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一位英國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無力撫養,就被送到了領養機構。這家機構為了做研究,就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富裕、中產、藍領三個家庭領養。
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
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
大衛被一個藍領家庭領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著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雖然他們三位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19歲那年,當他們第一次團聚時,表現了出奇一致的興趣和生活習慣。比如,他們坐姿神態相同,抽同樣牌子的香菸,都曾練過摔跤,甚至喜歡同一類型的女孩。這似乎印證了:基因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要遠大於後天環境。
但隨著時間流逝, 這三兄弟在56歲的時候,人們終於發現:先天性的基因因素,只是孩子人格和命運的起點,而真正決定人生的,是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
家庭最富裕的鮑比,儘管父母都非常忙,沒那麼多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卻用正向、溫暖的方式,教育指導孩子成長。鮑比無論是個性發展,還是日後生活,都很好。
而家庭條件最差的大衛,雖然父母受教育程度最低,但他的父親慷慨又溫暖,非常有魅力,無論大衛做什麼,他都會感到非常驕傲,孩子們都十分願意親近他。大衛也和他父親一樣樂觀開朗,散發著和父親一樣的親和魅力,人生似乎也沒什麼能難倒他。
相比之下,被中產家庭抱養艾迪,他的父親雖然是老師,可他接受的教育,卻很古板。艾迪的父親很嚴格,他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矩,嚴格要求孩子遵守。本性活潑的艾迪,變得特別情緒化。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艾迪很自卑,遇到事情找到不到原因,他就會自責。艾迪後來得了躁鬱症,在中年時開槍自殺了。
家長們,老師們,這個真實的故事應該讓我們警醒:
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個性品質,這些都是在家庭裡養成的,而正是這些,決定了孩子的能力大小和命運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