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欣
編者語
你是否發現,很多青少年在做選擇和決定方面,經常感到無從選擇,或者舉棋不定?和同學朋友相處中,他們經常後悔自己衝動做決定?
如果你在教養中有這方面的難題,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會給你啟發。
青少年常常在狹窄的範圍裡面,以「非此即彼」的態度去決定各種事情。
難怪成年人總是批評家裡的孩子:路這麼寬,為什麼你就要選那條最難的走?
原因是,他們當下並沒有真正理解許多選擇的存在。
關於如何做決定,有一些非常實用的步驟可以採用。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決定力,可以教孩子以下這些程序,並且鼓勵他們,平時需要做決定時, 就根據這些步驟練習,直到變成習慣為止。
1. 暫停
暫停,換句話說,除非是緊急情況,否則不要急著做決定。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做選擇是一種壓力,為了趕快擺脫壓力,做決定是一條捷徑。「暫停」不容易,懂得暫停需要一些成熟度,但學習暫停,從哪個年紀開始都不算早。
對於自控力不好的孩子來說,暫停需要用其他的具體「動作」來代替馬上做決定,比方深呼吸,或是離開現場,等一個小時、一天、一星期。這些具體的動作,比讓他們什麼都不做容易很多。
暫停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讓我們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被迫進入一個做選擇的氛圍或景況裡,不一定真的非選擇不可。
生意人最懂得這一套:「一套五百,三套一千,你要買一套還是三套?趕快決定,時間不多了,聰明的你,一定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誰說的?誰規定我今天非要決定買哪一套還是三套?所以,做決定是一種權利,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權利。
在同輩壓力特別大的青少年生活裡,他們非常需要明白自己可以暫停,並且問自己:
「我是否有必要馬上做這個決定?」
「我是否需要做這個決定?」
「這件事應該由我來決定嗎?」
不大不小的孩子,也許覺得對同伴說「我得回家問問我爸媽」不太酷,但他們應該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更酷的回應方式是:「我決定現在不做決定。」
2. 攤開選擇
因為孩子往往在遇到選擇時,會把自己困在狹窄的井底,我們需要教他們習慣暫停之後,把所有想到的選項寫下來。
寫下來非常重要,尤其是重要的決定。即使孩子願意和父母討論有多少選擇,也要請他們寫下來。因為寫是一個再思考再反省的過程。
特別是在一些十字路口,人常常會被自己的情緒套住,以為眼前只有兩條路,不是向左就是向右。此時,孩子若能夠拿起筆在紙上反覆推敲,往往會找出更多的選擇。
如果孩子年紀不大,父母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激發孩子尋找出更多的選擇。
比方阿利很想養狗,但是學校功課重,媽媽已經說過,如果不能自己照顧小狗,就不可以養。
阿利知道自己動作慢,要兼顧學校的功課和照顧小狗的確有些困難。可是他非常希望能養一次小狗,所以一直很猶豫,到底該如何決定。
很明顯,阿利把自己限制在「要」和「不要」兩個選擇中間,所以很難做決定,或者應該說是兩難。
後來經過媽媽的引導,他開始想出更多的選擇。
阿利想到班上有個好朋友住在附近,去年養了一隻很可愛的小狗花花,他每次去他家,都和花花玩得很愉快。好朋友也是因為學業重,無法好好照顧花花,結果媽媽最近一直威脅說要把花花送給別人。
「也許我可以和他一起養花花?一人照顧一個月?」阿利想到這個可能性時,頓時眼前一亮,趕緊在紙上寫下「共同照顧」。
暫且不管這件事能否成功,對孩子學習做決定,這都是一個進步。
3. 選擇的後果評估
除了選擇多,還要懂得評估結果,否則選擇就失去了意義。
成人很容易以為某種選擇的結果顯而易見,不需要強調,但——很難說。
孩子不一定短視,但注意力卻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抓住,以致看不長遠。很多結果在孩子的腦子裡,只是個模糊的概念或是感受,直到有機會好好化為文字,放在紙上,才會漸漸清晰起來。
在每種選擇後面寫下結果有幾種方式。最簡單的就是直接陳述。
大一點的孩子,我鼓勵他們將結果分成好處和壞處兩欄,這樣寫完後一目了然。甚至有些時候到了這個步驟,就已經很清楚哪個才是最好的選擇了。
碰到特別重大的決定,可能要分長期和短期的結果。
比方決定要學習哪種樂器,有的樂器很容易上手,學完第一堂課就可以彈奏簡單的曲子,像民謠吉他;有的樂器則起步難,如小提琴,要忍受好一陣子,才能稍稍有點成就感。
選學校、科系,也都有必要把時間的因素考慮進去。這些都是儘早開始鍛鍊出來的決定力,熟悉每一個步驟,才能夠掌握。
結果評估對於孩子來說是個特別好的訓練。在漫漫人生中,考試拿第一名留不下什麼痕跡,歲月的風輕輕一吹就過去了,但是訓練出來的結果評估能力,卻往往可以在每個人生轉彎處,把人帶到正確的方向。
偶爾聽到一些父母罵孩子做決定不用大腦,我心裡總會想著:你教過他、訓練過他怎麼用腦子了嗎?
4. 負責任
在做決定之前,必須要問自己:「我能夠付得起這個責任嗎?」「我願意為這個決定負責到底嗎?」
我們不只是訓練孩子會做決定,還要訓練他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任何選擇,無論事先經過多周全的思考和分析,結果都只是一個預測。決定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它包含了未知在裡頭。
很多人會選擇,但不願意為選擇的結果付代價,這樣的人並不算真正擁有做決定的能力。
讓孩子知道,好的決定,不一定能帶出我們預期的好結果,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這就是擁有決定力和懂得選擇之間最大的差別。
本文摘自《養育模式大逆轉》,馬睿欣著。
孩子遇到困惑不能等,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效幫助無數家庭,如果您有教育孩子相關的需求,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