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寶和大寶發生了爭執,從語言到肢體,其實不用說,當然是大寶以絕對的優勢勝過小寶。
大寶洋洋自得,小寶滿眼含淚,我屏住呼吸,等待小寶嚎啕大哭撲進我懷裡的那一刻。
結果,小寶先是轉頭看了看大寶,又轉頭看了看我,強忍著吸了一口氣,略帶哭腔但依舊是靜靜地說了一句:「你比我大,你打我,你不對,我聽媽媽的!」
好理智的小孩兒啊!
說實話,小寶還真的是比較「輸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身是老小的緣故,平日裡和大寶們在一起玩耍,大寶雖然會讓著他,但絕不會無底線寵溺他,動輒就是一番打鬥爭執。
而我很少去直接做他們之間的裁判,孩子們之間的「戰爭」本就無所謂原則與對錯,無外乎爭搶一件玩具、追溯一下所有權等等,父母一旦介入,倒會增加不少兄弟姐妹間的委屈與不甘,不如讓他們自行解決,通過不斷地調整和磨合,找到最適合自家的相處方式就好。
正因如此,一天一天的積累下來,小寶哭也哭過了,鬧也鬧過了,估計已然接受了這個現實,也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弱勢和不足。
我不知道是應該更心疼他,還是應該更佩服他。
其實,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輸不起」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態。
這與他們心理素質需要提升,接受不了自己不好的事實,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息息相關。可是,人生在世,哪有不面臨競爭的時候?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孩子要面對的。
仔細想想,幾個孩子在一起,大人也會忍不住的比比彼此的身高體重,言行舉止,那麼自然就會有「勝與負」的感覺。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弱勢了一些,有時候父母心中的戚戚然倒還要略勝孩子一籌。
因此,「輸不起」是一種自然心態,父母與其總是擔心孩子「輸不起」,不如積極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面對失敗,家長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所面臨的的失敗與悲傷,都是會在第一時間與父母共情的。有些孩子會躲在父母懷裡哭,有些孩子會衝父母發脾氣,還有些孩子會選擇藏在父母身後……
我記得在小寶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他特別喜歡和我玩「比比誰的多」的遊戲。
也就是他手裡拿一些小積木,我手裡也拿一些小積木,我們兩個同時拿出自己的積木,看看誰的多,誰多誰贏。
然後小寶就開始給我立要求:「媽媽,你只能拿2塊積木哦!」
而他總是會拿出3塊積木。
就這樣,他會開開心心的贏了我。我當時的目標是訓練他數數的能力,因此沒有特別看重這個結果。
後來,大寶對我這樣明顯的「放水」行為很不屑。他與小寶開始比多少,結果可想而知,小寶很快就沒有了積木,輸得乾乾淨淨。
他開始摟著我哭,一邊痛斥哥哥不好,一邊委屈的說不要和哥哥玩,讓我把他的積木要回來。
我明確的拒絕了他,緊緊摟著衝動的他說:「遊戲都是有規則的,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玩。願賭服輸啊!要麼你以後不要和哥哥玩,要麼你就接受現實,輸了就輸了,下次想辦法再贏唄!」
小寶最開始時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鬧、苦苦哀求,甚至大發雷霆都是難免的。看著他的樣子,我還真是會有些心軟,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如此上綱上線。
可是轉念一想,如果我此時動搖,前面的教訓就會功虧一簣。
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我堅持自己「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媽媽接納你的哭鬧,可不會答應你的無理要求。
「好了傷疤忘了疼」也是孩子的典型特點,就在這樣「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小寶倒開始「越挫越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他哭鬧的程度小了許多,漸漸地他也開始接受了這個現實,開始想辦法與哥哥鬥智鬥勇。
看著兄弟兩人常常相視而笑的樣子,我的內心很滿足,這也是我想要小寶能夠理解的:哭鬧永遠改變不了事實,平靜的接受,積極想辦法改變才是正確的路。
【面對挫折,媽媽要想辦法讓孩子自己有所反思】
孩子的好勝心使然,但凡玩遊戲都想贏,輸了就會生氣,或者逃避。
因此,在和孩子玩遊戲前,父母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和結果:玩遊戲,誰都可能會贏,誰也都要面對失敗。無論誰最終贏了,我們都要向對方祝賀。這是禮貌,也是態度。
如果孩子輸了,媽媽不妨鼓勵寶寶:「要繼續努力,自己努力堅持下去,就會有勝利的可能!想哭,也沒有什麼錯,只是不能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時,為了讓孩子記住他的「諾言」,第一次遊戲媽媽一定要勝利,通常孩子因為剛許諾過,不會立刻嚎啕大哭;
第二次遊戲,讓孩子獲得勝利。這時媽媽可以裝做很不高興的樣子,把孩子最容易展現出來的一些情節展現出來。比如說:我不玩了,我輸了,我要哭了。
這時孩子一般會自然而然的運用「大道理」來安慰媽媽:「媽媽,你說的,輸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沒用 的。」
當孩子自己有所反思之後,每次玩遊戲之前,父母不妨都重複一遍道理。幾次過後,孩子就學會這個「遊戲規則」,就不會大哭大鬧,而且會知道要想勝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父母不要放大或強調孩子的過錯,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有些時候,父母的爭勝好強心可能更勝於孩子。這可能是父母的本性使然,也可能與「一家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有關。如果孩子輸了,比自己輸了都要難過上好幾倍。
因此,父母一定要避免帶著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輸贏,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應該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也不要亂發脾氣、指責抱怨。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凡事盡力而為」便可,即使失敗,只要是自己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也就無怨無悔了,下次繼續努力就是。
當然孩子經歷「輸」的時候,總會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這時我們就要給他適當的安慰和鼓勵。讓孩子正視失敗才能讓他在失敗和挫折中堅強起來,不至於被挫折和失敗打倒。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感受和體驗勝利和挫折,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更不能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把失敗的結果歸因於孩子的能力不行,這樣他們漸漸就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繼而變得難以承受挫折。
對孩子適當的正面教育是必須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為他們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使他面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機」,孩子心境樂觀也就更樂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輸不起」了。
身為成人,能夠看透某些事情,能夠看淡某些得失,不過是千帆過盡的自然形態,而這些都是自己若干年的歷練而成。
但是面對孩子,喜怒形於色才是天真質樸的本質,璞玉需要雕琢才行。所以,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孩子不斷地打磨自身,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