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們一家人去博物館玩。爸爸排隊過安檢,已經檢完票,催促著我們快進去。可小傢伙壓根兒不當回事兒,在一邊蹲著不動。我也著急了,走過去催他。
當時,我下意識裡想脫口而口的話是「還蹲在那裡瞎玩什麼啊?快點兒,別耽誤時間了,我們必須馬上進去!」。但我還是忍住了。
我看到,他正在玩手裡的礦泉水瓶,他把瓶子倒過來倒過去,入神地看著,像是在做一項很重要的研究。
我撫摸著他的頭,輕聲問:「你好像發現了什麼。」
他回頭看我,很興奮地說:「媽媽,我發現了好多小泡泡!我搖一搖瓶子,你看,就這樣,水裡就出現了好多小泡泡。」他邊說邊跟我做演示,又舉起瓶子對著陽光看了一會兒。
爸爸在門的那一頭著急地喊我們快點,我朝他笑笑,示意他淡定。然後,豎起大拇指,跟小傢伙說:「哇塞!真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那一年,他3歲——正是對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好奇的年紀。
我慶幸,當時沒有對他大吼大叫。沒有阻止他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看到的一些現象。即使會耽誤進入博物館的時間,即使會讓爸爸在門的另一邊尷尬窘迫,那又怎樣?沒有什麼比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更重要了。
很多時候,當孩子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我們就會著急、催促,怪孩子太磨蹭,尤其是當孩子為了做一些在我們看來「沒意義」的事情而耽誤了我們的安排時。然而,這些看似沒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做事情很慢。吃東西慢,穿衣服慢,畫畫、做手工也慢。
爸爸是個急性子,每次帶孩子出去玩,看到孩子慢慢騰騰的樣子,就很著急。
他催促孩子:「又磨蹭了吧?3分鐘還沒做完,我就不等你了!」
然而,爸爸的催促對孩子一點用都沒有。孩子還是不慌不忙,快不起來。所以每次總是以爸爸代勞而告終——爸爸快速幫孩子穿好衣服、鞋子,將孩子拉出家門。
這導致這個小孩如今讀小學了,每天早上起床穿衣仍然都是難事一樁,需要父母幹預甚至完全代勞。
爸爸很擔心地跟我說:「男孩子做事就應該雷厲風行,速度要快!你做事情這樣慢,以後怎麼能適應社會的快節奏?」
這個爸爸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孩子的節奏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孩子越小,做事情的速度越慢。這是由孩子的生長規律決定的。
從0歲到7歲,孩子一直在「長腦子」——他們在增加腦容量,增加刺激,讓大腦皮層的面積不斷增大,讓大腦皮層上的連接不斷增多。等到腦子長好了,孩子才可能兼顧很多方面,當大人對他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他才能很快給予反應。
在此之前,孩子所表現得出的做事慢、行動慢,和我們大人所說的拖拉、磨蹭,並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這個時候,即使百般催促也不見得有用。相反,催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好像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而產生挫敗感和無助感,甚至可能讓孩子變得逆反。
而且,當我們給孩子貼上了「磨蹭」的標籤,孩子以後就可能真的越來越磨蹭了。
話說回來,現在的社會節奏這麼快,如果能夠在每天的親子時間裡,放鬆自己的心情,調慢自己的節奏,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不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嗎?
想起龍應臺的那句經典: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很美的畫面,在這樣的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應該是非常幸福的吧。
如果你也願意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不催促,不焦慮,那麼我們再來聊聊,適合孩子生長規律的、科學應對孩子「磨蹭」的方法。
1. 給孩子輸入「短頻率和快頻率」的刺激。
我們可以利用比賽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緊張。「寶寶,看我們兩個誰先……」的句型可以幫到你。
比如,「寶寶,看你和媽媽誰先穿好衣服。」「寶寶,看你和爸爸誰先跑到洗手間刷牙。」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速度,試圖戰勝你,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想要變得更好的意願。
當然,我們並不是真的要和孩子比賽,在遊戲中,我們要適當示弱,更多地讓孩子贏,並給予孩子及時鼓勵。
2. 放慢節奏,陪孩子一起去做一件事
對於天生性子慢的孩子,我們可以放慢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一起去做一件事。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及時給予孩子鼓勵。
如:「寶貝,媽媽相信你能做好的,一步一步來。」「寶寶,你已經完成很多了哦,慢慢來,媽媽一定會看到你做完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催促,只要耐心地鼓勵她做完一件事情就好。慢慢地,孩子就能掌握做這件事情的技能,跟上你的節奏了。
3. 做一個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間管理
孩子再大點(5歲左右比較合適),還可以帶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間管理。
比如,製作一個表格,在其中一列貼上不同的圖畫,分別表示吃飯、睡覺、刷牙、洗臉等等,在表格的另一列,寫上和孩子一起約定的時間。
在每天睡覺前,一起來評估時間任務的完成情況。做到了的打鉤,或者畫一朵小紅花,沒做到的空著。
在第二天睡前評估的時候,記得和前一天的時間表做對比,看看是不是有進步,如果有進步,要及時表揚哦。
當然,我們也可以以一周為周期,給孩子一些獎勵。
比如,如果有幾天做到了多少項,周末就可以陪他去哪兒玩,一個月都做得很好,那麼可以出去旅遊一次,等等。最好不要給孩子物質獎勵。
在這裡,尤其要提醒的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慢而粗暴代勞。這會剝奪孩子很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最後真的就越來越磨蹭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成長育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