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耗時70年追蹤7萬個孩子,終於發現了是什麼決定孩子的一生

2021-01-09 小風兒童心理學

每次說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變得焦慮不堪,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喜歡學習,每天只知道打遊戲、看電視……

相信家長們都感嘆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好、喜歡運動,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不聽話、不愛學習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家長教育沒做到位。

哈佛教育家調查發現:孩子一生中的成長和教育,僅僅有15%是跟學校教育有關,其餘的都是家庭教育。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身教言傳,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英國耗時70年追蹤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是這3點,而非高智商!

英國耗時70年追蹤7萬個娃,發現成功的因素並非智商

在1946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的國家,應該科學家非常重視國內孩子的發展以及成長方向。

當時,英國高層很想去了解孩子一生的經歷,比如從出生到長大,擁有快樂、健康、家庭以及傷心中,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差距?

於是英國就開始的追蹤調查,從1946年開始——2016年結束,調查進行了70年,一共調查了將近有7萬名孩子,跨越了三四代的人。

英國在調查的過程中,將這群孩子統一稱為英國出生組群,在這70年之間,英國的科學家曾經採取了接力的方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訪問,方便採集有效的信息。

而且這項實驗,從寶媽懷孕開始就開始調查了,經常會問一些問題,並做好相關的紀錄,比如:寶媽在懷孕期間,需要攝入多少營養。甚至家庭中比較私密的問題也不放過。

等到孩子出生之後,孩子的標本、牙齒、頭髮、DNA等等所有的數據都會錄入,因此,就會產生了巨大的資料庫,相關的專家也由此發表了將近7000篇論文,製造了很大的價值。

最後,在這些「絕密」的調查中,他們還發現了驚人的秘密,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發現,孩子未來能不能成功,跟智商高低的關係不大,更多的在於以下3點。

影響孩子一生的是這三點,而非智商

1、良好的家庭教育

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取決於父母怎麼教育。

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沒有重視家庭教育,就更談不上孩子能不能成才了。

每次談到教育,就慢慢演變成了給孩子補課,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認為這樣孩子就能學習。

似乎中國家長不惜花費重金培養孩子,但卻沒有盡到當父母的責任。

所以,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你喜歡讀書,你的孩子將來就喜歡讀書,因為孩子年紀小對世界是未知的,他們的性格、行為習慣都是需要模仿身邊的人。

因此,只有你給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將來才會更容易成才。

2、父母給孩子進行思維開發

家長們除了自身的教育之外,還需要合理的去培養孩子的思維,如果你能真正的明白,孩子未來能成才靠的是自身能力而不是學習成績時,那麼孩子成功的機率會變得更高。

父母給孩子進行思維開發,我們需要從小時候做好,尤其是孩子3-6歲的階段,這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家長能抓住機會,你的孩子將來會更聰明。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在3歲左右時,他們的大腦發育會達到成人水平的80%,等到6歲時大腦發育會接近成人水平,如果在這個時候打好基礎,將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會事半功倍。

建議家長們利用益智書籍訓練孩子的思維,這樣孩子既感興趣又不會厭惡,所以,這套《兒童全腦思維訓練》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們。

這是一套結合了科普知識與遊戲活動為一體的全新遊戲書,讓孩子在遊戲中提升閉環思維的同時,促進孩子的認知增長。

遊戲中巧妙地結合了天文、地理、歷史、數學、自然等多種知識,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眼界,使孩子的思維更靈活。

3、決定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點是專注力

哈佛心理學家發現:學霸並非天生,關鍵在於專注力的培養。

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也說過:「天才,首先是專注力!」

跟孩子的智商相比,專注力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

因為專注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如果不具備專注力,孩子就會出現坐不住的情況。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同樣班級、同樣的老師,有的孩子成績好,有的卻成績差,根本原因就是專注力。成績好的孩子上課認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下課能認真複習;成績差的孩子上課坐不住,經常東張西望、溜號,一節課下來什麼都沒聽進去。

所以,專注力強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與普通孩子拉開了差距,並隨著時間的流逝,差距只會變得越來越大。

不少家長都會選擇給孩子補課的方法,擔心孩子會跟不上,但最後的效果卻不佳,所以,與其花費大價錢去上課,不如自己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很簡單,家長就投其所好利用「遊戲」進行訓練,通過不同的遊戲,可以更方便的鍛鍊孩子的手、大腦、眼的協調能力。而接下來這套好奇狗系列的《專注力訓練》就很不錯。

這套專注力訓練書書籍是德國專業的教育團隊設計,適合3-6歲的孩子,利用常見的走迷宮、找不同等遊戲,還將數學、英語、常識方面的知識融入到思維遊戲中。

這一套書共有7冊,包含7大類的思維遊戲、400道遊戲題,還贈送了200張貼紙。

我對比了一些平時給孩子玩的專注力書籍,這套書的設計確實是更加細緻、更有趣、同時也更容易吸引眼球。

相關焦點

  • 「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為何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僅僅是「三歲看小」老話,英國政府也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從4-5歲才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遲了,如果不重視3歲前的教育,就無法保證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一、「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狼人傳說不可盡信,但「狼孩故事」確實屢屢發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在印度被發現的兩名狼女孩。
  • 英國遺傳學家發現:孩子的學業成就一半由基因決定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遺傳學家普羅明和其團隊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研究發現,一半的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由先天的基因決定的,而不是來自於後天努力。普羅明稱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從父母那裡繼承了30億的基因螺旋狀體,這些基因對孩子的未來選擇和發展都有著很明顯的影響。他在研究雙胞胎時發現,一對雙胞胎即使從小就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但他們各方面依然非常相似,除了面容、微笑方式,甚至考試成績、離婚概率都極其相似。
  • 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英國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這部影片的製作人通過長達56年的追蹤,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進行了每隔7年一次的特殊採訪,以此來了解他們的人生軌跡。
  • 耗時10年,研究400個孩子,史丹佛教授教誇孩子方法,不一般
    耗時10年,研究400個孩子,史丹佛教授用實驗,教你如何誇孩子 「你真聰明」 「你真棒。」 當孩子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後,很多父母似乎只會用這兩句來誇孩子。如果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就需要多加留意了。
  • 28年追蹤13個孩子,暴露出世間悲劇:生而為人,我們註定一生平凡
    但如果換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很平凡嗎?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了。在英國,有一檔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半個多世紀以來,導演堅持每隔7年拍攝一次,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問題。
  • 卯時教育三分鐘:050誰決定孩子的一生
    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一位英國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無力撫養,就被送到了領養機構。這家機構為了做研究,就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富裕、中產、藍領三個家庭領養。 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的「黃金7年」,很多家長還不知道
    其實主要是因為孩子的早期教育將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哈佛大學曾對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早期教育對未來的影響佔據了80%以上,孩子的性格、能力小時候若是被限制,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頭七年,更是被哈佛大學教授稱之為「黃金7年」,但是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家長還有很多都不知道,因此而錯過,那可是孩子一生的遺憾。
  • 帶兒子4年環湖騎行4大淡水湖,爸爸直言:帶孩子看世界是好的教育
    突然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方家珉抬頭問爸爸:「爸爸你什麼時候帶我去環湖騎行?」方家珉孩子這個突如其來的詢問讓方文廣有點懵。雖然自己是體育老師,但他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念頭。兒子的這句話仿佛打開了方文廣心裡的一扇窗——這樣一個運動經歷,也許能給孩子帶來一些什麼。
  • 英國科學家: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
    孩子挑食,父母常被指責育兒無方。然而,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家長的餵養方式並非「罪魁禍首」。比較1900對16個月大的雙胞胎的飲食習慣後,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對不同食物的喜好,主要由基因決定,與父母如何餵養關係不大。選擇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排除環境因素的影響。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不是「高中」
    但是培養孩子,方法和時機也是十分重要的,若是在錯誤的時間段裡培養,那麼速度和效率都會大幅下降,這樣培養不僅耗時耗力 哈佛大學曾對幼兒身心發展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一生中都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若是家長能夠抓住這幾次機會好好培養孩子
  • 殷紅博37年潛心研究證明 7歲前大腦發展關鍵期決定兒童未來
    「關鍵期規律是大腦自然發育生理規律決定的。」殷紅博教授說。在37年的研究過程中,殷紅博教授帶領團隊發現:人類最核心的注意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以及獨立性、自信心、合作性、毅力、勇氣、誠信、感恩、團隊意識、上進心、藝術素質、各種興趣和習慣等發展關鍵期50%在3歲之前,70%在7歲之前。
  • 「一旋窮,二旋富」,頭旋個數決定孩子一生?高智商的父母這樣做
    那一個人頭頂旋的數量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嗎?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 據調查發現,大部分人的頭頂都只有一個旋,雙旋僅佔百分之十,三旋以上的人只有百分之1到百分之4,這已經是極少數的存在了。所以,在人的潛意識裡,會認為一個發旋就是正常的,對於兩個以上發旋的人就會有一些負面的評價。
  • 一針特效藥70萬?健康夫妻,也會把「罕見病」傳給孩子
    原創 集愛支部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前段時間,#醫保局回應一針藥賣70萬#衝上了微博熱搜榜首,國外只賣41元,國內一針70萬的「特效救命藥」激起輿論千層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網友稱之為現實版的《我不是藥神》。
  • 【深讀】連續5年,我們追蹤杭州學軍小學2014屆六(1)班的這群孩子
    我說,你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女兒決定考美院附中,可當生活調味變成未來謀生之本,媽媽又開始擔心孩子能不能沉得下心、吃得起苦。2018年5月:女兒沉迷網上寫文畫畫,苦口婆心教導一番,答應戒網一個月,結果,又在練習本下發現了所謂收心後的創作——讀了附中,總要爭取上美院吧,家長這樣想。
  • 孩子必看電影《美麗人生》:孩子的承壓能力,決定他的人生高度
    說到壓力的承受,讓人想起一部1997年的義大利經典電影《美麗人生》。作為在豆瓣排名第六的神作、作為在電影史都熠熠生輝的佳片,《美麗人生》在當年一舉斬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配樂以及坎城評審團大獎等全球範圍內的70項大獎。當然如果你認為獎項不能代表一切的話,那影片上映至今22年,在全世界權威媒體對電影進行排名,《美麗人生》均高居榜單前十!
  • 美國教授為給自己治病,用孤兒做「惡魔實驗」,毀了11個孩子一生
    於是他就想做個實驗,看看到底後天的環境對口吃影響有多大。於是他找到了一家孤兒院,以教授、博士的身份,很快取得孤兒院領導的信任,人家還以為他做什麼公益活動呢。溫德爾在孤兒院選擇了22個孤兒做實驗。
  • 英國小學開設「海洋課程」:為啥一定要給孩子做海洋啟蒙?
    文|全文共1898字,閱讀時間3.5分鐘前陣子看到一則消息,英國南海岸的孩子九月份回到學校,發現除了傳統的課程外,他們新增了一科海洋課程。在此之前,海洋的內容只是存在於生物課,和跨學科的一些分散科目中。但這次,孩子們要有一項以海洋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項目了。我曾在地處中國北方環渤海城市圈的南端城市生活過,Tim也非常熱愛大海。
  •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一次,孔子在乘車遠遊的時候,路過了一個名叫舊關村的地方之後,遇到一個孩子蹲在地上畫畫,為了不打擾他,孔子就選擇了繞過去,不曾想,那個孩子卻不高興了。說道:你為什麼放著城池不過,繞行過去了。孔子細看後發現,原來這孩子畫的竟是個城池。於是回答:我看你畫的十分的好,怕把這些給踩壞了。小孩兒卻說:城池就是讓人通過的,要不然還有什麼用呢?
  • 史蒂文森教授,一生都在研究輪迴轉世,終於發現了輪迴的終極秘密
    然而,最近有權威科研機構通過碳14測年技術得出人類體內細胞的平均最大的年齡是7歲,也就是說我們身體的細胞每7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然而我們的壽命卻遠遠大於這個數字。也就是說,在我們的一生中,體內的細胞都會換上好幾輪,你的細胞已經不是原來的細胞,那麼你還是你嗎?
  • 父母誰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神奇的遺傳密碼,後悔晚知道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孩子的這些特徵是由什麼決定的。身高是誰決定的?爸媽影響均等前段時間,林志穎發微博曬全家遊海洋館的照片。照片中,一家人溫馨有愛。但是大家關注的點集中在kimi身上,才剛剛11歲身高就快要趕上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