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個小動作,決定了七歲前孩子的腦容量!

2021-01-15 寶寶知道

一天,我們一家人去博物館玩。爸爸排隊過安檢,已經檢完票,催促著我們快進去。可小傢伙壓根兒不當回事兒,在一邊蹲著不動。我也著急了,走過去催他。

當時,我下意識裡想脫口而口的話是「還蹲在那裡瞎玩什麼啊?快點兒,別耽誤時間了,我們必須馬上進去!」。但我還是忍住了。

我看到,他正在玩手裡的礦泉水瓶,他把瓶子倒過來倒過去,入神地看著,像是在做一項很重要的研究。

我撫摸著他的頭,輕聲問:「你好像發現了什麼。」

他回頭看我,很興奮地說:「媽媽,我發現了好多小泡泡!我搖一搖瓶子,你看,就這樣,水裡就出現了好多小泡泡。」他邊說邊跟我做演示,又舉起瓶子對著陽光看了一會兒。

爸爸在門的那一頭著急地喊我們快點,我朝他笑笑,示意他淡定。然後,豎起大拇指,跟小傢伙說:「哇塞!真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那一年,他3歲——正是對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好奇的年紀。

我慶幸,當時沒有對他大吼大叫。沒有阻止他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看到的一些現象。即使會耽誤進入博物館的時間,即使會讓爸爸在門的另一邊尷尬窘迫,那又怎樣?沒有什麼比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更重要了。

很多時候,當孩子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我們就會著急、催促,怪孩子太磨蹭,尤其是當孩子為了做一些在我們看來「沒意義」的事情而耽誤了我們的安排時。然而,這些看似沒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做事情很慢。吃東西慢,穿衣服慢,畫畫、做手工也慢。

爸爸是個急性子,每次帶孩子出去玩,看到孩子慢慢騰騰的樣子,就很著急。

他催促孩子:「又磨蹭了吧?3分鐘還沒做完,我就不等你了!」

然而,爸爸的催促對孩子一點用都沒有。孩子還是不慌不忙,快不起來。所以每次總是以爸爸代勞而告終——爸爸快速幫孩子穿好衣服、鞋子,將孩子拉出家門。

這導致這個小孩如今讀小學了,每天早上起床穿衣仍然都是難事一樁,需要父母幹預甚至完全代勞。

爸爸很擔心地跟我說:「男孩子做事就應該雷厲風行,速度要快!你做事情這樣慢,以後怎麼能適應社會的快節奏?」

這個爸爸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孩子的節奏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孩子越小,做事情的速度越慢。這是由孩子的生長規律決定的。

從0歲到7歲,孩子一直在「長腦子」——他們在增加腦容量,增加刺激,讓大腦皮層的面積不斷增大,讓大腦皮層上的連接不斷增多。等到腦子長好了,孩子才可能兼顧很多方面,當大人對他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他才能很快給予反應。

在此之前,孩子所表現得出的做事慢、行動慢,和我們大人所說的拖拉、磨蹭,並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這個時候,即使百般催促也不見得有用。相反,催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好像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而產生挫敗感和無助感,甚至可能讓孩子變得逆反。

而且,當我們給孩子貼上了「磨蹭」的標籤,孩子以後就可能真的越來越磨蹭了。

話說回來,現在的社會節奏這麼快,如果能夠在每天的親子時間裡,放鬆自己的心情,調慢自己的節奏,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不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嗎?

想起龍應臺的那句經典: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很美的畫面,在這樣的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應該是非常幸福的吧。

如果你也願意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不催促,不焦慮,那麼我們再來聊聊,適合孩子生長規律的、科學應對孩子「磨蹭」的方法。

1. 給孩子輸入「短頻率和快頻率」的刺激。

我們可以利用比賽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緊張。「寶寶,看我們兩個誰先……」的句型可以幫到你。

比如,「寶寶,看你和媽媽誰先穿好衣服。」「寶寶,看你和爸爸誰先跑到洗手間刷牙。」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速度,試圖戰勝你,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想要變得更好的意願。

當然,我們並不是真的要和孩子比賽,在遊戲中,我們要適當示弱,更多地讓孩子贏,並給予孩子及時鼓勵。

2. 放慢節奏,陪孩子一起去做一件事

對於天生性子慢的孩子,我們可以放慢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一起去做一件事。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及時給予孩子鼓勵。

如:「寶貝,媽媽相信你能做好的,一步一步來。」「寶寶,你已經完成很多了哦,慢慢來,媽媽一定會看到你做完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催促,只要耐心地鼓勵她做完一件事情就好。慢慢地,孩子就能掌握做這件事情的技能,跟上你的節奏了。

3. 做一個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間管理

孩子再大點(5歲左右比較合適),還可以帶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間管理。

比如,製作一個表格,在其中一列貼上不同的圖畫,分別表示吃飯、睡覺、刷牙、洗臉等等,在表格的另一列,寫上和孩子一起約定的時間。

在每天睡覺前,一起來評估時間任務的完成情況。做到了的打鉤,或者畫一朵小紅花,沒做到的空著。

在第二天睡前評估的時候,記得和前一天的時間表做對比,看看是不是有進步,如果有進步,要及時表揚哦。

當然,我們也可以以一周為周期,給孩子一些獎勵。

比如,如果有幾天做到了多少項,周末就可以陪他去哪兒玩,一個月都做得很好,那麼可以出去旅遊一次,等等。最好不要給孩子物質獎勵。

在這裡,尤其要提醒的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慢而粗暴代勞。這會剝奪孩子很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最後真的就越來越磨蹭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成長育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的一個小動作,決定了7歲前孩子的腦容量!
    很多時候,當孩子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我們就會著急、催促,怪孩子太磨蹭,尤其是當孩子為了做一些在我們看來「沒意義」的事情而耽誤了我們的安排時。然而,這些看似沒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做事情很慢。吃東西慢,穿衣服慢,畫畫、做手工也慢。
  • 科學研究: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
    科學研究表明: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當明明三歲的時候,他的家人發現他的專注力很差。只有在看電視時才能長時間的坐下來,平時就算玩最愛玩的玩具時,過不了多久也會轉去做別的事情。他的父母認為等孩子長大之後專注力應該會自然而然的提升。然而,當明明進入幼兒園後,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其他的孩子可以聽從老師的指示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但是明明卻到處亂跑。
  • 「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為何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僅僅是「三歲看小」老話,英國政府也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從4-5歲才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遲了,如果不重視3歲前的教育,就無法保證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一、「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狼人傳說不可盡信,但「狼孩故事」確實屢屢發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在印度被發現的兩名狼女孩。
  • 腦容量vs腦結構,誰決定智商高低?
    轉載自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就腦容量大小是否決定智商的問題爭論不休。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腦容量與智商之間的關聯微乎其微,決定人智商高低的或是大腦結構而不是腦容量大小。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就一個問題爭論不休:腦容量越大的人是不是智商就更高。如今,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腦容量大小在解釋人智商高低問題上作用不大。相反,他們相信大腦的結構或是解釋智商高低的關鍵所在。
  • 睡眠困難可能與腦容量降低相關
    睡眠困難腦容量降低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47名年齡在20至84歲間的個體進行研究,研究者檢測了其睡眠困難和大腦容量的關聯,比如入睡困難或睡覺不安穩同腦容量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有睡眠障礙的試驗者同時存在廣泛的大腦區域如額葉、顳葉、雙頂葉等區域的腦容量加速地縮減。睡眠困難和大腦容量的快速降低直接相關,其相關性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尤為明顯。
  • 為何人類會丟失3歲前的記憶?原來你的大腦,在搞這些「小動作」
    我們現在能回想起來的記憶,都是經過大腦篩選的,一些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會隨著時間被遺忘,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全都丟失了3歲之前的記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是我們的大腦在搞一些小動作,3歲之前的記憶很明顯屬於長期記憶。而人體的長期記憶其實是可以分為兩種的,一種是能夠清楚回憶起來相關信息的外顯記憶,比如做過什麼事情。另一種是無意識狀態的內隱記憶,比如騎自行車,綁鞋帶等等,我們3歲之前的內隱記憶沒有丟失,只是變成了一種潛意識,比如在嬰兒時期學走路,學說話等動作就算。
  • 孩子的智商到底遺傳爸爸還是媽媽?關於遺傳的這些真相,你要知道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人的智商,幾乎可以認為是決定未來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一個智商高的人,可以輕易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高智商的人說話有邏輯、做事有條理,在學校、職場中都更容易受到賞識。
  •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一次,孔子在乘車遠遊的時候,路過了一個名叫舊關村的地方之後,遇到一個孩子蹲在地上畫畫,為了不打擾他,孔子就選擇了繞過去,不曾想,那個孩子卻不高興了。說道:你為什麼放著城池不過,繞行過去了。孔子細看後發現,原來這孩子畫的竟是個城池。於是回答:我看你畫的十分的好,怕把這些給踩壞了。小孩兒卻說:城池就是讓人通過的,要不然還有什麼用呢?
  • 3歲前,寶寶能有這些動作,說明孩子腦發育完全合格
    寶寶出生後,除了寶寶的健康以外,家長最為關注的就是孩子的智力發育問題。而影響著孩子的腦力發育以及智力的關鍵因素就是腦神經的發育,當寶寶3個月到3歲的時候,小腦就逐漸發育成熟,此時孩子的智力也基本奠定了。想知道自家孩子的腦神經發育是否合格,關鍵還是要看寶寶在不同月齡,能否做出以下這些動作。
  • 基因或決定腦容量與語言能力
    Corballis還認為FOXP2基因促進了大腦容量的驟增,而且提高了大腦精細控制發聲器官的能力。通過分析先天小腦畸形患者,人們還發現MCPH1、ASPM等基因與腦容量和大腦進化相關。MCPH1和ASPM研究小組負責人B. T. Lahn認為這些受自然選擇偏愛的基因變體會影響常人大腦的生長,並可能會帶來一些認知優勢。
  • 七歲小孩多動症的表現是哪些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了兒童多動症,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且使得自己的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家長如果發現了孩子有多動症的症狀,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七歲小孩多動症的表現是哪些?
  • 9歲前各年齡的孩子畫畫的特點
    兩歲以後孩子開始對自己畫的東西以自己對事物的印象加以解釋說明,並且這些說明會不斷的變化。越是腦海中對各種事物有豐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個圓圈想像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畫多以連續的圓圈為主,請不要教授孩子畫任何形象,否則孩子的畫將會猶豫不流暢甚至畫不出自己的畫了。
  •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寶媽們是不是經常會覺得自家的娃平時在家挺聰明,一到學習上面就「掉鏈子」,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放學回家寫個作業也是拖拖拉拉,老師家長怎麼說都不管用。
  • 1萬年前,大腦的腦容量不再增長,人類走到了進化的盡頭?
    地球上的生命佔據了每一個角落,尤其是深海裡,存在著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種。亞馬遜熱帶雨林也是,每年都有新物種被發現,為生物界增磚添瓦。我們人類是萬物之靈長,是生命的奇蹟。每種生物能出現在地球上都不容易,從單細胞生物變成一個成熟的生命,這其中付出了多少努力都是沒法計算的。
  • 殷紅博:七歲前是培養頂級人才的關鍵期
    因為要建設一流國家,就需要一流的人才;要擁有一流的人才,就要有一流的教育;而要有一流的教育,就要有一流的教育大師。古今中外千年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的一個行業,十年出一個大師級人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三十年還出不了一個大師級人物,那必將跟不上世界高科技發展的潮流,中國要從製造大國發展成為創造大國,大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提升孩子腦容量的「黃金期」,很多家長明白過來之後,大多已錯過
    提升孩子腦容量的「黃金期」,很多家長明白過來之後,大多已錯過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因此也讓很多商人發現了商機,推出各種補腦「神藥」。商人總是那麼聰明,你想要啥,他們都能給滿足您的要求。提升孩子腦容量的「黃金期」有研究表明,人體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在孕中期一直持續到出生後1周歲。一周歲以後,腦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成年人非常接近。也就是說,人體的腦細胞在一周歲以後不會再出現較大增長,所以吃補腦「神藥」來提高腦容量,或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 結婚後丈夫拿走買房存款二十萬,一周後還帶回一個七歲孩子
    一個星期後,剛子回來,還帶著一個七歲的嬰兒,阿里冷笑一聲說,我真的瞎了眼,真想不到你,竟然背著我養了小三,還跟那個女人生了一個七歲的孩子,還有那二十萬塊錢呢?剛子一看阿里連忙解釋,這件事不是你想的那樣,二十萬塊錢是我拿走的,但是我沒有在外面養小三,我是拿著去救人的。
  • 期中考試成績出爐 杭州七醫院測智商的孩子多了三成
    浙江在線11月07日訊這段時間,杭州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科格外火爆,大多都是家長領著孩子來測智商的。  為什麼近期來測智商的孩子特別多?  女兒每次考試都墊底,母親極力要測智商  「眼看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上課根本聽不進去,小動作很多,寫數字前後顛倒,作業經常少做、漏做,我真懷疑她智商有問題。」在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科就診時,杭州市民劉女士直嘆氣。
  • 愛情存在人類誕生前:腦容量進化有助愛情滋長
    在今天的許多靈長類社會中,在幼崽斷奶之前,母親需要一直照料它,無法進行交配;而為了接近這個母親,雄性需要先殺死它的孩子。這種有目標的殺嬰現象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包括大猩猩、多種猴類,甚至是海豚。這種現象促使倫敦大學學院的基特·奧佩(Kit Opie)及其同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
  • 「三四歲不分房,六七歲悔斷腸!」家長可別聽信謠言禍害娃
    文|秘籍君很多家長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四歲不分房,六七歲悔斷腸!」意思就是說,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分房,等待娃六七歲的時候,後悔都晚了。為了宣傳這句話,抓住家長的痛點,消費家長的焦慮。可他們忽略掉一點,就是每個孩子都不同,用一個年齡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未免也太死板、太教條化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朋友家的女兒,像是小兔子一樣,從小就很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