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開學季,很多家長都被孩子的軍訓給「訓怕」了,看著孩子細皮嫩肉的頂著大太陽曬,腳底也都起泡了,別提多心疼了。
軍訓是中學、大學開學的必經課程了,以此增強孩子的體質,鍛鍊意志品質,也能讓新生較快地融入班集體。但近年來「學生軍訓家長喊苦」的情況越來越多了。
不少家長在孩子的操場外面圍觀,並隨時準備了各種冷飲和小吃,還有的家長找各種理由讓孩子退出軍訓,大多是身體不適。
更有的大學家長,看到孩子「受苦」,第二天就找輔導員爭吵,說學校和老師「沒人性」,愣是請了幾天假讓兒子在家打遊戲。
種種情況都在表明,現在孩子的「逆商」教育刻不容緩,而孩子挫折教育的路上,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最大的攔路虎!
場景:面對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大為不同
強強和濤濤(均為化名)是同班同學,上次英語單元測試,兩個人都沒及格。強強拿到試卷後情緒低落,覺得回家無法交代,對於初一猛然間增多的科目也顯得手足無措。放學回家的路上,忍不住落淚了。
而在一旁的濤濤則不同,他認為這次測驗不及格主要和他沒有用心背課文有關,同時也暴露出了小學階段的英語底子不夠紮實。他已經想好了要如何彌補差距,儘快跟上課程。他一邊走一邊和強強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強強還是打不起精神來。
面對同樣的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大不相同。一個一蹶不振,另一個則能從自身情況進行分析,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兩個年歲相當的小夥伴,一個成熟有方法,一個愛哭鼻子不知道咋辦,這就和他們平時的挫折教育有很大關係。
如果用「彈簧效應」來看,強強就屬於心理韌性差的那類,「弱壓彈簧」都受不了,而濤濤則屬於「強壓彈簧」的類型,越是擠壓的力度大,越能發現自己的問題,迸發出更大的潛力!
彈簧效應: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
彈簧效應:某一事物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大,其自身的爆發潛力和空間也就越大,受到的環境壓力越小,其自身的爆發潛力也越小。
彈簧效應對於孩子的抗挫折教育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相: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也就是可控空間和範圍。
在彈簧的壓力範圍內,父母訓練得宜,孩子就能爆發出很大的潛力,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相反,如果遇到點壓力就退縮,不敢觸碰「彈簧」,那也很難期待孩子的潛力能有爆發效應。
該效應是有一定適用範疇的,也就是說,家長對孩子的抗挫折教育應視具體環境變化以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定,不能無限加壓,也不能淺嘗輒止,這裡面涉及到分寸的掌握。
▼壓力過大,孩子易崩潰
家長給孩子的壓力過大,比如盲目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或者同時給娃報了好幾個補課班,結果孩子不堪重負,內心壓力過大,就會出現焦慮不安、成績下降,嚴重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例如嘔吐、噁心、頭疼等現象。
彈簧是可伸縮的,像極了一個人的心理韌性。化繭成蝶需要一個過程,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關在「保護殼」裡,當他面對無法抵禦的風險和變幻莫測的世界時,內心的彷徨和無助可想而知。
▼毫無壓力,最易出「嬌娃」
還有的家長是溺愛型的,對孩子極盡「保護」之能事,小心翼翼地將孩子包裹起來,捆綁住孩子的手腳,遇到問題也總是先衝出來替孩子解決。
時間長了,孩子就容易養成「玻璃心」,受不了一點風吹雨打,這樣的孩子很難挑戰自我,在集體中也容易不合群。
我們也不贊成「虎媽狼爸」之類的「硬傷教育」,試圖通過給孩子人為製造強度巨大的壓力,促使其生出抗挫折能力,然後力挽狂瀾,終成大器。
育兒不是偶像劇,家長在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礎之上,可以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而不要過了頭,那樣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何開展挫折教育?需按階段性的「彈簧係數」來養育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一個能笑看風雲的人抗打擊能力必定會比其他人強。具備很強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即便是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重要。
幼兒在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都不一樣,其「彈簧係數」也就是抗挫折的能力和內容也是有差異的,家長應該按照孩子成長路上的「彈簧係數」,來制定合理的「逆商」教育方案,讓孩子的心理韌性能恰到好處地接收到這些信息,並能很好地內化成一種能力,來更好地面對挫折。
第一階段:0到1.5歲 關鍵詞:信任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0-1歲兒童面臨著信任與不信任的發展挑戰。這個時期的兒童極度脆弱和無助。如果在這個時期嬰兒能夠得到來自父母足夠及時的關照,比如在因為飢餓和不舒服而哭鬧時,母親能夠給予及時的反饋,兒童就能體驗到一種來自外界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他能感到世界和他人是值得信任的,是安全可靠的,這為他內心安全感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
比如國外的「哭聲免疫法」,主張寶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內心也是極其不安的。記住,在孩子的初始階段,人為地製作困難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給孩子的創傷!會影響終生!
第二階段:1.5到3歲 關鍵詞:自主
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會迎來第一次的爆發期,小寶寶們更像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本領,如爬行、走路、說話、社交,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把控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卻又十分脆弱,經不起打擊,不知道和小朋友該如何相處,而且在生活技能上也有很多事情需要提高。
這個時候的彈簧係數可以從0開始往上撥了。比如有的孩子在戒奶後很長時間都會很嬌氣,表現得頤指氣使,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確定了孩子已經戒奶,並且早已過了適應期,家長就不能再放縱孩子這類「借題發揮」的行為,而是及時糾偏。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有些過於嚴厲,比如嚴令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如廁、獨立進食等等。這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在大人眼中很小的事情。
其實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家長反應過激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挫折感,影響下一步的學習和自信心,家長一定要多觀察,及時調整養育策略,讓孩子能接受挫折,並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克服挫折。
第三階段:3歲到6歲 關鍵詞:主動性
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幼兒,對事物富有好奇心,喜歡探索,主動性大大增加。他們會更多地模仿大人去從事一些活動,並積極主動地要求去做一些以前沒接觸過的事情。
家長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是在保證其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娃多嘗試,培養孩子的進取心。即便是面對失誤和失敗,家長也不要過度打擊,而是保存好孩子珍貴的探索欲和堅韌性,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學齡前的這段時光。
最後,苦難不是我們願意讓孩子嘗試的,但他必須有克服苦難的能力和精神,挫折教育,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