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98字,閱讀時間3.5分鐘
前陣子看到一則消息,英國南海岸的孩子九月份回到學校,發現除了傳統的課程外,他們新增了一科海洋課程。在此之前,海洋的內容只是存在於生物課,和跨學科的一些分散科目中。但這次,孩子們要有一項以海洋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項目了。
我曾在地處中國北方環渤海城市圈的南端城市生活過,Tim也非常熱愛大海。因此這條消息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英國要給孩子上海洋課程呢?讓孩子了解海洋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不去水族館能不能給孩子做海洋啟蒙?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
為什麼英國開設「海洋課程」?
英國是個傳統的海洋國家,國土四面環海,國家的崛起也依賴遠洋運輸和坐著輪船全世界殖民。這似乎是他們開設海洋課程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但為什麼偏偏是2020年?經歷過疫情後,很多科學家和國際組織都站出來,呼籲政府考慮「綠色復甦」。將環境置於經濟復甦的核心位置,而海洋無疑新的「藍色動力」。
孩子們未來生活的時代也會是一個「海洋時代」,對於中國孩子更是如此。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還不了解海洋對我們有多重要。國家海洋博物館開館時,我帶著喜歡大海的寶寶去參觀。
其中一個展廳中,用動畫和模型生動的展示了:海洋如何給地球製造氧氣、如何用洋流驅動氣候,而且是大部分地區的寶貴食物來源。
海洋啟蒙:眼界決定格局
一提起海洋啟蒙,我們普遍想到的都是,認識一些海洋生物,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最多了帶孩子看看大海,去一下水族館。但想要做一個未來的海洋公民,這些知識遠遠不夠。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會開設海洋課程,讓孩子更系統的了解基於海洋的挑戰和機會,以及大洋和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
《海洋與文明》的作者在文章開頭提綱挈領的指出:人類在技術和社會層面上,對水上生活不斷適應,一直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動力。
因此,海洋啟蒙並不僅僅是讓孩子了解大海,或大海的重要性。而是要賦予他們一種跨區域的視野,全球角度去考慮問題的眼界。
一方面:從海洋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國家。
孩子學地理時,會學到中國領土有960萬平方公裡,他可能會記得國境線像一隻公雞的圖案。卻容易忽略散落在南海的諸多島嶼。那些海洋國土對我們國家的戰略意義,想必從最近的新聞中,大家也都能了解。
另一方面:通過海洋建立一種全球思維。
帶孩子們去海邊散步,Tim問我:「大海那邊有什麼?」我說:「那邊是朝鮮」。又打開地圖讓他看,跟我們隔海相望的韓國和朝鮮,太平洋,以及對面的美國。在港口看到輪船時,Tim又問:「輪船是去美國的麼?」我告訴他:「是去世界各地的!」又打開電腦查了航線。
地球有71%的面積都被海洋覆蓋,連接各個大陸的正是海洋體系。如果孩子從小能夠了解海洋,在思維中建立「海洋」這個概念,就能為日後發展全球化思維奠定基礎。
三個維度給娃做海洋啟蒙
發展海洋、保護海洋都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對孩子們進行海洋教育,建議家長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出發,給孩子們安排各種「海洋啟蒙」活動。
1、了解海洋生物
對於小寶寶來說,對大海最直觀的感受,肯定來自於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我們可以給孩子看海洋主題的繪本,可以是充滿幽默感的《各種各樣的魚》,專注於一種生物的《膽小的海蝦》。也可以帶孩子動手做手工,給藍色的大海裡畫上海星、海龜、魚等海洋生物。
2、了解海洋上的人類活動
之前孩子的幼兒園做海洋日的活動,邀請我做一些分享,我思考了兩天,終於還是借用了村上春樹先生的標題《當我們聊保護海洋時,我們在聊什麼?》,對於大人而言,人類活動造成海洋生態破壞,直接影響氣候很好理解。但是人類究竟對海洋做了什麼?似乎孩子能了解的也就是在海上航行!
海洋啟蒙的第二個維度,是要讓孩子們明白:我們對海洋做了什麼,包括捕撈、開採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人類又是如何影響海洋的,那些海洋生物因為人類的活動,面臨什麼樣的生存困境。
這裡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個Tim很愛的動畫片《海底小縱隊》,以及最近引人注目的紀錄片《七個星球》。這兩部都是不錯的動畫片,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可以購置相關書籍,也是可以帶孩子了解海洋的。
3、理解海洋生態對地球的意義
如果說讓孩子看到海洋動物的悲慘處境,可以激起他們的同情心,因此建立起來保護海洋的意識是第一步的話。
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發展,家長可以試著跟孩子解釋,海洋怎麼釋放出我們需要的氧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等等。所有保護海洋的行為,並非出於憐憫,而是出於自救。
小辮子媽有話說:
無論身處海洋還是大陸,人類只是自然界微小的一份子,我們的生存仰仗海洋與土地給予的資源,讓孩子明白這一點,並從最微小的行動做起,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芝加哥大學:語言發展或和精細動作相關,「手指操」助娃早開金口
擁有108個諾獎得主的德國人,育兒法則:不好好帶孩子的下場很慘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這三種磨蹭不用催,自由發展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