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連續5年,我們追蹤杭州學軍小學2014屆六(1)班的這群孩子

2020-12-05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徐潔

一個孩子的升學路,如果從小升初那年算起,經歷中考、高考,直到大學畢業,剛好是十年。

2014年六一節,我們走近了杭州學軍小學六(1)班的同學,然後一路陪伴,記錄下他們的升學軌跡和初中生活。

若以十年為期,今年正好走過一半,是第5個年頭。

當時班上的47個孩子,大部分在去年升上高中,今年下半年就要讀高二了。此時再看,這些孩子們未來各自的路徑,在這一刻越來越明晰。

孩子們最近的一次相聚還是在去年。(校方供圖)

經歷不同,卻坐進同一間教室

從學軍小學啟程,起點不低。

很多家長在得知別人家的孩子在學軍小學讀書時,往往會很羨豔。進了學軍小學,就能直升十三中,兩所都是口碑在外的好學校。那一帶的學區房,幾乎是杭州市區範圍內平均單價最貴的。

當初班上47位同學,28人選擇直升十三中,18人考入民辦初中,1人進入杭外。

但就像發往不同軌跡的射線,有時又會在某一點重新交匯。比如,王修遠和張道涵,一個初中在十三中,一個在文瀾中學,去年中考以3分之差雙雙考進了杭二中,又被分在同一個競賽班。「但我倆主攻的方向不一樣,我擅長化學,他擅長物理。」王修遠說。他把和記者採訪的時間約在晚上9點,那會兒剛下了晚自習回到家。為了方便孩子上下學,兩家人不約而同賣掉了學區房,把家搬到了離學校更近的濱江。

前不久,王修遠剛入選了旨在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2018浙江省英才計劃。其實小王的知識面和創新力在小學時就很出眾,同學們都喊他「小博士」。小王的父母都是實打實的真博士,一個在大學當老師,一個是企業高管。

家庭經濟環境寬鬆,孩子的視野開闊,自我意識也更強烈。去年初中畢業,小王本可以保送杭四中。他放棄了,堅持要自己考。對此他說得輕描淡寫:「就隨便試試唄。」可就這一試,中考總分572分,科學和數學均為滿分。王媽媽知道,兒子憋著一股勁呢,「小升初時其實也申請過民辦初中,自主招生沒錄取。初二以後,他開始能夠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知道要往哪兒努力了。」

還有一種相逢,是緣於保送。比如有的孩子在民辦三年,高手多,跟得累,最後保送上杭高錢江分校,他在十三中的老同學,綜合排名100多,也保送進了同一所高中。前者的媽媽感嘆:「當初如果沒有選擇去民辦,孩子或許能輕鬆點。」

但不論以何種方式交匯,再一次站在升學路口,六(1)班孩子交出的成績單還是亮眼的:

最終通過中考和保送進了前三(杭二、學軍、杭高)的有8人(其中杭二中就有6人),進了傳統前八的有16人,另外再算上蕭山、餘杭、富陽、臨安的學校和幾所重高分校,入學比例達70%。

對於愛好,父母和孩子間微妙的博弈

如果說,以上是傳統的升學路徑,也有一些同學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藝術特長生。只不過,是把特長作為興趣愛好,還是作為未來專業方向去深耕,孩子和家長也經歷過長期的博弈。

考上美院附中的陳玥兒,在她媽媽3年來的朋友圈裡,就藏著微妙的心態變化:

2014年9月:女兒設計的班旗將在校運動會入場式中飄揚,期待——看到女兒的特長能為班級發光發熱,媽媽是自豪的。

2015年4月:把小妞的書櫃封了,書包裡還沒收出一堆豆腐乾小畫,不知道是哪節課的作品——看到課本、筆記本的空白處都成了女兒的創作空間,媽媽焦慮了:這孩子一定沒有好好聽課。

2017年1月:三個半月的專業培訓,每天往返轉塘接送。女兒哀嘆,原來畫畫也是體力活。我說,你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女兒決定考美院附中,可當生活調味變成未來謀生之本,媽媽又開始擔心孩子能不能沉得下心、吃得起苦。

2018年5月:女兒沉迷網上寫文畫畫,苦口婆心教導一番,答應戒網一個月,結果,又在練習本下發現了所謂收心後的創作——讀了附中,總要爭取上美院吧,家長這樣想。

可玥兒不是這麼想:「如今的社會,可能性很多,」這個個頭已經超過一米七的大姑娘,每句話都要以「我們藝術生」為前綴,「外界難免對藝術生有些看法,文化課不行,才另闢蹊徑。但我現在身邊全是特長生,原來的特色也不明顯了。可我是真的熱愛啊,不然誰受得了一天畫8小時的苦。」

從小就愛跳舞的傅欣玥,作為舞蹈特長生被杭師附中錄取。當時在她面前,還有一張offer,是浙音附中。

「去浙音附中,欣玥的文化課有優勢,但註定要走藝術生的路了;去杭師附中,加上平時的比賽、演出多,再和普通考生一起競爭考綜合類大學,就會比較吃力。」欣玥媽媽為此糾結了好一陣。結果很富有戲劇性,由於去年是浙音附中第一年招生,不能走提前批,小姑娘中考發力過猛,直接被杭師附中錄取了。傅欣玥倒覺得這樣挺好:「兩年後,我還能再多一個選擇。」

本報去年報導的版面。

關於遠方,父母和孩子各有期待

還有一些孩子,即將面臨和家庭的別離。

47個孩子中,6人正就讀於不同的國際班。加上小學就隨父母移民的小溫,和在初中階段就出國的3人,兩年後的此時,原來的六(1)班將至少有10位同學散落在天涯。

其實早在5年前,記者第一次走進六(1)班的教室,就和孩子們聊起過出國留學的話題。超過一半的小手舉了起來,表示父母已經有意無意地和他們討論過這個話題。

如今的情況又不一樣了,中學生成為了出國的主力。一到暑假,北上廣到紐約雪梨倫敦的航班上經常能看到一群群中國孩子,歐美各大名校裡擠滿了來自中國的遊學團。

考上杭外劍橋班的孫羽彤,把微信頭像換成了「赫敏」,原來最近她正在讀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目標是去英國留學。而這些年,她去過的國家已經不下10個。

「足球小子」金漢城,江湖上一直流傳著他「3分鐘踢進3個球」的彪悍傳說。他小學時就去英國踢過交流賽,還見過貝克漢姆。他的父母早就打算好,以後一定要送孩子出國,所以去年初中畢業,小金就直接申請美高了。

70後的中產家庭不再將國內的應試教育視作唯一的砝碼,當然,中間還夾雜著對現實社會的焦慮——為了向分數告別,向單一成功標準告別,向讓人糾結的環境告別。

「我一同事,為了送孩子留學,賣掉了一套房。結果孩子在國外還不適應,只能夫妻一方辭掉工作去陪讀。」一位媽媽已經開始擔心,真到天各一方,孩子能不能適應,自己又能不能適應。另一位爸爸則說,「雖然家裡早就備好留學資金,還是會有很大壓力。這期間家庭不能有太大變故,有場大病或是意外之類的就麻煩了。」

這幾乎是當下大部分留學家庭的現實:通過家庭內部的資金周轉獲得子女的教育資金,子女出國後還得盡力維持現有收入,同時渴望子女成功,能夠在異國取得光明的前景。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這一代00後們,並沒有被太多成人世界的投射所影響。「有時候我發牢騷,反過來還是女兒安慰我,凡事往好裡想,辦法總比困難多。」孫羽彤媽媽說。

羽彤也告訴記者,因為要出國,會特別關注國家大事和國際熱點。

他們,是國際化的一代。

新聞深讀

我們的教育,如何匹配孩子的成長

去年六一,本報的追蹤報導見報時,不少家長留言:我很有興趣了解,中考錄取後的故事。

此時,在了解完相關數字,以及這些數字背後的選擇和博弈後,前學軍小學校長、現任西湖區教育局副書記汪培新卻說了一句:其實,我最關心的不是這個。

「我更想知道,過去5年的成長裡,在這些孩子們身上,還展現出哪些特質,這些特質又給予他們多大的力量。」 在他看來,成績只代表當下,不指向未來。

比如,聽說公辦與民辦的殊途同歸,他會追問:「結果一樣,那麼收穫呢?當你發現身邊藏龍臥虎,有了落差時,能不能耐得住挫折;作業太多不想做了,能不能再多堅持一下;保送不滿意,決定自己考,體現的則是當下的自我決策和自信心,我們的教育和我們的家長能不能看到這些?」

又比如,他知道六(1)班的這批同學們每年都會舉行「大力神杯」的交接儀式,但他覺得除了儀式感和同學相聚外,這還有更多的意味:「當時那麼拼命、團結互助、流汗流血流淚換來的『大力神杯』,那些力量現在還依然具備嗎?」

孩子們交接大力神杯。

每一年,記者在隨機採訪時,也會問同一個問題。

我問孩子,過去這一年,你覺得自己最大的變化在哪裡?我再問家長,孩子的哪些變化,讓你覺得意外或欣喜?

只是大多數答案,還是圍繞學習——分數高低,排名先後。

浙江教育學院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博士、副教授何珊雲告訴記者,每一年,她看著同學們歡歡喜喜考進浙大,但每一年,也都有學生退學。這些孩子的家長接受不了,高考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挺不過大學?

「因為這個時候,除了知識性相關的認知因素的作用,孩子身上的非認知因素發生作用了,比如決策力、耐挫力、自律、自信、勇敢、堅持等等。」何珊雲說,而這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素養,這些能力將最終決定,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你,你將進入怎樣一種未來。

作為一線教育者,汪培新也時常在反思。「我們的教育喜歡走極端。家長拼命想把孩子培養成精英,一旦失敗,又放任他們。而對於怎樣教孩子做普通人,無論家長和老師,都想得太少、做得太少。」

我問他,什麼算是教孩子做普通人。

他說:「尊重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情緒,鼓勵他們尋找普通人的快樂。不要一天到晚說,你只有努力考上很牛的大學才能怎麼樣。其實你讀了好大學也不一定意味著人生就成功了。至於努力,那不就是人生的常態嗎,平凡的生活更要努力。活成普通人,其實是比學習更複雜的問題。學習是直線的,一個點,往深裡鑽就行,而平凡而健康地活著,有無數的點需要父母、學校與孩子一同探索。」

他表示,「就像我們到了一定年紀,才會發現,同學中最後過得好的,不是最會學習、賺錢最多的,而是那些心態好、情商高、會生活的人。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過早陷入金錢世界不合適,卻忘了自己每天給孩子灌輸的全是被『上進、努力』包裹著的名利觀。」

追蹤這些孩子,也是追問當下:

社會轉型太快,我們的教育能夠匹配嗎?

當物質越來越多地主導生活,他們怎樣找到自己的方向?

巨變的時代,什麼才是他們未來幸福的根本?

這些問題,我們暫時還不能給出答案。

但也值得我們,用更長的時間去尋找答案。

新聞+

一位高一生母親的心路——

對孩子的未來,我不再焦慮

再過兩周就是期末考。此時的朋友圈,媽媽們已開始刷屏要如何控制體內的洪荒之力。

一位媽媽立志做佛系老媽,小C媽媽調侃她,你就算佛系,也是個武僧。

小C媽媽太懂家長們的焦慮,因為曾經的自己,也和他們一樣。自己如今的「淡定」也是經過了艱難的修煉。

2014年,小升初,兒子小C搖號進入杭州一所非常熱門的民辦初中。幸運眷顧的喜悅很快遭到了當頭一棒——小學裡成績名列前茅的兒子,在入學後的第一次摸底考就考砸了。

之後每每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

學業高壓撞上青春期,小C也變得越來越寡言,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對兒子,小C媽媽是心疼的。「怎麼辦呢,只能自我調節,去接受,我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然後給他力量,嘗試去發現他的長處,讓他不再被狹隘的應試所裹挾,發揮出他的優勢。」

去年6月,小C初中畢業,保送進了排名在前八開外的一所優高。雖然與預期還有差距,但全家一致決定:接受保送,不考了。

升入高中這一年,兒子的成績依然平平,但在兒子身上,小C媽媽也有許多欣喜的發現:周末依然有大把時間要貢獻給輔導班,但補什麼,怎麼補,兒子有了自己的計劃和側重。而且無論路遠時長,他全都自己搞定。

前段時間,小C的奶奶生病住院,全家人輪流陪護。小C是住校生,也參與了陪夜。「大概是他體會到我和他爸陪護的辛苦,回到家,主動洗碗掃地,搶著幹家務,大人的要求有求必應。」

小C也犯錯誤。比如上個月,C媽收到兒子班主任「告狀」,因為小C把手機帶去學校,並在寢室看視頻被宿管阿姨抓了個正著,按校規要退宿一周。不過老師又說,在接受處理時小C很有男子漢的氣魄,沒有遮掩,主動承認了錯誤。

小C家住城西,要去位於城南的學校,等於要跨過整座城。「我跟他說,你自己犯的錯,得自己承擔。他說,行。第一天放學,他自己坐地鐵回家,結果坐反了方向,折騰了3個半小時才到家。第二天一早五點半,我去叫他起床,房間裡已經沒人了。原來為了留足提前量,他在前一夜就規劃好了路線,早早出門趕公交去了。」

以上這些,正是小C媽媽「佛系」的來源:兒子能關心家人,與人為善,有責任,敢擔當……這些品質,都比成績重要。

有天晚上,母子談心。小C說:「作為非學霸的媽媽,你是不是特別擔心我的未來?」

C媽說:「你會做家務,會照顧自己、照顧他人,有什麼可擔心的。」

「這是我的真心話。」 C媽很認真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太高要求,正常學,學出正常成績就行了。此外,一切很好。對於他的未來,我並不焦慮。」

對此,小C媽媽還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未來的你,會成為怎樣的人,誰也不知道。到今天,媽媽已經懂得,你是否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所做的選擇不後悔,有勇氣去接受自己的不足,敢於面對你遇到的困難。那些打不垮你的困難,一定會給你力量,讓你變得更加堅強……一定要記得,作為一個普通人,照顧好自己很重要。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有幸有力為別人服務,為別人所需要,也會有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杭州學軍中學梁敬勳入選202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
    喜報近日,202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成員名單正式揭曉,杭州學軍中學高三(1)班梁敬勳同學入選,成為杭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數學奧賽國家隊的學生,將代表我國參加今年9月21日至22日在俄羅斯舉行的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競賽。
  • 他們4人是杭州學軍中學數學天才、信息學高手……同進2020清華姚班
    近日,2020年清華大學姚班46名、智班30名學生的分班名單出爐。杭州學軍中學被錄取清華大學姚班的人數,位居浙江第一、全國第二。不過,在計算總分時,由於在第一階段的前期發揮不是很好,他的總分排名沒能進入全國前六,與2019年數學國家隊失之交臂。最終,他有遺憾,但也有很大收穫。那段緊張而有高強度的考試期間,在心理方面的調整、毅力方面的磨練,都是他難得的一筆人生財富,這為2020年他順利進入數學國家隊積累了寶貴經驗。
  • 杭州學軍中學集團化辦學越走越快也越走越穩
    「我的校園就在學軍旁邊,食堂裡常能看見一群高中生,沒想到最終我會成為他們的老師。」當年5月進入學軍後,陳老師就開始跟著老教師聽課、寫教案。第一次聽說學軍有個針對師資培養的「四夢計劃」時,她很驚訝,但又覺得踏實:「就像我們大學四年,每個階段都有任務,這樣有系統的人才培養,還是第一次聽說。」
  • 杭州有學生高中一天沒讀就出國了!杭二中、學軍中學等重高透露尖子...
    高一高二出國的重高學生越來越多了這幾天,快報記者採訪了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等幾所重點高中(記者注:非國際班),發現和四五年前相比,出國留學的人數沒有明顯變化,但升學的路徑和渠道卻在發生改變。今年,學軍中學高一年級約有二十人已經出國,有的是進校讀了一段時間,有的是高中一天都沒讀。 學軍中學負責外事的徐賢剛老師說:「這種情況近兩年確實多起來了。學軍去年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Peel教育局合作,辦了個多倫多大學名校班。現在,高一到高三有二十幾個同學參加,已到加拿大高中對應年級去讀書。
  • 浙江五大學科競賽結果揭曉,杭州學軍中學名列全省第一!
    信息學  2020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杭州學軍中學有4人進入省隊(全省18人,包括A類5人、B類11人、E類2人)、58人獲得省一等獎,獲省一等獎的人數名列浙江省第一。蔣昊迪同學以高考裸分700分考入清華大學;張哲宇、周任飛、姜迅馳同學進入信息學國家集訓隊,被保送清華大學;張哲宇同學以國家隊選拔賽成績第四名進入清華大學姚班,周任飛同學以國家選拔賽成績第五名進入清華大學姚班。據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主任、圖靈班導師陳寶權教授介紹,杭州學軍中學畢業的周子鑫、翁伊嘉同學在圖靈班取得前二名的優異成績。
  • 學軍中學校友俞飛鴻:一個用優雅躲過歲月的女子
    2016年是杭州學軍中學建校的第60個年頭。最近,學軍中學的老師在整理資料時,發現了一張三十多年前的學籍表。這張學籍表的主人,正是驚豔了一代人的女神俞飛鴻。大多數熟悉俞飛鴻的人都知道,她是杭州姑娘,是北影校花。但是她的學生時代有非常重要的三年是在杭州學軍中學度過的。
  • 杭州學軍中學校友、浙大博士:Nature論文第一作者,自述成長故事
    圖:實驗室同事、唐睿康教授、劉昭明博士領軍人物 | 劉昭明劉昭明,杭州學軍中學2009屆校友,浙大化學系助理研究員、博士後人物自述:在學軍中學時期我的高中老師在母校學軍中學讀高中時期,有幾位老師對我有很大的幫助與影響,第一位老師是我們班的化學教師姚琪老師
  • 杭州學軍中學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再創輝煌!
    喜 報11月28日上午,202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暨第36屆冬令營在湖南長沙閉幕,杭州學軍中學數學奧賽團隊6名學生再創佳績,獲3金3銀,均獲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的強基破格入圍資格。杭州學軍中學數學奧賽團隊6名選手共取得3枚金牌、3枚銀牌。這是我校長期重視數學等五大學科競賽取得的碩果。一、卓越的數競團隊2020年,杭州學軍中學有26名同學進入四大學科省隊,116名同學獲得五大學科競賽省一等獎,兩項人數均居浙江第一,以卓越的成績成為全省競賽實力最雄厚的中學。
  • 杭州85所公辦小學一年級試點開設英語課 這本教材濃濃的杭州味
    參與這套教材編寫的開發區英語教研員王磊老師請家長們放心,《English for KIDS》已經幫孩子和家長們想到了這些問題,他說:「在一年級不會介入字母的教學,關於字母認讀的學習安排在三年級小學英語教材裡學習。
  • 杭州高中生提案又上全國兩會!學軍中學6位同學要把學生從培訓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提案來自杭州高中生,學軍中學的6名高二學生。學生也能提案並且還能遞交全國兩會?沒錯,每年各省市「兩會」召開前,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會選出最佳提案,通過政協委員提交省市「兩會」,學軍中學今年獲得展評活動的「最佳提案」之一。
  • 杭州爸爸為讓孩子讀名校狠砸700多萬 結果扎心了
    焦慮的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今年在杭州實行公辦民辦小學同步招生的背景下,到底報公辦還是民辦?二是鐵了心報讀民辦,幫孩子做準備做得心力交瘁,仍然沒譜,到底能不能被錄取。截至目前,錢報君碰到的最抓狂的父親,是家住江幹區的張有光(化名)。為讓孩子讀名牌小學,他前後花了700多萬元,眼看孩子入學在即,心裡卻更沒譜了。
  • 巴黎聖母院重建方案,杭州小夥蔡澤宇奪冠!他畢業於學軍中學,新方案...
    8月5日,GoArchitect宣布了這次設計大賽的冠軍作品——巴黎心跳(PARIS HEART BEAT),它的兩位設計師是來自中國的蔡澤宇和李思蓓。       這位蔡澤宇,是咱們杭州人,畢業於學軍中學。     蔡澤宇1992年出生,2010年考上清華大學,2016年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繼續深造。
  • 小學教室裡擺著紙箱 裡面裝著男孩買飛機的夢想
    這幾天,學軍小學的老師們都在熱傳一個溫暖的校園故事——《五(2)班講臺下的紙箱》。「蔣老師以前有一個學生酷愛研究直升機,他的夢想就是買一架真正的直升機,為了這個夢想,他開始收集廢紙板換錢。日復一日,蔣老師鼓勵他堅持,只要有廢紙板就給他。
  • 「非牛頓流體」成小學科技節「網紅」 這又是什麼潮詞?有家長慌了
    杭州市學軍小學六年二班的幾名女同學歡快介紹道。   在學軍小學的校園裡,如果你手裡沒有握著這杯神奇的「非牛頓流體」,或念叨過它的稍顯拗口的名字,那可就妥妥的out了!   近日,杭州市學軍小學第20屆科技節正式開幕。周一下午,全校師生走出教室來到操場、劇場、班級門口開起了「科學攤位」。
  • 7人進國集,杭州學軍中學物理競賽團隊刷新歷史
    2019年10月30日,在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舉行的第3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杭州學軍中學物理競賽團隊取得卓越成績:8位同學獲全國金牌;7位同學進入國家集訓隊,位列全國第一;3位同學獲全國銀牌。
  • NO.336 劍南路小學 六年級四班 稅瑞曦
    白 虎 劍南路小學 六年級四班 稅瑞曦 指導老師 李玉華   如果你要問我最喜歡哪種動物,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白虎。」你一定很奇怪,為什麼我會喜歡白虎這種兇猛的動物呢?狐 狸 劍南路小學 六年級四班 稅瑞曦 指導老師 李玉華   除了白虎,我最喜歡的就是狐狸了。別看狐狸狡猾,它也有可愛、勇敢的一面。當我學了《金色的腳印》這一課後,就更加喜愛狐狸了。
  • 「遠東」之痛 追蹤杭州一所民辦學校的消亡之路
    1.52億易主  前不久,位於蕭山的原杭州遠東外國語學校校園內搬進了新主人——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  在新校區啟用儀式上,蕭山區有關負責人正式宣布,區政府以1.52億元購進原杭州遠東外國語學校校舍,作為蕭山第二職業高中的新校區。
  • 杭州學軍中學傑出校友朱濱博士:疫情期間,如何用減輕壓力和焦慮
    此文的作者是杭州學軍中學傑出校友朱濱博士。校友簡介朱濱,杭州人,2004年畢業於杭州學軍中學,大學本科、碩士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博士階段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從事人機互動設計和健康科技的相關研究,發明輔助正念和呼吸冥想的科技裝置,應用於針對工作環境的呼吸減壓課程中。
  • 杭州視力測試首次納入考評 一女生最愛玩iPad近視達600度
    杭州往年大多數小學畢業生近視率超過50%,這個班的近視情況屬於中等。 林焱挺/製圖  今天,是杭州市各中小學完成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最後一天。今年的體質健康測試,教育部要求增加視力一項,以後學生整體視力水平,將和跳繩、引體向上等體育成績一樣,進入考評。視力下降如果嚴重影響到學校體測水平,連續三年下降,學校的評優評先將被一票否決。
  • 杭州學軍中學高一男生拿到兩塊全國信息學競賽金牌
    在剛剛結束的亞太地區信息學奧賽中國賽區比賽中,學軍中學高一男生張哲宇奪得金牌,整個團隊的表現非常亮眼,共6名同學奪得金牌,成績全國第一。  每年四五月起,進入競賽季。學軍中學的信息學競賽教練徐先友,就開始帶著團隊各處跑。5月初,參加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精英賽,7名同學獲得金牌,在全國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