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京
高考分數出來後,一位年輕教師來跟我商量一件事:她的表妹今年參加高考,分數勉強過了本科線,表妹想要復讀,家長卻希望她今年去上大學。到底怎麼辦,一時難做決斷。
我的第一句話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好了!」我們就這事討論了一會兒,我的最後一句話還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吧!」
曾經連續教高三,我對這種情形很了解:一方面,孩子對自己的高考成績不滿意,想要複習,同時又不能確定自己明年是不是一定能實現理想;另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走更穩妥的路,能考個二批本科就覺得還可以,同時,也希望孩子以後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實,不管是孩子的決定還是家長的建議,都不能單方面做出最終的決定。家長跟孩子的願望其實是一致的,區別只在於,孩子一般會因為對自己過高的估計而對未來有過高的期待,而家長,則因為更希望孩子的人生路能更穩當而傾向於更安全的做法。
這位同事的表妹就屬於這種情況:她自己覺得自己是實驗班的學生,平時成績也比高考中好一些,因而對這樣的成績覺得不服氣;而家長卻覺得她並不算聰明,只能說是很用功,再複習一年,就意味著得在壓力很大的中學熬一年,有點不忍心讓她受苦。
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孩子真的覺得這樣的分數太委屈,她就會盡力爭取複習,這時,家長想攔都攔不住;如果孩子只是有一些不服氣,家長的態度可能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她。
做家長的,可以有一個態度,也可以把每一種選擇的利與害說給孩子,最終,還是得讓她自己做決定。
畢竟,這是她自己的人生。
其實,選擇哪一種,都可以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關鍵在於,她自己是不是認可自己的選擇,如果她覺得是在家人的逼迫下走上了一條路,這一生,將永遠充滿悔恨與懊惱。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自己選擇了人生,有些時候,我們沒有反抗,沒有極力去爭取,正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同意了那種安排。
所以,智慧的家長會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或者,讓孩子心悅誠服地同意家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