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肖芳
「測海水折射率,我們最初想用雷射,可操作困難,後來我們討論出了這個『插針法』,只需要大頭針、水缸、紙板、尺子……」近日,在青島第三十九中學(海大附中)的一堂高二海洋物理課上,圍繞如何測量海水折射率,學生們分組討論,很快拿出了不同的方案。
這是全省中小學海洋教育觀摩交流活動現場,全省各市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代表共320餘人參加。活動現場觀摩了青島第三十九中學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課程,並就如何做好中小學生海洋教育進行探討。
在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背景下,全面開展中小學海洋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具體如何開展,才能既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又激發學生研學熱情?
多地在實踐中發現,做好做實頂層謀篇布局,是全面普及海洋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例如,青島自2011年便提出開展「藍色海洋教育實驗」,此後先後出臺多個文件,調整全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地方與學校課程周課時由3課時調整為4課時,規定1-8年級海洋教育課程利用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時間開設,每學期不少於9課時。
謀篇布局後,中小學海洋教育便要解決三個問題:教什麼,誰來教,怎麼教。
圍繞「教什麼」,我省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海洋課程體系開發上作出了不少特色探索。
青島組建了一支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機構專家組成的課程研發團隊,出版了國內首套義務教育學段海洋教育教材《藍色的家園·海洋教育篇》,同時利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了「海洋VR教育課程體系」。日照市教育局組織編寫了一套海洋教育讀物《藍色的家園》,每年100萬元列入市財政預算,購置讀物免費發給小學3-6年級以及初中一二年級學生閱讀。煙臺鼓勵全市各小學自主開發海洋校本課程,目前已有100餘種,評選出市級海洋優秀校本教材30餘種。
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海洋教育資源,是提升海洋教育水平的關鍵。對於「誰來教」,各校基本持有共識:一方面要打造海洋教育校級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引入「外腦」。
以青島為例,青島西海岸新區每年招聘一定數量海洋教育相關專業畢業生加入教師隊伍,同時聘請海洋教育專家、學者為海洋特色學校常駐指導。青島第三十九中學在從海洋科技館等駐青機構聘請100多位兼職專家的基礎上,又從中國海洋大學招聘兩名海洋類博士生,專門為他們設立「博士生工作站」,全方位、多角度為學生提供海洋類研究課題。青島市市南區教體局整合轄區內35家涉海單位,成立「市南區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邀請30餘位海洋科學家成為中小學首席指導專家,形成「一學區一院士、一校一專家」的海洋育人引領機制。
課程的實施方式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海洋教育「怎麼教」?青島第三十九中學校長白剛勳認為,海洋特色課程應力求避免傳統課堂的弊端,突出實踐性和參與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價值。威海市文登區南海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丁光輝持有相同觀點,該校從學生興趣和發展出發,精細打磨了海洋生物、海洋風情、海洋科技三個系列課程,讓學生在玩中做、做中學、學中悟。
專家強調,海洋教育應走出課堂,加強研學實踐,增強學生的海洋知識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為此,青島建成海底世界、海藻科技館等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15個、聯盟基地71個、海洋教育研學基地16個;煙臺確定了古船博物館、海昌鯨鯊館等200餘處海洋實踐教育基地;日照市投入1.2億元建海洋科普館,今年4月正式開館,免除100元門票向學生開放;地處全國最大原鹽生產基地的濰坊藍海學校,投入40萬元建設海洋文化館,再現鹽田曬鹽、撒網捕魚、趕海捕蟹等經典民俗文化場景。
此外,還有地方和學校探索將海洋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德育建設等方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海洋科普和文化。例如,煙臺海陽市亞沙城小學的校園內,每一處景觀均以大海為背景元素,每一棟樓均以「海」字命名,教學樓分別以大海藍、沙灘黃、陽光七彩為主色調,構建了「會說話」的海洋教育環境;青島市市南區則創作兒歌《以海明德十品行》,寓教於樂地融入學生生活、浸潤學生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