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修課,但沒有家庭的參與是不完整的……我們說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勞動教育學校總體做得不好,家庭也做得不好。許多家長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只要你把書念好,其他的事都不用管。」換言之,只要考分好,德育、體育都算不了什麼,勞動更是不必提及的事。

客觀地說,家長這樣認知也很無奈,許多時候也是被逼出來的。但不管有多少理由,家長還是要弄清楚勞動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明白了意義,家長就會積極地讓孩子愛勞動。
勞動,為孩子一生打好底色。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勞動教育既是孩子今後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孩子生命更好發展的需要。「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
勞動,可以從做家務開始。孩子最早的勞動形式是家務勞動,家長至少要向孩子灌輸「我是家庭一成員,家務勞動我要做」的意識。小學和幼兒園安排的校內外勞動機會太少,孩子的「勞動」多為融於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有自理性勞動,如自己收拾學習用品、整理內務、洗點小件衣物;有家務勞動,如幫廚、打掃房間、家中植物管理。從小在點滴小事中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和勞動習慣,這是學校所不具備的家教優勢,「生活即教育」就在家務勞動中充分體現了。家長切記,「替孩子勞動,其實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勞動,生命成長的重要載體。家務勞動的內容終歸有限,家長要積極拓展勞動空間。城市家庭可以進行街區打掃衛生、小區節慶布置、社區栽花種樹活動;農村家庭可以進行田間勞作、山間種植、鄉間垃圾處理活動。家長要指導孩子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勞動(包含公益勞動),這對孩子集體意識、責任感、意志力和愛心的培養很有幫助,家長要及時評價孩子的勞動表現。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有「勞技類」課程,如家電維修、服裝設計等,這類課程需要一定設備才能進行,家長要充分利用好學校資源指導孩子選課。
勞動,走出「邊緣化」的窠臼。在目前的升學考試制度之下,副科被邊緣化,勞動教育也被邊緣化。有不少家長認為,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如前所述,勞動教育是對孩子成長有重要價值的教育,放大格局看未來,家長要轉變觀念,將培養孩子的目標由只重分數轉變到注重學習與勞動相結合上。結合得好兩者相得益彰。勞動教育是「做中學」和「學中做」的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勞動,可樹德、可增智、可健體、可溢美、可創新,我堅信「愛勞動的孩子更會學習」。
勞動,從重視勞動技術教育開始。「勞技」就是「勞」中有「技」、「技」中有「勞」,勞動是以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實踐活動。把勞動僅看成是做家務、挖菜地等「體力活」是不全面的,其實勞動更多的是「技術活」。
山東省濰坊市在這方面為全國樹立了榜樣,其勞動基地的勞技課程豐富多彩。手工勞動類包括生活DIY、快樂布藝、塑編、風箏扎制、制皂工藝、衍紙藝術等,目的是通過手工製作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擴大生活體驗,讓學生感受製作樂趣的同時,創意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科技勞動類包括多元智能中心、彩虹雞尾酒、磁懸浮陀螺、收音機製作、食尚酸奶、空氣動力車等,目的是通過與現代科學技術相關的載體,讓學生能夠自主設計、搭建各種模型作品,培養動手能力、想像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構建能力。
創意勞動類包括創意巴克球、花樣石膏、鐘錶製作、金工木工、服飾文化、電烙畫、花式咖啡等,目的是在創意構建活動中,提高學生對智慧發現、創新創造的基礎認知,提升空間想像力,啟發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成為有創意的人。
拓展勞動類包括防震減災、心理體驗、真人CS、無線電測向、拓展訓練等,目的是通過完成任務,讓學生學會挑戰自己的體力、耐力和毅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在挫折中不斷修正,最終走向成功。
職業規劃類包括性格解析、職業規劃、模擬駕駛、模擬金融、模擬法庭等,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參與職業類勞動,體驗職業角色,了解職業相關知識、從業素質和技能要求,讓學生科學地認識自我,對自我進行職業規劃,提高對職業能力體系的基礎認知,提升自我勞動素質。
這麼好的「勞技」課,誰不嚮往?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風尚。勞動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修課,但沒有家庭的參與是不完整的,沒有家長的支持就難以真正達到育人目的。
(作者 任 勇 系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原副局長、巡視員,特級教師)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25日第14版 版名:區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