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挫能力什麼時候訓練,掌握「彈簧效應」,才不會適得其反

2021-01-08 糖果的媽媽

剛剛過去的開學季,很多家長都被孩子的軍訓給「訓怕」了,看著孩子細皮嫩肉的頂著大太陽曬,腳底也都起泡了,別提多心疼了。

軍訓是中學、大學開學的必經課程了,以此增強孩子的體質,鍛鍊意志品質,也能讓新生較快地融入班集體。但近年來「學生軍訓家長喊苦」的情況越來越多了。

不少家長在孩子的操場外面圍觀,並隨時準備了各種冷飲和小吃,還有的家長找各種理由讓孩子退出軍訓,大多是身體不適。

更有的大學家長,看到孩子「受苦」,第二天就找輔導員爭吵,說學校和老師「沒人性」,愣是請了幾天假讓兒子在家打遊戲。

種種情況都在表明,現在孩子的「逆商」教育刻不容緩,而孩子挫折教育的路上,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最大的攔路虎!

場景:面對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大為不同

強強和濤濤(均為化名)是同班同學,上次英語單元測試,兩個人都沒及格。強強拿到試卷後情緒低落,覺得回家無法交代,對於初一猛然間增多的科目也顯得手足無措。放學回家的路上,忍不住落淚了。

而在一旁的濤濤則不同,他認為這次測驗不及格主要和他沒有用心背課文有關,同時也暴露出了小學階段的英語底子不夠紮實。他已經想好了要如何彌補差距,儘快跟上課程。他一邊走一邊和強強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強強還是打不起精神來。

面對同樣的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大不相同。一個一蹶不振,另一個則能從自身情況進行分析,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兩個年歲相當的小夥伴,一個成熟有方法,一個愛哭鼻子不知道咋辦,這就和他們平時的挫折教育有很大關係。

如果用「彈簧效應」來看,強強就屬於心理韌性差的那類,「弱壓彈簧」都受不了,而濤濤則屬於「強壓彈簧」的類型,越是擠壓的力度大,越能發現自己的問題,迸發出更大的潛力!

彈簧效應: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

彈簧效應:某一事物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大,其自身的爆發潛力和空間也就越大,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小,其自身的爆發潛力也越小。

彈簧效應對於孩子的抗挫折教育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相: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也就是可控空間和範圍。

在彈簧的壓力範圍內,父母訓練得宜,孩子就能爆發出很大的潛力,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相反,如果遇到點壓力就退縮,不敢觸碰「彈簧」,那也很難期待孩子的潛力能有爆發效應。

該效應是有一定適用範疇的,也就是說,家長對孩子的抗挫折教育應視具體環境變化以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定,不能無限加壓,也不能淺嘗輒止,這裡面涉及到分寸的掌握。

▼壓力過大,孩子易崩潰

家長給孩子的壓力過大,比如盲目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或者同時給娃報了好幾個補課班,結果孩子不堪重負,內心壓力過大,就會出現焦慮不安、成績下降,嚴重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例如嘔吐、噁心、頭疼等現象。

彈簧是可伸縮的,像極了一個人的心理韌性。化繭成蝶需要一個過程,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關在「保護殼」裡,當他面對無法抵禦的風險和變幻莫測的世界時,內心的彷徨和無助可想而知。

▼毫無壓力,最易出「嬌娃」

還有的家長是溺愛型的,對孩子極盡「保護」之能事,小心翼翼地將孩子包裹起來,捆綁住孩子的手腳,遇到問題也總是先衝出來替孩子解決。

時間長了,孩子就容易養成「玻璃心」,受不了一點風吹雨打,這樣的孩子很難挑戰自我,在集體中也容易不合群。

我們也不贊成「虎媽狼爸」之類的「硬傷教育」,試圖通過給孩子人為製造強度巨大的壓力,促使其生出抗挫折能力,然後力挽狂瀾,終成大器。

育兒不是偶像劇,家長在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礎之上,可以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而不要過了頭,那樣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何開展挫折教育?需按階段性的「彈簧係數」來養育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一個能笑看風雲的人抗打擊能力必定會比其他人強。具備很強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即便是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重要。

幼兒在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都不一樣,其「彈簧係數」也就是抗挫折的能力和內容也是有差異的,家長應該按照孩子成長路上的「彈簧係數」,來制定合理的「逆商」教育方案,讓孩子的心理韌性能恰到好處地接收到這些信息,並能很好地內化成一種能力,來更好地面對挫折。

第一階段:0到1.5歲 關鍵詞:信任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0-1歲兒童面臨著信任與不信任的發展挑戰。這個時期的兒童極度脆弱和無助。如果在這個時期嬰兒能夠得到來自父母足夠及時的關照,比如在因為飢餓和不舒服而哭鬧時,母親能夠給予及時的反饋,兒童就能體驗到一種來自外界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他能感到世界和他人是值得信任的,是安全可靠的,這為他內心安全感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

比如國外的「哭聲免疫法」,主張寶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內心也是極其不安的。記住,在孩子的初始階段,人為地製作困難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給孩子的創傷!會影響終生!

第二階段:1.5到3歲 關鍵詞:自主

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會迎來第一次的爆發期,小寶寶們更像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本領,如爬行、走路、說話、社交,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把控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卻又十分脆弱,經不起打擊,不知道和小朋友該如何相處,而且在生活技能上也有很多事情需要提高。

這個時候的彈簧係數可以從0開始往上撥了。比如有的孩子在戒奶後很長時間都會很嬌氣,表現得頤指氣使,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確定了孩子已經戒奶,並且早已過了適應期,家長就不能再放縱孩子這類「借題發揮」的行為,而是及時糾偏。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有些過於嚴厲,比如嚴令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如廁、獨立進食等等。這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在大人眼中很小的事情。

其實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家長反應過激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挫折感,影響下一步的學習和自信心,家長一定要多觀察,及時調整養育策略,讓孩子能接受挫折,並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克服挫折。

第三階段:3歲到6歲 關鍵詞:主動性

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幼兒,對事物富有好奇心,喜歡探索,主動性大大增加。他們會更多地模仿大人去從事一些活動,並積極主動地要求去做一些以前沒接觸過的事情。

家長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是在保證其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娃多嘗試,培養孩子的進取心。即便是面對失誤和失敗,家長也不要過度打擊,而是保存好孩子珍貴的探索欲和堅韌性,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學齡前的這段時光。

最後,苦難不是我們願意讓孩子嘗試的,但他必須有克服苦難的能力和精神,挫折教育,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孩子抗挫能力差怎麼辦,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孩子抗挫能力差怎麼辦?在如今家庭中,家長總是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導致孩子很少面臨一些困難和挫折,缺少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一旦遭遇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就會受到打擊,不知如何應對。那麼,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呢?近幾年來,青少年突發事件頻發,並呈現低齡化趨勢。
  • 豆瓣9.3分BBC紀錄片:父母不學會放手,孩子永遠學不會「抗挫」
    孩子聽了卻愈加不滿,任媽媽拽著拖著也不肯走:"我就要玩這個!" 媽媽生氣了,直接大聲地斥責孩子:"讓你玩什麼你就玩什麼!再這樣下次就不帶你出來了!" 孩子聽後只能哭著被媽媽拖走。
  • 提升孩子抗挫力,家長同樣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逆商一般都以抗挫能力為表現形式,抗挫力的本質就是自我心理疏導,這種能力應該從小就培養,不僅是孩子需要,作為大人如果有很好的抗挫能力,在社會上也能更好地適應。家長有時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難免會有挫敗感,無法將自己的要求很好地傳遞給孩子,這就會讓人感覺焦慮,失落,甚至覺得自己作為家長不合格,這也是抗挫能力比較低的表現之一。
  • 如何訓練孩子的感知能力?
    家長可以通過視、聽、嗅、味、觸來刺激孩子對外界的敏感性和對外界信息的抓取,提升孩子能力。分辨不同食物並用表情提示;(3)能說出是什麼味道。訓練目標:能分辨食物的不同味道說出味道,不會說出就用表情表示。6)訓練內容:分辨常見生活中的聲音訓練材料:不同的聲音訓練方法:播放不同的聲音請孩子傾聽,讓孩子分辨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會說的說,不會說的指認物品,學說。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就讓孩子刻意迴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可能那東西真的很可怕,爸爸媽媽才不讓我碰。同時,我們可以嘗試藉助「皮格馬利翁效應」,聽說孩子會變身小超人,變得勇敢。當孩子被不斷地質疑和否定時,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消極,做什麼事都會沒有自信。所以作為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物質生活的條件,還有鼓勵和愛也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的世界充滿愛,做什麼都會覺得自己變勇敢了。為什麼「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呢?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顯然,父母的貼標籤的消極性評價,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自信心越來越小,他們甚至會把一時遇到的困難,歸結於自己的能力有問題,最終遇到困難本能的就會想放棄。4、「焦點效應」引發孩子過於在乎外界評價,不敢大膽嘗試「焦點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由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提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退休後,與他的好友卡爾森打賭:「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
  • 數獨訓練孩子思維,掌握4個入門技巧,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
    九宮格數獨對孩子的思維訓練有著非常不錯的效果,我們完全可以用其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並培養孩子嚴謹的邏輯推理態度。那九宮格數獨有沒有技巧口訣呢?對於孩子來說,過於複雜的技巧他們也掌握不了。所以,我們培養孩子從簡單的技巧來訓練孩子即可。第一個技巧:認識九宮格橫是橫來豎為豎,九格方陣為一宮,數從一起九為止,彼此相異各不同。
  • 4個步驟,訓練孩子做決定的能力
    這些具體的動作,比讓他們什麼都不做容易很多。暫停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讓我們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有些時候,我們只是被迫進入一個做選擇的氛圍或景況裡,不一定真的非選擇不可。生意人最懂得這一套:「一套五百,三套一千,你要買一套還是三套?
  • 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所謂的「精密設備分析優勢波段」,又究竟用的是什麼算法?除了網站上的學員情況統計以外,是否有真正嚴謹的臨床證據表明這種訓練有效?   對於這些重要問題,這些網站一概沒有回答。   只是安慰劑效應?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弊:自尊心太強孩子承受能力差,受不了打擊,自卑自尊心太強,受不了批評,受不了落後於人,一旦被批評或自己做錯什麼事兒,都會猶如天塌了一樣,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孩子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從而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畏首畏尾,怕自己做不好在眾人面前出糗。物極必反,自尊心太強的孩子,往往藏著一顆脆弱而又自卑的心。
  • 怎樣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也許有些父母會問,在日常養育中如何訓練孩子的的記憶力呢?我們認為,對於3歲以下的幼兒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少,訓練記憶力,可從掌握周圍的日常生活知識中培養。涉及的具體內容是:  1)知道父母的工作單位名稱,家庭住址和10個以上的親戚或父母的朋友的名字。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最近看一篇文章其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在了解到延遲滿足可以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之後,對孩子事事進行約束,事無巨細通通延遲,甚至包括吃飯,喝水,上廁所,美其名曰延遲滿足。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下,他的需求和表現都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因時因地因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
  • 孩子做事總是分心?家長試試「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注意力
    到底是什麼原因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呢?1935年,美國心理學家從心理學和大腦發育的角度出發,針對兒童專注力不高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來一個重要的觀點: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什麼是「斯特魯普效應」?在1935年的時候,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
  • 美國佛州確定將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會不會「適得其反」?
    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已經聽到過關於「基因蚊子」的事情。而根據11月5日新消息指出,美國佛羅裡達州已經宣布,已經批准向環境中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子,以減少當地這種吸血生物的數量。,不少人也擔心一些問題,那就是「轉基因蚊子」給人類會不會帶來影響,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情況。
  • 孩子的記憶力需要訓練,教會孩子打造「記憶宮殿」,孩子過目不忘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們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常常聯繫在一起,很多家長苦惱孩子記憶力差,實際上是沒用對記憶方法,記憶力也是需要訓練的,幫助孩子打造「記憶宮殿」,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 用對方法,讓孩子「過目不忘」,記憶力好的孩子成績自然不會差
    他在制定法定的會議上能隨口引證19歲時候在禁閉室看過的羅馬法典;亞里斯多德幾乎能把所有看過的書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並強調記憶為智慧之母。記憶力不好,再努力也是白搭。明明要寫的作業並不多,也就語數外三科,但總是搞到大晚上才做完,孩子的效率非常低!記不住就是記不住,再努力也是「低效勤奮者」。
  • 全腦開發課程——孩子必須掌握的想像力訓練法
    在全腦開發所有課程的訓練過程中,不管是高等感知能力開發、照相記憶、還是波動速讀,大家會發現一個共性:我們一直強調開發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是你在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可以說有了想像力,孩子學習會輕鬆、簡單很多,由此可見想像力的重要性。
  • 孩子關鍵時刻總是表現失利?了解詹森效應,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在平日的時候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可是比較尷尬的一點也隨之發生了,那就是他們在關鍵時刻總是喜歡掉鏈子,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頭疼。畢竟父母都希望孩子在任何階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一面,關鍵是個出現問題,不僅會讓人覺得孩子的能力過低,還會讓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