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投身於勞動人民的生活

2021-01-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報訊(記者 黃浩) 11月7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主辦的「引導學生投身於勞動人民的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舉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殷長春,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北師大教授、全國比較教育學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秘書長肖甦等專家,以及中小學教師、學生和家長百餘人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2018年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再一次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黨和國家已經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如何在學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則需要更多研究與探索。」 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李東表示,通過回溯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勞動教育的重要觀點與具體實踐,可以為當前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開展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發和借鑑。

「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影響、實施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的思想和經驗,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殷長春說。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是關於勞動教育的經典之作,該書的出版策劃人、教育科學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祖晶編審回顧了引進出版蘇霍姆林斯基系列教育名著的經歷,蘇霍姆林斯基結合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工作的親身經歷,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對勞動教育作了全面細緻的闡述,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泉小學校長高峰在會上介紹了玉泉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尤其是創設農場課程的實踐探索。據悉,玉泉小學在北京市延慶區開發了50畝農場校區,農場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表裡的一部分。每學期學生在農場校區開展為期一周的農場課程,種菜、爬樹、做豆腐、包包子……學生們在農場裡體驗春種秋收、動手勞作、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農場課程與其他勞動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環境,一個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存世界、走進生活的場景,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打開了兒童與世界的通道,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裡獲得經驗、促進成長。」高峰說。

在沙龍環節,圍繞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啟示和借鑑、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育人價值等話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度探討。

肖甦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原著的寫作背景。她說,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最想表達的是對勞動的態度和認知,其次才是對勞動本領的掌握。其倡導的勞動教育不是勞動技能教育,而是以「德」為出發點,強調勞動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曾天山則指出,勞動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生存教育;二是職業啟蒙價值;三是聯通了「工作的世界」或是「勞動的世界」。此外,勞動還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體現了分工合作精神。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盧曉東從哲學的視角闡述了對勞動的本質理解。他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以真正的教育家姿態去把握教育的本質,在《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一書中所提出的「認識性勞動」等概念的理論價值、將勞動的整個過程呈現給學生的做法以及把學生帶到工業化的前沿等理念,對人工智慧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值得當下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教育中心副主任曲霞從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角度闡述了如何解決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勞動能力問題。她表示,勞動教育既有滲透德智體美各育的作用,也有整合各育的功能。因為勞動是五育中唯一通向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教育,它要整合引導大家創造性地把所學的知識、養成的情感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勞動教育是滲透、整合和辯證的過程。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夢想,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的職業和事業也不會有好發展。教育者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接觸豐富多彩的生活,那麼孩子就有更多可能去重新審視勞動的價值,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高峰最後說。

《中國教師報》2019年11月13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學習總書記回信精神 凝聚勞動精神勞動力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守一線的各行各業勞動者積極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戰爭,以默默奉獻詮釋勞動精神,以實際行動奏響新時代勞動者之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高度評價醫務工作者、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廣大勞動者,義無反顧、不畏艱險,真誠奉獻、共克時艱,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作出了重大貢獻。
  • 求是網評論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2014年,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時,總書記賦予了勞動精神豐富的內涵,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促使全體社會成員弘揚勞動精神,推動全社會熱愛勞動、投身勞動、愛崗敬業,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 那些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生活智慧的諺語,你還記得多少?
    諺語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表達簡潔而且意思完整,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流傳。在社會快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在一些領域已不再需要參考諺語來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比如現在的天氣預報,可以較為準確的指導農業生產或生活出行(當然,也有不準的時候)。
  • 疫情背景下的高中生勞動教育實踐
    在新型冠狀肺炎這一疫情背景下,學生生活、學習,學校教育實踐、家庭生活狀態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方面為勞動教育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但同時也為探索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尤其是在中央勞動教育意見中提出的關於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公共服務、重大災難志願服務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奉獻、創新精神相契合,筆者結合此次教育教學實踐,以「疫情背景下的勞動教育實踐」為例,探討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勞動教育作用。
  • 中華全國總工會致全國勞模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春節慰問信
    尊敬的全國勞模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戌年引導小康路,亥歲迎來綿繡春。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中華全國總工會謹向一直以來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致以誠摯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 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做好2020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
    、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現就做好2020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通知如下。
  • ...學科學會勞動——廈門翔安區雙滬小學:「校園氣象觀測」讓學生...
    原標題:小小校園氣象站 學科學會勞動——廈門翔安區雙滬小學:「校園氣象觀測」讓學生樹立科學和勞動意識廈門翔安區雙滬小學位於廈門的大嶝島上,學校與翔安區氣象局合作,在校內開闢「校園氣象觀測站」,引導學生觀測氣壓、風向、風速、溫度、溼度和降水,以此來了解海島特殊的氣象現象。學生還結合當地氣象臺的預報,每天進行校園氣象預報。
  •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
  • 郟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 置管術
    本報訊 郟縣人民醫院成功突破一項靜脈治療新技術!1月14日上午,該院首例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術在腫瘤科成功實施,置管過程十分順利,為患者的後續治療建立了一條無痛、通暢的靜脈通道,病人及家屬非常滿意。
  • 深刻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勞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徵,「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勞動不僅發展著世界,還創造了人類,促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恩格斯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古詩文數佔比近半 必修冊以「勞動...
    教材以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為核心,細化出「偉大的復興」「使命與抱負」「青春激揚」等若干人文主題,作為單元組合和內容選擇的一條重要線索,發揮語文教材的鑄魂培元作用。以課程標準規定的12個學習任務群作為另一條線索,將其分解為若干學習專題,構成28個學習單元,落實語文素養的各項培養要求。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重要一條,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要滿足人民對辦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等,其中,教育是基礎性的。對廣大群眾來說,能夠享有好的教育意味著將會擁有穩定的就業、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等。
  • 上海:持續深化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
    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的學科內容,靜安區和田路小學通過跨學科式的項目學習「勞動·創造·幸福」,讓創造教育和勞動教育進行整合,運用項目化學習方式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從生活與勞動核心問題入手,分頭進行信息搜集,找出問題鏈,通過調查問卷、實驗對比、創新改造等方式完成團隊的課題研究。高校同樣打造了適合大學生的勞動課程天地。
  • 老師,您如何引導學生做好近視防控?| 每周一問
    原標題:老師,您如何引導學生做好近視防控?上周的【每周一問】中,許多老師與我們分享了自己引導學生做好近視防控的經驗和做法,快來看看吧!每周一問老師,您如何引導學生做好近視防控?引導學生編編護眼口訣,比如「小小眼睛作用大,我們一起保護它。綠色植物要多望,綠色蔬菜需常吃……」。不時引導學生唱一唱,讓護眼的意識不知不覺間深入內心。同時,護眼小報和黑板報也做起來,讓班級的每一面牆壁開口,幫助學生「護眼」。第二步,活動引導。通過開展眼保健操動作規範比賽,邀請護眼專家來校進行講座等活動,進行實戰演練,引導學生明確如何進行護眼行動。第三步,榜樣引導。
  • 高中閱讀課重在引導學生思考與審美
    一篇文章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該怎樣設計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其自主學習?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整體感知與局部品讀的結合,應該是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辨的學習活動。
  • 英雄機長劉傳健:在勞動中創新 在勞動中奉獻
    開欄語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在我們身邊,有一大批愛崗敬業、銳意創新、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先進模範人物,他們以巨大的勞動熱情積極投身全省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用自己的奮鬥故事詮釋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 以評價促進勞動教育高質量開展
    以過程性評價激發勞動開展的持久動力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存在,對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他提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而且,「社會生產勞動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並且至少是人類可能通向自我發展和完善的主要途徑。」
  • 勞動 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環
    很多網友批評這個留學男孩自私,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只會學習、考試而不會生活時,其反映出的正是這種「智育領跑其他」產生的弊端。  「其實,孩子們是有勞動教育的需求的。」劉靜老師說。去年她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所名校的初一年級中開設了勞動課程,內容是教學生如何更好地進行收納。最初學生們不太重視,覺得「收納沒什麼好學的」「反正這個時間段必須上選修課,隨便選選就行了」。
  • 對勞動的理解應與時俱進
    學織布、掰玉米、磨豆腐、做餅乾……家長王益正在讀初二的兒子在十月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學農活動,在農訓基地度過一周與田野大地、勞作生活親密接觸的時光,回校後寫的作文《學農二三事》還獲得高分。  學農活動正成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今年北京共有近3萬名學生基本完成學農活動,覆蓋同屆學生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