都能分出兩個直接組成成分,所以又叫二分法。每一層面基本都是二分,故俗稱「二分法」。
  • 功能性職務分析法的基礎是( )。
    功能性職務分析法的基礎是( )。 A.KSA理論 B.DPT理論 C.APP理論 D.FJA理論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功能性職務分析法。
  • 2017考研英語詞彙:同義詞辨析(1)
    考研英語詞彙部分分析不只是死記硬背大綱詞彙,對詞彙的的掌握還需注重一詞多義、熟詞僻意,同義詞辨析等,下面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就分享一些考研中常見的同義詞,考生注意掌握它們的用法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