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和失敗也是人生常態,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而非悲觀逃避

2020-12-06 沫沫的靜好歲月
圖片源自網絡

今天小寶和大寶發生了爭執,從語言到肢體,其實不用說,當然是大寶以絕對的優勢勝過小寶。

大寶洋洋自得,小寶滿眼含淚,我屏住呼吸,等待小寶嚎啕大哭撲進我懷裡的那一刻。

結果,小寶先是轉頭看了看大寶,又轉頭看了看我,強忍著吸了一口氣,略帶哭腔但依舊是靜靜地說了一句:「你比我大,你打我,你不對,我聽媽媽的!」

好理智的小孩兒啊!

圖片源自網絡

說實話,小寶還真的是比較「輸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身是老小的緣故,平日裡和大寶們在一起玩耍,大寶雖然會讓著他,但絕不會無底線寵溺他,動輒就是一番打鬥爭執。

而我很少去直接做他們之間的裁判,孩子們之間的「戰爭」本就無所謂原則與對錯,無外乎爭搶一件玩具、追溯一下所有權等等,父母一旦介入,倒會增加不少兄弟姐妹間的委屈與不甘,不如讓他們自行解決,通過不斷地調整和磨合,找到最適合自家的相處方式就好。

正因如此,一天一天的積累下來,小寶哭也哭過了,鬧也鬧過了,估計已然接受了這個現實,也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弱勢和不足。

我不知道是應該更心疼他,還是應該更佩服他。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輸不起」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態。

這與他們心理素質需要提升,接受不了自己不好的事實,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息息相關。可是,人生在世,哪有不面臨競爭的時候?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孩子要面對的。

仔細想想,幾個孩子在一起,大人也會忍不住的比比彼此的身高體重,言行舉止,那麼自然就會有「勝與負」的感覺。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弱勢了一些,有時候父母心中的戚戚然倒還要略勝孩子一籌。

因此,「輸不起」是一種自然心態,父母與其總是擔心孩子「輸不起」,不如積極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圖片源自網絡

【面對失敗,家長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所面臨的的失敗與悲傷,都是會在第一時間與父母共情的。有些孩子會躲在父母懷裡哭,有些孩子會衝父母發脾氣,還有些孩子會選擇藏在父母身後……

我記得在小寶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他特別喜歡和我玩「比比誰的多」的遊戲。

也就是他手裡拿一些小積木,我手裡也拿一些小積木,我們兩個同時拿出自己的積木,看看誰的多,誰多誰贏。

然後小寶就開始給我立要求:「媽媽,你只能拿2塊積木哦!」

而他總是會拿出3塊積木。

就這樣,他會開開心心的贏了我。我當時的目標是訓練他數數的能力,因此沒有特別看重這個結果。

後來,大寶對我這樣明顯的「放水」行為很不屑。他與小寶開始比多少,結果可想而知,小寶很快就沒有了積木,輸得乾乾淨淨。

他開始摟著我哭,一邊痛斥哥哥不好,一邊委屈的說不要和哥哥玩,讓我把他的積木要回來。

我明確的拒絕了他,緊緊摟著衝動的他說:「遊戲都是有規則的,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玩。願賭服輸啊!要麼你以後不要和哥哥玩,要麼你就接受現實,輸了就輸了,下次想辦法再贏唄!」

小寶最開始時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鬧、苦苦哀求,甚至大發雷霆都是難免的。看著他的樣子,我還真是會有些心軟,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如此上綱上線。

可是轉念一想,如果我此時動搖,前面的教訓就會功虧一簣。

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我堅持自己「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媽媽接納你的哭鬧,可不會答應你的無理要求。

「好了傷疤忘了疼」也是孩子的典型特點,就在這樣「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小寶倒開始「越挫越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他哭鬧的程度小了許多,漸漸地他也開始接受了這個現實,開始想辦法與哥哥鬥智鬥勇。

看著兄弟兩人常常相視而笑的樣子,我的內心很滿足,這也是我想要小寶能夠理解的:哭鬧永遠改變不了事實,平靜的接受,積極想辦法改變才是正確的路。

圖片源自網絡

【面對挫折,媽媽要想辦法讓孩子自己有所反思】

孩子的好勝心使然,但凡玩遊戲都想贏,輸了就會生氣,或者逃避。

因此,在和孩子玩遊戲前,父母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和結果:玩遊戲,誰都可能會贏,誰也都要面對失敗。無論誰最終贏了,我們都要向對方祝賀。這是禮貌,也是態度。

如果孩子輸了,媽媽不妨鼓勵寶寶:「要繼續努力,自己努力堅持下去,就會有勝利的可能!想哭,也沒有什麼錯,只是不能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時,為了讓孩子記住他的「諾言」,第一次遊戲媽媽一定要勝利,通常孩子因為剛許諾過,不會立刻嚎啕大哭;

第二次遊戲,讓孩子獲得勝利。這時媽媽可以裝做很不高興的樣子,把孩子最容易展現出來的一些情節展現出來。比如說:我不玩了,我輸了,我要哭了。

這時孩子一般會自然而然的運用「大道理」來安慰媽媽:「媽媽,你說的,輸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沒用 的。」

當孩子自己有所反思之後,每次玩遊戲之前,父母不妨都重複一遍道理。幾次過後,孩子就學會這個「遊戲規則」,就不會大哭大鬧,而且會知道要想勝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圖片源自網絡

【父母不要放大或強調孩子的過錯,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有些時候,父母的爭勝好強心可能更勝於孩子。這可能是父母的本性使然,也可能與「一家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有關。如果孩子輸了,比自己輸了都要難過上好幾倍。

因此,父母一定要避免帶著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輸贏,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應該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也不要亂發脾氣、指責抱怨。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凡事盡力而為」便可,即使失敗,只要是自己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也就無怨無悔了,下次繼續努力就是。

當然孩子經歷「輸」的時候,總會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這時我們就要給他適當的安慰和鼓勵。讓孩子正視失敗才能讓他在失敗和挫折中堅強起來,不至於被挫折和失敗打倒。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感受和體驗勝利和挫折,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更不能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把失敗的結果歸因於孩子的能力不行,這樣他們漸漸就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繼而變得難以承受挫折。

對孩子適當的正面教育是必須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為他們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使他面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機」,孩子心境樂觀也就更樂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輸不起」了。

圖片源自網絡

身為成人,能夠看透某些事情,能夠看淡某些得失,不過是千帆過盡的自然形態,而這些都是自己若干年的歷練而成。

但是面對孩子,喜怒形於色才是天真質樸的本質,璞玉需要雕琢才行。所以,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孩子不斷地打磨自身,成就自我!

相關焦點

  • 孩子害怕失敗怎麼辦?巧用「一張紙實驗」,培養敢於面對挫折的娃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挫折,而一般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點點傷害就很容易被輕易打敗,很容易產生退縮的情況。隨著孩子的成長,產生不願意主動去挑戰,在面對挫折或者失敗時會選擇逃避,從而影響未來的發展。
  •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貧窮是父母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會我們怎麼賺錢,因為他們也不會賺錢。面對種種的失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選擇逃避呢?我問他敢面對嗎?他說連死都不怕還怕面對!真心不想做老賴。既然他有想改變的心態,我就幫他分析,先跟所有的債主溝通,分期還款。接著重整銷售思路,把不賺錢的店鋪關掉,把員工變成合伙人,集中一個賺錢的產品,找到突破口,努力幹下去,會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從而讓失敗變成恐懼。
  • 挫折是偉大的試金石—挫折是人生的常態
    人的一生挫折常伴,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事情要面對,也有不同的挫折在不時發生,或許是因為一次考試、一次失業,又或許是因為一次失戀,有人因此而一蹶不振,也有人因此奮起成就了自己的輝煌,一切似乎只在一念之間,但是絕不僅僅是一念之間,內心強大的人受過不少挫折,因為這種強大唯有挫折才能培養
  • 面對挫折,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面對挫折,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人生道路曲折漫長,喜與憂、分與合、成與敗參半,多的是無奈、坎坷、無限的感慨至於是遺憾或悔恨。一切事在人為,只要你擺正心態,做好自己。為自己為他人都是其價值和意義的真實體現,生命有限但人的能力所發揮出來的價值無法估量,是無限的。說到挫折,每個人都深有感觸,從降生的那天開始註定我們要經歷很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成功與失敗的種種考驗,你通過學習努力辛勤耕耘了,就會有碩果收穫。付出的少或沒有付出,坐享其成,對不起這輩子你都無法收穫成功。有個成語叫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
  • 面對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的心理彈性,能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
    他們可能會成長得很順利,沒有什麼失敗和痛苦,但日後一旦遇到暴風雨就將被摧毀。2)強權控制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較多,因而不顧孩子自己的成長規律,利用自己的強權控制孩子必須沿著某條路走下去。3)過度誇獎如果父母日常生活中總是使用不正確的方式誇獎孩子,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待,進而無法接受失敗,認為自己人設崩塌。於是在面臨沒把握的困難時,孩子多半會選擇放棄或迴避,以免經歷失敗。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做好正確的引導,找準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的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1.從身邊的小事讓孩子理解生命最開始的教育可以建立在身邊的各種小事上,幫助孩子理解生命。2.父母要做好示範、積極引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伴隨著快樂和美滿。家長要告訴孩子:人的一生很長,會經歷快樂也會經歷磨難和挫折。人的一生也很短,短到不應該在挫折面前停留太久。
  • 提升孩子抗挫力,家長同樣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比如說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總是失敗,憤怒讓他們產生一些暴力或者哭鬧的行為,這個時候家長不能一味地制止他們的行為,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現在處於憤怒的狀態,並且讓他們學著說出來。這樣當孩子下一次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就會和父母說自己很生氣。有利於接下來用正確的方式自我緩解和應對。
  • 「爸媽,忘了我這個孩子,再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如何培養?
    我們對失敗、對犯錯是那麼的排斥,而孩子的人生經驗、能力又是那麼的有限,面對如此複雜的世界,犯錯卻是必然。 我們的期待和孩子的表現之間的距離,就像太平洋底的深溝,是那麼深不可測,不可調和。 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孩子都害怕失敗,你怕孩子沒出息,孩子怕失敗後失去父母的愛。
  • 在遇到挫折後不要消極逃避,在挫折中你會不斷成長
    時間長了,他們形成「只能好不能差」的思維定式,對失敗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一旦某次考試出現失誤,便會感到心理壓力增大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同時,也有一些孩子,因為長期學習成績佳,也被周圍的同學歧視、老師天重視、家長打擊,那挫折感就如影隨形。因學習上遇到挫折而產生苦悶是正常的,關鍵在於自己能振奮精神,正視自己的失敗,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獲得戰勝挫折的力量。俗話講「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
  • 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遇到挫折一起解決,而不是讓他們逃避
    孩子天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物,他們內心總是在逃避挫折、困難,也選擇性地逃避所有讓他們感到痛苦的事物。他們習慣性地將眼光投向未來,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和快樂感受,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們逃避當下的痛苦,去尋求刺激、新奇的事物。
  • 別讓一次失敗就能帶走你的自信和激情!請不逃避正確的面對失敗!
    首先這不是一篇雞湯文,作者本人也不喜歡看雞湯,本文只想告訴創業者,當踏出了第一步之後,不要面對起初的失敗輕易選擇當逃兵。要以正確的方法,吸取教訓。就算不再堅持創業,至少錢和時間沒完全浪費。馬雲說創業失敗的人無非是兩種」沒開始,沒堅持「。
  •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作為爸媽一定要重視起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經歷許多挫折,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地走完人生全程。用積極的心態去想,挫折又何嘗不是一個訓練自己的好工具呢?即便是現在家長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希在別人都說自己兒子愛迪生是低能兒的時候,她沒有選擇放棄,最終成就兒子偉大的發明。
  • 失敗不可怕,以失敗者自居才是可怕的人生
    02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在教會孩子成功。但是,比起教會孩子成功,我認為教會孩子失敗會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只教孩子如何成功卻沒有教孩子學會失敗,而《最初的夢想》無疑也是一部關於勵志的片子,而這部電影的不同就在於貫穿其中的是"失敗"二字,它在告訴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失敗,怎樣面對失敗後的未來。影片一開始就是主人公拉加夫申請理工學院失敗了的畫面。他沒有成功,而是失敗了。拉加夫出生在優越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尖子生,他的生活環境也是相當優越,這能夠為他的申學製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 面對人生挫折時的四個反應階段
    第二階段是逃避現實。雖然已經從極度痛苦的情緒中抽離出來,但是因為其對該挫折事件的體驗帶來了非常大的挫敗感,使之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失去自信,無法擔當,遇到事情只想逃避,推託,擔心自己再次面對失敗,對未來產生恐懼,一蹶不振,就是形容人們無法面對現實,一直逃避,使得此類人只能活在幻想與假設之中,再無出頭之日。
  • 初中政治教案:《人生難免有挫折》
    使學生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種因素,幫助學生學會遇到挫折時,能夠正確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幾個挫折情景的展示,讓學生體會什麼是挫折?並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所遇到的困難、挫折,加深學生對挫折的理解。通過列舉名人、偉人的事跡,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人生難免有挫折。教會學生分析。
  • 勵志正能量句子:曲線人生,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禪師說,「但根本的原因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常態,走直路反而是非常態,因為河流往前時會遇到各種障礙,無法逾越,只有繞道而行,繞來繞去,避過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遙遠的大海。」學僧忽然悟了,說:「人生也如河流,坎坷挫折是常態,不必悲觀失望,也不必長籲短嘆,停滯不前。直闖不過,就換個法子,另闢蹊徑,照樣抵達遙遠人生的大海。」
  • 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刻意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由於幼稚、無知或者一時好奇、受挫、失敗、逞強、鬥氣等等,很多鮮花般的生命還沒有綻放,就凋萎了。這不能不令人惋惜和感傷。社會、家長,都有哪些責任沒有盡到?孩子們自己呢,年紀輕輕,又有什麼放不下的?故事不長,發生在24小時之內,卻讓兩個12歲的孩子人生徹底顛覆,無法挽回。或許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閱讀這樣的書知道,人生總有意外發生,但生活還要繼續…… 十二歲的男孩湯尼和喬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 《手可摘星辰》,當面對挫折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直面?
    這部劇也讓我們對於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當你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直面?」整部劇的主線雖然是圍繞著遊戲內測進行的,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講述了這個情感問題。一直逃避的我們!歷夏聽見肖寧對於她的評價,一個低配玩家,她在進行遊戲內測選擇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對於我這樣的低配玩家,人生本來就是非常困難模式,就讓我低配到底,做自己吧!」歷夏選擇了進入遊戲,逃避了現實的生活。
  • 挫折教育要趁早,做好這3點,讓孩子在逆境中也能展翅飛翔
    第一:孩子抗挫能力的強弱,最終取決於家庭孩子在家庭中長大,父母對待挫折和父母在孩子面前對待挫折時做出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獨立面對挫折的態度,如果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面對挫折時,抱著一個樂觀的態度,那麼孩子耳濡目染的,也會學會以後對待挫折便能夠像自己的父母一樣豁達。
  • 知識分享: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逃避,並堅持自己的信念
    挫折是財富,是一種經歷,面對挫折就要勇敢承受,這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尤其要注重他承受力的培養,讓他們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逃避,並堅持自己的信念。父母不要害怕孩子面對這些,如果一味地將孩子保護起來,那他永遠不會學會什麼是堅強,怎麼應對困難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