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為何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2021-01-12 會心育兒成長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僅僅是「三歲看小」老話,英國政府也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從4-5歲才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遲了,如果不重視3歲前的教育,就無法保證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

一、「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狼人傳說不可盡信,但「狼孩故事」確實屢屢發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在印度被發現的兩名狼女孩。

在印度的一個村莊,有狼群帶著兩隻四腳爬行的「似人怪物」。當村民打死母狼,解救了這兩名狼孩——大的約摸七八歲,小的只有兩歲,她們根本不會站立,只會學著狼媽媽那樣四足行走。村中的牧師想盡辦法讓她們回歸正常的人類生活,還給她們姐妹分別取了名字,叫卡瑪拉和阿瑪拉。

然而事與願違,兩名狼孩還是晝伏夜出,只吃生肉,還會學狼嗥叫呼喚同伴。阿瑪拉長到3、4歲,便因病死去,而年紀大的卡瑪拉在13歲時終於學會了站立,14歲時學會了行走。但直到到17歲不幸去世,她也只學會了45個單詞,智力相當於4歲幼童的水平。

所以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幼年在狼的生活環境中,甚至直接損害了狼孩的智力。可見,人並非生而為人,文化和環境在嬰幼兒發展的早期,對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人的一生,大多數的學習發生在孩子三歲前

1、學習潛能激發的關鍵期

嬰兒出生時,腦細胞就有1000億個,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不過嬰兒的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很少很稀疏,需要環境給孩子的刺激、經驗和體驗,讓腦細胞之間建立連接。

3歲時,人腦已經形成1000萬億的連接——大概是成人的2倍,大腦大小已經是成人的80%,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基本定型,就像計算機的硬碟已經格式化完畢,就等著編程了。

但與此同時,孩子的分辨能力卻很差,外界給予的所有刺激無論好壞都會吸收,並且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

如果這個階段的成長環境安全、豐富、情感表達和交流互動強,孩子的大腦就會被塑造成非常的精妙。否則,就像「狼孩」一樣,往後再難以靠外力重新改變。

因此,父母要重視在人生最初,給孩子植入的「原始碼」——我們經常和孩子交流,腦神經連結就會形成永久保留下來(比如經常呼喚孩子的名字、樂觀積極的情緒互動),而不經常交流、日常使用的,則會逐漸枯萎和消失。

2、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孩子的性格在3歲前就已經形成,我們所熟悉的活潑開朗、內向謹慎……這種種標籤,已經開始往孩子身上添加。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當地的1000名3歲兒童進行了實驗觀察,測試結果被分為5大類——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23年後,再次對他們進行回訪發現,成年之後的性格與他們之前觀察記錄的性格基本無多大出入。

因此,在孩子3歲前,父母和環境擔當著育兒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在充滿憂慮和緊張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很容易被自身的情感壓垮;而一個生活在充滿愛心環境的嬰兒,與環境頻繁交流可以促進大腦的額葉前部循環,增加了對精神以及各類疾病的抵抗力。而根據心理學家林文採的建議,我們對於不同性格發展傾向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教育重點:

3、身高增長的關鍵期

嬰幼兒時期和青春期,是人長高的兩個高峰期。

科學研究表明,硬性身高的因素一般有7種,分別是:先天遺傳、營養保健、生理疾病、藥物副作用、體育鍛鍊、睡眠質量和情緒影響。

其中,2歲前的營養對生長的影響超過遺傳因素,年齡越小越如此;而3歲前如果受到了營養不良、疾病、藥物等有害影響,對身高的損害大大超過3歲後;可以說,一個身高170㎝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出生至兩歲形成的。

而除了保證嬰幼兒飲食的營養均衡、掌握身高體重的衡量標準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兒童運動發展的「黃金時段」。

兒童運動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15個月會跑,2周會雙腳跳。家長要在合適的時間,提供機會促進寶寶運動的發展。下面以【精細運動的發展】舉例:

新生兒:雙手握拳  滿月以後:雙手張開  3月:雙手握在一起  4-5月:主動去拿物體  6月:兩手傳遞物體  7-8月:拿小餅乾吃  12月:用勺吃飯  24月:一頁一頁翻書,用筷子吃飯

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提供機會給孩子。

三、抓住3歲的成長黃金期,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夯實地基

總之,無論從大腦智力開發、性格培養,還是身高增長等各個方面,「三歲看小」的成長黃金期都是父母一定要抓住的。

當然,正如神經科學家傑伊·吉德所說:「雖然孩子在三歲前很重要,但接下來的16年也很重要。」在3歲到16歲之間的這段時間裡,大腦生物學仍然發生著巨大的動態活動。兒童早期的大量神經發育過程實際上會在大腦的不同部位一直持續到青春期乃至一生。

至於具體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營養均衡、提升認識、控制情緒、運動成長的方式方式方法,真的很多,比如你嫌性教育早,而750000名「戀童癖」,正在網上搜索未成年性玩具。在育兒路上有九九八十一個坑,我們一起用積極的人格底色,陪伴孩子擁有七七四十九變的本領,歡迎關注與留言,一起@會心育兒成長

相關焦點

  • 狼孩故事警示:如何培養優秀孩子?注重孩子0-6歲的智力激發
    狼孩卡瑪拉直到16歲死亡之時,還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狼孩」的事例證明了人類的才能並非天賦,而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同時說明了兒童時期在智力發育上的重要性。僅從大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人類的腦部快速發展集中在0-6歲的兒童時期。「狼孩」的故事同樣印證了「敏感期」,錯過了一些學習吸收的重要時期,重新學習收效甚微。
  • 民間故事:狼孩弒母
    孩子的父親2年間了無音信,媽媽便抱著小胡楊做火車來到親戚家尋找,但結果卻是令人絕望,1個月前塔河縣一輛大貨車失控連續撞死14人後逃走,這其中就有他的丈夫和三個孩子,得此真相後的媽媽萬念俱灰,悲痛欲絕的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帶上家人的遺物踏上歸途。
  • 故事;令人動容的「狼孩」營救
    百家之言:令人動容的「狼孩」營救今天應讀者的要求,講一個關於「狼」為題材故事,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聽到「狼孩」的傳說,可信度有多少?以我掌握的資料和故事來看,這些故事真實性頗高,大多數故事都不是空穴來風。
  • 民間故事:村裡來一「狼孩」,咬傷老太后,揭開孩子失蹤之謎
    在李林三十歲的那年,他娶了一個同村的女子為妻,女子叫小微。小微是李林的母親指定的兒媳婦,婚後,一家三口住在一起,母慈子孝,一家人幸福極了,而李林和小微倆人也非常的恩愛。婚後不久,妻子小微便有了身孕,這可把一家人給樂壞了!李林和母親更是什麼活都捨不得讓小微做,小微每天只管吃好喝好,養好肚子裡的孩子就行了。在李林也他母親的期盼下,幾個月後,總算是到了小微臨產的時候。
  • 「狼孩」的故事給父母的教育啟示
    「兜兜幫媽媽端一下碗筷」 「兜兜把你的小襪子洗一下」 「兜兜你的玩具還沒收拾呢」每當我要求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緊接著肯定是我婆婆的下一句,「孩子還小呢,我來吧。」都說隔輩親,這還真不假。你們家裡是不是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呢?
  • 為什麼狼會幫人類養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吃掉?這個狼孩給出答案
    之後根據俄羅斯警方發言人的描述,他們發現那個狼孩時他已經完全具備了狼的生活習性,看到警方後不僅會像狼那樣朝天嗷叫,警方在給他食物的時候他的吃相也像一頭狼。 後來經過鑑定,這個孩子已經10歲了,但是他並不會講人類的語言。 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案例,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幾十例,這些狼孩要麼是被遺棄到野外後被狼群撿回去的,要麼是狼從人類那裡偷走了嬰兒。對於這樣的案例,相信很多讀者都會好奇,狼孩是怎麼長大的?難道狼在一開始看到嬰兒就沒有想要吃掉嬰兒的想法嗎?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狼這種動物有所了解。
  • 《狼殿下》美女與野獸的愛情,狼孩在歷史上被為祖,靠的是野性?
    雖然如此但是劇中的《狼殿下》狼仔,卻是歷史真正出現過的,而大部分的狼孩都在歷史上建功立業,更在傳說中一些獸孩,還是一國的開國君主,但是狼孩為何會受到社會關注和青睞呢?為何大家不怕狼孩的獸性大發傷害自己?為何狼見到了孩子,會將他養育成長呢?對於狼孩或許我們有太多的未知和疑惑,或許我們翻開歷史的面紗,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狼孩故事,找到一些答案。
  • 狼如果遇到人類嬰兒,為何會養大而不是吃掉?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我們都聽說過很多狼孩的故事,人類嬰兒被狼群撫養長大,但是狼是一種兇狠的動物。為何看見人類嬰兒不是吃掉,而是將其撫養長大呢?這一點令很多人不解,今天我們就來揭曉真相,說出來可能你都不敢信。剛好被路過母狼看到,而這些母狼本身就是母親,自己也有孩子,對於人類嬰兒會生出憐憫之心。所以它們根本不會產生吃掉這些孩子的心思,反而會將他們帶回去撫養。
  • 假如不教嬰兒說話,他們語言能力會怎樣?「狼孩」例子可供參考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那些被遺棄在森林當中的孩子,被狼群發現後,狼就會用它們的方式來養育這些孩子。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狼孩,是在1920年的時候,在印度加爾各答地區,發現了兩位被狼群所養大的女童。這兩名女孩兒雖然是人類,但是他們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具備了狼的一些特性。即便是回歸到人類社會,他們也很難適應。
  • 當年跟狼群生活8年,用四肢行走的「印度狼孩」,被發現結果如何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的未來如何,很多時候是取決父母已經周圍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有多重要呢?把一個正常的人類小孩放到自然界和動物一起成長的話,那麼一個人類也會變成一個和其他動物生活習性非常相似的「野人」。曾經這樣的人類還真的存在過,當年印度有一個孩子,她就從小生活在熱帶叢林裡面,身為一個人類,卻長期和狼群生活在一起,時間長達8年之久,人們發現她的時候,她完全不會講話,各種生活習性和狼一模一樣,並且走路的方式也是用四肢,而不是雙腳,後來人們把她帶回人類社會,她變得怎麼樣了?
  • 狼為什麼會養育人類嬰兒,狼孩重回人類社會無法存活
    狼群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雌雄性分為不同等級,佔統治地位的雄狼和雌狼才可以在繁殖季節進行繁殖,其他的狼通常會被禁止繁殖,不能繁殖。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個繁殖季節狼群中只會有一胎小狼。狼和人類一樣是胎生動物,能夠辨別羊水的味道。
  • 狼為什麼要養大人類的孩子,狼孩是否真實存在,證據在哪兒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聽說過關於野人的傳說,反正小編很喜歡聽這種故事,記得以前電視上還播出過關於野人的片子,還有一些動物養大人類孩子的故事,那時候看得小編很害怕,害怕突然被其他動物帶走,直到長大後才安心,不過小編心裡還是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動物遇到人類的孩子不會吃掉而是養大,尤其是狼,傳說中狗都會吃小孩
  • 從《狼孩》預言人類2045年之後的命運?
    沒人敢靠近,偶爾會出現一次,居民就感覺很害怕,後來就請獵人來,看能不能抓住這個怪物。直到1797年的時候,獵人真的來了,來了之後也看見這個東西了。於是就設了陷阱去抓,抓了兩次都被他逃脫了,又過了三年也就是1800年的時候,這個怪物到民宅裡面去偷東西吃的時候,被人抓住了,才發現原來是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但是四足行走不會說話,看起來挺恐怖的。
  • 為何野狼那麼兇狠,卻會養大「狼孩」?這下總算弄明白了
    現在很多公司會宣傳狼性文化,但是狼這種野生動物在現實生活中卻並不是那麼常見了,畢竟城市在不斷擴張,野外的生存環境在不斷壓縮。然而在人類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和狼還是經常能夠在野外碰個面對面的,甚至於連狼孩的傳說都層出不窮。
  • 蒙特梭利:「三歲決定一生」,提前做好這2件事,父母日後更省心
    我們確實不能創造天才,但我們給每個孩子實現其潛能的機會,使他成為一個獨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個體。——瑪利亞·蒙臺梭利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與蒙氏教育中的「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的觀點不謀而合!
  • 佛經故事:幼童前世願力成熟 七歲出家證羅漢果
    編者按:今天這篇故事,出自《百業經故事集》。《百業經》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的一部作品,共有一百多則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主要講述因果之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
  • 狼孩:生而為人,身世悽慘卻無法為人
    今天咱們來講狼孩,狼孩就是被狼養大的人,這個感覺像是個傳說,但其實不是傳說。從14世紀開始到現在,全世界範圍總共發現了100多例被野獸養的人,這裡面主要是狼和猿猴居多,科學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狼和猿猴,都是社會性動物。後來這種被野獸養大的孩子,都叫狼孩,其實學名應該叫「野孩子」。
  • 卯時教育三分鐘:050誰決定孩子的一生
    這家機構為了做研究,就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富裕、中產、藍領三個家庭領養。 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大衛被一個藍領家庭領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著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 狼孩錯過語言發展關鍵期,花了20年去補救,早期教育真的很重要
    看過狼人科幻電影的人們可能不少人,但聽說過狼孩故事的鮮見了,在人類有記錄一共尋找到30個狼孩,有一個狼孩在被人捕捉到時已經10歲了,也是至今見到的最大的狼孩,他們重新回到人類的世界,一般壽命不會很長,還伴隨著智力問題。
  • 狼孩存在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專家通過分析後,得出這個結論
    在傳教士將小女孩們送到孤兒院後,狼孩的故事就傳的沸沸揚揚了,無數人都來觀看這所謂的「狼孩」。甚至傳教士最後也慢慢寫起了「日記」,來記錄狼孩的生活。雖然日記被人指其中漏洞百出,但依舊不影響故事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孤兒院也因此獲得了大筆的捐助,因此也有人猜測狼孩就是傳教士編出來的,就是為了幫助孤兒院獲取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