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
但如果換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很平凡嗎?
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了。
在英國,有一檔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半個多世紀以來,導演堅持每隔7年拍攝一次,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問題。
在日本,同樣也有一版《人生七年》,不同的是,他們選擇拍攝的13個孩子全部都來自極其普通的家庭。
也正因為這樣,這部紀錄片用28年的時間,揭示了一個我們最不願接受的真相。
01
▼
5個孩子的人生走向
不同的夢想,同樣的結局!
孩子們7歲時,節目組進行了第一次拍攝,主要話題是關於「夢想」。
一堆人裡面,貴子的回答可能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心聲:
「我想要另一個我,我就不用做作業,可以出去玩了。」
貴子的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母也對她寄予了厚望。
在7歲的時候,除了基本的課程外,她就被要求上各種補習班,甚至為了去上課每周還要坐兩次火車。
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遊泳、劍道、書法...她幾乎沒有任何空閒的時間。
巨大的壓力之下,貴子並沒有像多數人一樣產生叛逆心理,相反,她努力的去完成一項又一項父母安排的任務。
然而努力不代表一定會有好結果。慢慢長大的貴子,即使已經拼了命學習,但還是一次次與自己心儀的學校擦肩而過。
漸漸的,她習慣了遭遇失敗,習慣了自己的不優秀。
21歲時,貴子再次接受拍攝,她終於迎來了一次好運。
剛畢業,她就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工作,成為了一位空姐。
面對鏡頭,她眼眶有一些泛紅:「我感覺終於讓父母自豪了。」
如果生活就一直這樣幸運下去倒也不錯,但命運的眷顧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沒過多久,航空公司就面臨了破產,貴子所在的小組需要重組。
她整天提心弔膽,稍有疏忽,就可能丟掉工作,巨大的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
二十多歲的她,沒有活成光鮮亮麗的樣子,面對生活,反而有一些狼狽。
和貴子相比,另一位孩子直樹的童年就幸福太多了。
直樹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因為工作的繁忙,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管教他。
他的生活過的無憂無慮,每天都可以玩好幾個小時的電子遊戲。
7歲時,當面對夢想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有些無釐頭:著名釣魚選手。
直樹並不是有多喜歡釣魚,7歲的他只是隨口一說而已,對於未來,他幾乎是從來沒有思考過。
14歲時,他更是連具體的夢想都沒有了。
在迷迷糊糊中,直樹和同年紀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長大。
21歲時,直樹在東京的一所大學讀大三。
再一次面對提問,他終於能夠很明確的說出自己的夢想,他要做一名檢察官。
好不容易有了明確的夢想,但直樹並沒有實現它,面對難度極高的法律考試,他失敗了。
畢業之後,為了生活,直樹到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從端茶倒水開始做起。
從釣魚選手到職業人士再到檢察官,無論是直樹還是他的家人,應該都沒想過最後會是這樣的結局。
在所有的孩子裡面,三重的夢想最為清晰。
7歲、14歲、21歲,每一次面對提問,他的眼神裡都透漏出執著,答案也從未變過:棒球運動員。
懷揣夢想,三重不停的努力,一點一點的去靠近。
14歲,他成為了一支小聯盟棒球隊的隊長;21歲,他在大學棒球隊擔任投手。
一切看起來都在完美的軌道上進行,但大學還未畢業,他卻選擇了退出棒球隊,甚至直接離開了學校。
進入社會之後,三重嘗試了好幾份工作,但都不太順利。最終,他只能回到父親的印刷廠工作。
印刷廠的活並不輕鬆,收入更是少得可憐,每印一件只能掙到幾日元。
工作的勞累讓三重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曾經的夢想和未來,早就遙不可及。
童年往往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面對鏡頭,肉乎乎的小光平笑得眼睛只剩下一條縫。
「我想製作陶器,我想接我爸的班。」
當被問到為什麼時,他話語間帶著自豪:「因為我是爸爸的傳人。」
光平的爸爸是一間陶瓷作坊的老闆,他也是這個制陶家族的第15代傳人。
作坊裡僱傭著十幾名工人,小光平每天就在作坊裡穿梭,在他的眼裡,父親的工作是帶著光輝的。
但這種光輝並沒有持續多久,在14歲接受拍攝的時候,光平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我已經厭倦了,別再讓我制陶了。「
可能是因為過了新鮮勁兒,但更多的應該是家庭變化給他帶來的影響。
因為經濟的低迷,作坊艱難運營,最終還是遣散了工人,倒閉了。迫於生活的無奈,光平的爸爸開始獨自製作陶藝來補貼家用。
父親的失敗讓光平對制陶產生了厭惡,初中畢業後,他選擇了讀技術學校,想要學習一門新技術來養活自己。
不過,這一次他仍然沒有堅持下來,讀到一半就退學了。
在最美好的年紀,光平迷失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未來,眼神裡滿是迷茫。
當節目組再一次拍攝時,21歲的光平已經重新撿起了陶器。
是啊,放縱之後,終歸還是得面對生活,一無所長的他,別無選擇。
和廣平相比,健太擁有極其類似的開端,但最後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健太家裡的幾代人都靠種植糧食為生,7歲時,他就已經開始和家人一起幹活。
拍攝時,在稻田邊上,記者問他:「你以後想當稻農嗎?」
小健太顯然有些迷茫,思索一會兒,他回答:「嗯。」
夢想是當稻農,聽起來好像太過於簡單了,但就連這樣簡單的事情,健太也沒能做到。
因為大米價格和產量的不斷下降,健太家種植糧食的收入不斷減少,最後甚至都不到原來的一半。
在高中畢業後,健太沒有像祖輩一樣繼續做稻農,他進入附近的一家工廠,成為了一名最普通的工人。
除此之外,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02
▼
即使不出彩的人生
也會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出身在不同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夢想,經歷不一樣的生活,但5個孩子最終的生活卻都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所拍攝的13個孩子最後都一樣,普通的起點,無論小時候的夢想偉大與否,無論付出了多少努力,最終都陷入了生活的漩渦,奔波於生計,平凡又渺小。
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紀錄片裡這些孩子的人生,其實代表著我們大部分人的人生。
在生活中,幾乎所有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即使不到望子成龍的程度,也一定希望孩子能夠有一些小成就,至少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不受生活的苦。
因為這份心願,很多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落後於他人,給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努力去規劃他們的人生。
但最終的結局,我們必須得承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註定平凡。
生而平凡,是絕大數人的本色。但第28年的拍攝,我們卻驚訝的發現,即使同是不出彩的人生,也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當節目組再次找到光平時,年近三十的他完全是另一幅模樣。
他仍然還在從事制陶的工作,但對於他來說,這不再是無奈的選擇。
他慢慢找到了制陶的意義所在,這是謀生的行當,是家族世代的傳承,也是自我人生的表達。
兜兜轉轉一大圈,他又做回了兒時的自己,用制陶去承擔責任,實現美好。
和父親不同,出自他手的小陶器都有一張快樂的小臉。
閱盡千帆歸來的少年,忘卻了生活的煩惱,只想做出自己的單純。
一直經歷失敗的貴子,即使拼盡全力,也沒能被生活善待。
好不容易穩定了工作,她的父母又遭遇了嚴重車禍,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躺在病床上。
貴子有理由倒下,但她卻不斷成長,生活的磨難變成了她最好的老師。
28歲,是她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丟掉彷徨,如今的她不再提心掉膽,反而成為了公司的資深前輩,備受器重。
如今的她,舉手投足間,散發著從未有過的自信。
空閒時間,她開始學會讓自己停下來,好好的享受生活。
她常常和朋友一起去跳舞,揮灑汗水。
走過生活的逆境,她臉上的笑容越發自信迷人。
那個茫然二十年,最終落得在咖啡店打工的直樹呢?
如今,他已經是東京一家分店的店長。
釣魚選手也好,檢察官也罷,曾經口裡的夢想只不過是年少時的浮躁和迷茫。
來自生活的打擊讓他真正認識了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他負責的店鋪,常常是全國各店銷售大賽中的佼佼者。
未來的日子,他想自己開一家店。
面對鏡頭,他很坦然:」我知道五到十年內,我想做什麼。「
他的眼神裡,帶著理想的光芒,也閃爍著從未有過的堅定。
03
▼
直面平凡,不甘平庸
帶著微笑和熱愛面對生活!
著名作家梁曉聲曾說:「人們心裡都暗怕著一種平凡的東西,那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我們都曾懷揣著遠大的志向,意氣風發,指點江山。
因為嚮往成功,嚮往美好,所以害怕失敗,害怕一無所有。
但悲慘的是,大多數人的一生,終將平凡,甚至有人為了過上普通的生活,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我們必須得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有90%的人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只有1%的人才能被世人矚目。
但這可悲嗎?並不可悲!
因為這個世界是由那些不平凡的人指引著前進的,但卻是由像你我這樣平凡的人支持起來的。
正是這90%的普通人,演繹著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生百味;
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用平凡的生活,構成了這個美好的世界,也構成了偉大的歷史。
平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甘於平庸。
當我們懷揣對生活的熱愛,保持昂揚的鬥志,保持對美好的嚮往;
當我們接納真實的自己,笑著面對苦難,在煙火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溫暖和感動;
我們就能擁有詩一般的生活,擁有無悔的人生。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把平凡的生活過好,才是真正的圓滿。
突然想起樸樹的歌聲,簡簡單單,坦坦蕩蕩,在平靜中唱出了人生: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