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經歷許多挫折,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地走完人生全程。用積極的心態去想,挫折又何嘗不是一個訓練自己的好工具呢?
即便是現在家長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希在別人都說自己兒子愛迪生是低能兒的時候,她沒有選擇放棄,最終成就兒子偉大的發明。
孟母因為知道了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依然選擇多次搬家,最終成就了一代思想家孟子。
武漢有個媽媽叫鄒翃燕將自己腦癱兒子丁丁培養到哈佛大學。培養所謂的低能兒、腦癱兒,這樣的挫折難道還會少嗎,可是他們的媽媽並沒有退縮,沒有放棄,面對挫折,選擇了勇往直前,最終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成就了孩子的不凡人生。也書寫了偉大智慧的母親。
抗挫折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性格品質之一,抗挫折也稱抗壓能力,是指人在經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戰後,在困難面前不畏縮,不逃避,依然能勇往直前。
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將來獲得人生的成功概率,就會遠遠高於其他人。
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家長的抗挫折教育是失敗的,失敗的結果不僅讓家長痛苦,更讓孩子痛苦。
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原因調查《2014教育藍皮書》中小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
研究中小學生自殺案例時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自殺並不是因為輕率,或者是負氣之死並不是多數。最多的自殺是「
壓力主導型自殺」,這類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意志力被耗盡而失控。
特別是在考試季節,學生的壓力大,意志力消耗,情緒控制能力減弱,脾氣也變壞了,更容易動怒或沮喪。
所以,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成為了爸爸媽媽必須要重視的教育內容,而且是刻不容緩!
那麼抗挫折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在生活中培養解決困境的能力
孩子每天的生活中就會碰到很多的困境,例如:碰到孩子下期輸了,哭著不願玩的情況。
爸爸媽媽就可以在之前先演練一番,故意輸給孩子,輸了之後的表現就很重要了,這時,你是裝著委屈,還是勇敢面對就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如果你輸了之後,神色坦然的說一句,勝敗是人之常情,我想一想是哪裡錯了錯,好了,我們接著再來,這時,孩子就知道,失敗是常事,想像是哪裡走錯了,接著再來。
還有孩子摔倒了,家長可以馬上判斷的出來孩子有沒有受傷,如果沒有,就趕緊跑到孩子身旁,不是著急把孩子抱起來,而是對孩子說:我相信你可以爬起來的,因為你很勇敢,這時的神情淡定,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
這樣孩子就知道,摔倒了,就要勇敢的爬起來。再有,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玩遊戲,輸了就自暴自棄,這時,你不能幫孩子迴避問題,而是要告訴孩子,輸贏也是常有的事,只要找到問題出在哪裡,克服困難,堅持玩下去我相信你會贏的。
除此之外,孩子還會面對,吃飯灑的到處都是,衣服穿不好,積木搭不好的種種情況,家長都不能直接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而要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會做好的,可以在下一次的時候對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表示鼓勵。
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力讓孩子建立對自理能力的自信,讓他不會畏懼生活的困難。
未來更美好
孩子在平時會碰到各種困難,爸爸媽媽不僅要告訴孩子克服困難之後的成就感,還有適當的鼓勵獎勵,讓孩子對未來產生美好的願望。
記得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帶孩子去購物,孩子看重了兩樣喜歡的東西,剛開始孩子堅持兩樣都要媽媽買,結果媽媽說了只買一樣,孩子雖有不情願,但還是同意買一樣。
結果到家的時候,孩子看到媽媽兩樣都買了,孩子有點疑惑的問媽媽,為什麼兩樣都買了?
媽媽回答到:因為你是一個說話算話的孩子,所以,這個是為了獎勵你的言而有信。
通過這個故事,是告訴孩子,做人要言而有信,還讓孩子知道了,當時恨難過,困難是暫時的,未來卻很美好。
我是有價值的
爸爸媽媽在平時的言語和表現上,要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心中自己是重要的,美好的,有價值的,就會形成一種「我是好的,爸爸媽媽是好的,這個世界也是好的」這樣的信念。
例如,鼓勵孩子或是孩子自覺幫助爸爸媽媽做點事的時候,就要多說,爸爸媽媽非常感謝你的幫助,有了你的幫助真好,沒有你的幫助我就會多耽誤很多時間。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助人為樂的美德,並讓孩子覺得我是很重要的。
父母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未來孩子將不會畏懼一切困難和挫折,也就有了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決心,將來也會是一個出色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