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但在實踐中,勞動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短板。勞動教育評價影響著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改革和勞動教育質量提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深入貫徹落實《總體方案》,有利於全面系統地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政策,切實保證勞動教育提質增效。
以診斷性評價規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建設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既是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診斷性評價是指在實施勞動教育之前,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等條件進行評估,以判斷學校是否具備開展勞動教育的各項工作條件。《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長期以來,我國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於「說說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境遇,存在地位被弱化、實施被簡化等問題,無法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診斷性評價有利於規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以保障勞動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目標任務的核心載體。課程體系評價是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地位、勞動教育的教材建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等勞動教育國家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情況等進行評價。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是必修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要求將勞動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教材體系。以此為參照開展課程體系評價,有利於夯實勞動教育的課程地位,構建規範化的課程體系,為勞動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
教學體系是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教學體系評價是依據勞動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對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判。長沙市構建了「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教學體系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等指標。基於此,通過對勞動教育的教學體系開展評價,有利於保障勞動教育的規範實施。
管理體系是實施勞動教育的制度保障。實踐中,有的學校把勞動當作懲戒學生的手段,有「勞」無「育」,忽視對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教育。為改變這一現狀,教育部門要加強勞動教育的督導評價,將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情況納入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為完善管理體系,構建督導評價制度,各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北省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納入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定期組織對全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保障勞動教育情況以及學校組織實施勞動教育情況進行督導,以保障勞動教育的實施。
以過程性評價激發勞動開展的持久動力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存在,對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他提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而且,「社會生產勞動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並且至少是人類可能通向自我發展和完善的主要途徑。」同時,勞動是人類物質財富的來源,人通過勞動改變自然,創造屬於人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認為,「每個人必須從事一定的勞動,這是理所當然的。人類必須生活,這就要去工作,提供生活的資源。」雖然,勞動對人類本身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長期受到「唯考試」「唯分數」「唯文憑」的社會風氣影響,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不想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甚至鄙視勞動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升學生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人人「想勞動、願勞動、愛勞動」,要加強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不僅有利於發揮激勵功能,還有利於引導學生對勞動過程開展積極的反思,從而更好地把握勞動技能,增進勞動情感。
實踐中,靜態、量化的評價是勞動教育的主要評價方式,比如,「勞動之星」是當前中小學校通常採用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通常以勞動的次數和時間等顯性標準為依據,進行客觀化、標準化評價。勞動是需要個體持續不斷努力的實踐過程。因此,靜態的、量化的、客觀化的評價往往不能反映勞動過程的全貌,而且也無法起到完整有效的激勵作用。因此,《總體方案》提出,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過程性評價拓寬了勞動教育評價的領域,它並非只注重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它是對勞動過程中的勞動動機、勞動實施和勞動產品三位一體的評價。換言之,過程性評價不僅關注勞動產品,還關注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勞動意志、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勞動價值觀等過程性的表現性要素。
開展勞動過程性評價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新出現的勞動評價系統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性評價的有益探索。這一系統採用平板、手機、個人電腦、機器人等工具把學生在家庭、學校、社區(基地)等場所的勞動開展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真實記錄,同時通過問卷訪談、測評等方式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等勞動素養進行科學評價,並動態生成勞動質量監測報告。對學生的勞動過程開展監測與紀實評價,有利於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
以終結性評價監測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狀況
勞動素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能力,也稱功能性素養,即開展勞動的能力,具體包括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等;二是修養,也稱目的性素養,即力量,表現為在勞動過程中所散發出的影響力或感染力,如勞動情感和勞動價值觀等。勞動素養是衡量勞動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人勞動品質的重要體現。因此,《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
終結性評價是根據勞動教育的目標對勞動教育的達成度進行恰當的評價,是對勞動教育的效果進行價值評斷。當然,採用終結性評價對勞動素養進行監測並不意味著以標準化測試的形式來衡量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狀況,而是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基礎,以定量評價為補充,全面客觀地反映勞動教育實效;堅持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吸納學生自身、教師、同伴、家長和服務對象等主體參與評價,以客觀系統全面地反映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狀況。
開展勞動素養評價要建構完善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宗旨,以教育部頒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教育目標為主要評價依據,結合綜合素質檔案分析,兼顧必修課學習和課外勞動實踐,對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勞動素養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定。勞動素養發展狀況的評價結果既可以作為學生升學的重要依據,同時,可監測勞動教育的實施結果,及時完善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勞動教育更高質量地開展。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浙江經驗和推廣路徑研究」[21NDJC137YB]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