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全國多地降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中小學已經或即將迎來開學複課。截至4月16日,全國23個省區市的初三、高三年級已經率先開學複課或全年段錯峰開學,其他省份也正在積極做著開學演練工作。疫情的全球蔓延,危及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疫情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每個學生都是這次疫情的經歷者、體驗者,而不是旁觀者。這些體驗和經歷對於處在生命歷程中重要發展期的中小學生的影響,更是非同小可。教育部頒布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強調「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月16日上海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倡導「把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課程。」為此,在當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結合疫情開展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開學返校後一堂生動的必修課。
當前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下發了《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簡稱「兩綱」),15年來,各區中小學都就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但也存在諸多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現為生命教育雖被屢屢提及,但課程理論和實踐不足。各學校開設了與生命相關的課程,但極少被視為單獨的重要的教育內容,教學內容和方法也較為單一,或者僅僅是向學生講解一下簡單的生命活動的現象和知識,還停留在簡單的生物學階段,並沒有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意義發出進一步的追問。此外,由於缺乏系統的評價標準,往往使得生命教育無章可循,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得不到激勵。此外價值觀教育雖然被高度重視,但拜金主義、官本位、群體亞文化等對中小學價值觀教育衝擊依然巨大。
抗疫「活教材」如何融入中小學教育
1、就教育內容而言,可結合疫情「活教材」,運用鮮活的案例,不斷豐富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擴大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生命教育方面,重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本質、愛護生命,激發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第一,從醫護人員和研究人員不負生命之託、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和研發抗議藥品,讓學生自然而然產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關愛健康、保護自然、愛護野生動物等體驗,引導學生尊重醫學規律、關注疫情科普,培養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的生命觀。第二,疫情防控期間,勤洗手、戴口罩、打噴嚏和咳嗽自掩口鼻、不扎堆等已經成為習慣,這些日常好習慣正體現了增強自我防護、保護生命的能力與素養;在此基礎上,還要以疫情為契機,增補疫情防控知識、組織疫情防範訓練,快速提升學生防疫應變能力。第三,結合疫情中各行各業守望相助、患難與共、共克時艱的普通人事例,如上門挨戶排查、不分晝夜守住大街小巷的基層抗疫志願者,還有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義務接送醫護人員和運送防疫物資的司機、快遞員,用平凡人的抗疫故事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情感和能力,在感動中自然引導學生追尋和思考什麼樣的生命才是有價值和意義。
價值觀教育方面,重在引導學生從認知、體驗升華到認同和反思。第一,結合抗疫過程中湧現的英雄,如耄耋之年依然奮不顧身地戰鬥在抗疫一線的鐘南山、李蘭娟院士,愛崗履責、恪盡職守的快遞小哥汪勇……以這些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告訴學生責任、擔當和奉獻是人生的價值體現,培養學生樸素的英雄觀和集體主義精神。第二,以全國各地將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集中援馳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創造的奇蹟,各行各業為武漢抗疫所作的貢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體會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激勵他們勤奮學習、探索未知、提升自我,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的人。第三,當疫情在中國爆發之際,世界各國對我國援手相助;而當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時,我國也採取五大舉措全力支援全球抗疫,讓學生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中國的擔當和責任,培養學生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2、就教育方式而言,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要貫穿中小學教育全過程,但作為涉及個體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內容,不適合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進行專門學習,可以從精神、技能不同層面滲透於各門學科、各項專題教育和各類課外活動之中。一是直接納入顯性課程。將與疫情相關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直接納入《自然》、《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等科學課程和德育課程中,直接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二是巧妙融入隱性課程。語文、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等學科蘊育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內容,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疫情事例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教育活動。三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題教育和課外活動。中小學可以從抗疫出發,結合區域、學校和學生的特點, 充分利用班團隊活動、節日、紀念日活動、儀式教育、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以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將與疫情相關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豐富地呈現出來。四是開展技能層面的實踐訓練。釐清與疫情相關的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技能層面的內容,中小學可以補充實際生活中的必備傳染病醫學常識與在特殊場景下防護、自救和他救的技能,並通過一些實際案例,加強學生在安全防範方面的思維意識和實踐訓練。
3、就教育制度設計而言,要在政府、學校、社會、家庭間形成合力共育機制。第一,政府部門和學校各司其職,做好統籌規劃。組建與疫情相關的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注重發揮衛生局、體育局、公安局、科委、科協等相關部門和專業學術團體的力量;各區縣要劃撥一定的經費,用於教師培訓、軟體開發、課題研究等;學校要把其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確保課時,保證質量。第二,開展科學研究、開發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形成具有區域和學校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積極開發圖文資料、教學課件、音像製品等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影視、博物館、圖書館等社會資源,豐富教育的內容和手段。第三,開展相關培訓、加強督導評估。一方面,依託教師進修學院和教師德育培訓基地,對全體教師進行有關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基本知識和必備能力的基礎培訓,尤其是對學科教師、團隊輔導員、心理輔導教師、生命科學自然課程教師、班主任要加強培訓和指導;另一方面,要把區縣、學校開展相關教育的效果作為對區縣、學校的督導、評估指標之一。
最後,密切與社會的合作和家校合作,形成共育合力。首先,可將直接參與抗疫醫護人員、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引入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現身說法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引導力。其次,將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延伸到家庭。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其中,配合學校培養子女健康的生活習慣、與人和睦相處的技能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充分發揮家庭在學生的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與學校形成合力。再次,發揮學校家委會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共同出謀劃策,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