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首席記者 張娜
每年二三月,都是國外高校密集發放錄取通知書的時間。最近,杭城不少高中生,陸續收到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全球頂尖名校的offer。
2月19日,杭州第二中學官方微信曬出了幾位高中生:高三女生薑涵蓴,被美國芝加哥大學錄取;參加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男生沈思凱,已被康奈爾大學錄取,現又收到劍橋大學的通知書;汪依涵剛剛被牛津大學錄取……
看得出來,出國讀名校,正成為越來越多浙江學子的選擇。除了英國頂尖高校,更多學校的學生被常青藤名校錄取。這些學校的規格和檔次越來越高。
一位重高老師說:「是的,杭州學生申請到世界名校的人越來越多,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牛津、劍橋和常青藤名校,現在杭州學生也常有斬獲。越是頂尖的學生,專業選擇更為寬泛,而不僅局限在金融等專業。」
快報記者採訪中發現,那些中考的佼佼者,考上排名靠前的幾所重高,很多人根本沒想過要拼國內的高考。一位重高班主任說,四五年前很多同學會在高三申請國外高校,出國讀大學。現在,一大群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就確定了另一條升學的路——或是直接出國讀高中,或是高一開始就為出國做好充足準備。其中,很多是非國際班的學生。
高一高二出國的重高學生
越來越多了
這幾天,快報記者採訪了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等幾所重點高中(記者注:非國際班),發現和四五年前相比,出國留學的人數沒有明顯變化,但升學的路徑和渠道卻在發生改變。
最明顯的是,高三出國讀本科的學生,在慢慢減少。高一、高二出國讀高中,以當地生身份申請高校的學生多起來。可以說,出國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
五年前,杭二中有五六十人要出國,絕大部分同學都在高三完成申請和錄取這一系列步驟。今年,出國人數還是保持在五六十人,但高三出去的僅剩下二十幾人,其餘下移到高一、高二年級。這些同學往往選擇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讀高中,之後再以當地生身份申請高校。
最近剛拿到牛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二中女生汪依涵,在高二去了英國讀高中(學制四年),今年開始申請高校。
究其原因,多是因為這樣申請的成功率高。一位老師說,先出國在當地讀高中,以本地生身份申請高校,成功率往往要比在國內申請高。
今年,學軍中學高一年級約有二十人已經出國,有的是進校讀了一段時間,有的是高中一天都沒讀。
學軍中學負責外事的徐賢剛老師說:「這種情況近兩年確實多起來了。學軍去年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Peel教育局合作,辦了個多倫多大學名校班。現在,高一到高三有二十幾個同學參加,已到加拿大高中對應年級去讀書。最快的今年就能拿到offer,9月去多倫多大學了。」
徐老師說,如果學生要出國,儘可能去目的地國家的高中學習至少一年,這樣能更好地適應國外大學的學習。「否則,大一學習很艱難,容易fail(不及格)的。」
很多優等生通過中考進入重點高中,卻有人一天課都沒上,直接出國了。這是為什麼?
一位重高的班主任說:「這很正常,2016年哈佛大學在亞洲錄取了一名中國男生,他中考後進了杭州一所重高,但一天書都沒讀過。暑假來學校報到,之後直接去了新加坡一所知名高中。這類孩子,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家庭和自己都有清晰規劃。申請高校要看排名,去讀什麼高中也要看排名。對比國內高中和國外高中,在申請常青藤名校的比例上,自然是國外高中更有優勢。」
高考成績超過一段線
可以代替SAT成績 申請出國
當然,還是有不少同學讀完高中、參加完高考,憑藉高考成績出國。
這幾年,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越來越多的學校認可國內的高考成績,這對高考生來說是個利好。如果考上國內心儀大學,就留在國內讀。如果國內心儀的高校沒有錄取,憑藉不錯的高考成績,也有很大機會進入世界名校。杭二中出國班的班主任陳大軍老師說:「高考成績在一段線以上,對部分國外高校還是有吸引力的。」
一位留學機構的老師舉了個例子:比如申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有了一段線以上的高考成績,即可替代SAT成績,再考一門託福或雅思即可。
她說:「每年6月下旬揭曉高考成績,如果這時再備戰託福,準備籤證、申請宿舍等,想趕上9月高校入學,根本來不及。有些高校很靈活,看到申請者不錯的高考成績後,不再需要託福成績,而是通過學校內部測試來評估學生水平。」國內高考成績在申請澳大利亞的學校時,認可度很高,如果超過一段線,可以免去讀一年預科,直接進入高校就讀。
不過,相比較而言,憑高考成績申請的國外高校,知名度會稍微弱一些,比如美國一所認可高考成績的高校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在全美排名100左右。
申請一所好學校
要耗費巨大精力
現在杭城的高中生出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上重高國際班,比如杭州第十四中學、杭州高級中學、杭師大附中的國際班等;第二種就是個人申請。
「杭十四中國際部的班主任朱豔老師,給我講了講想要申請一所好學校,高中這三年要準備什麼。「學校裡有位同學剛收到杜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從他的申請過程就能看出,所有成績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花費超多時間、巨大精力才完成的。」
申請出國,大致要有這些前期準備:
一、託福、SAT等學術性考試。這些是基本考試,每個學生都要參加,有些還要考上兩三次。比如SAT考試,大多數同學會考2次,取較好成績,平均考一次要準備半年時間。但兩次考試之間不能相隔太近,防止考官質疑為何成績短時間內提升太多。託福考試,一般刷的次數就比較多了。如果沒有滿意的成績,理論上可以一直考。
二、課外實踐活動。申請學校時要填表格,最起碼要有十項左右活動。不同的活動在招生官眼中的含金量大不相同。比如全球的數學競賽、物理競賽等,太空城設計大賽、基因工程大賽等含金量就很高,可能準備一次要花幾個月。文科類的,比如參加一些商賽、辯論等;公益類的活動,獻愛心等,要長期堅持;學校裡的社團活動也可以,擔任重要角色,比如創始人等更好……招生官更看重的是,你在這些活動中,有哪些收穫。
三、成績單。在各項繁忙的活動中,在準備各項考試之餘,還要顧牢平時功課和考試成績,這個也很重要。
四、文書,包括個人簡歷、陳述等。需要很好的文筆,介紹好自己。
還有AP(大學先修課程)成績,如果申請高校時,已學過相關專業的AP課程,考官會特別青睞。而且,進入大學後,可以直接轉成大學學分,杭十四中AP中心2018屆畢業生小吳同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換了50多個學分,2年半就可以從伯克利畢業。
最後是推薦信。除了上面的材料,再有兩到三封推薦信,就更好了。在學校裡,一般是外教寫推薦信。
高二是個關鍵節點
這些提前賽跑的重高尖子生 是這樣申請到國外名校的
杭二中高三女生薑涵蓴:
學會自己做選擇
杭二中女生薑涵蓴,已收到美國排名第三的芝加哥大學的offer,專業還未選定,不過她對建築設計、計算機、教育學、社會學、法律學等方面都蠻感興趣。
3年前,姜涵蓴以全杭州市第三名的中考成績,進入杭二中。高一進校後,因為「想做些有挑戰的事」慢慢有了出國留學的打算,並開始一步步做準備,考託福、SAT,了解美國高校等。
「很多人說美國整一套申請系統太主觀,不像高考那樣考過多少分就能被錄取。但認真踏實地經歷這個過程,會發現非常有價值。」姜涵蓴最深刻的感受是,在國內讀書,只要把老師的要求完成,跟牢大部隊,肯定不會掉隊。但一旦準備出國,就要學會自己做選擇,因為選擇每時每刻都在。
她拿自己的申請過程舉例子——
「比如,我一口氣報了9門AP課程,包括統計、微積分、物理、計算機、英國文學、美國歷史等,但學習時間只剩兩三個月了。時間太緊,報完我就有點後悔。但是這些課程能讓美國大學看到我的學習能力,並且還可以抵換學分,實在有些誘人。所以,為了不崩掉我的人設,必須考好。經過枯燥痛苦的兩個月後,我順利通過了AP考試。這算是學習計劃的選擇。
「在我的申請經歷中,有項珍貴體驗是去年暑假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夏校。一個半月,學習兩門課,共6個學分。夏校經歷既能放在簡歷上作為活動,還有機會向教授爭取推薦信。最後,我完成了夏校課程的學分,還拿到了兩位教授的熱情推薦信。這是學習和活動經歷的選擇。」
在申請過程中,姜涵蓴說文書的準備特別重要,她的寫作優勢幫了不少忙。「我喜歡文藝與寫作,小學和初中公開出版過兩本文集。我喜歡人文社科研究,同時,我的理科成績也很好。有人文情懷,又有邏輯思維能力,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在姜涵蓴的申請經歷中,有個很特別的學校——深泉學院。這所學校非常神秘,每年在全球只錄取10至15名新生。兩年學習後,80%的畢業生直接到哈佛、耶魯、布朗、哥倫比亞、康奈爾和牛津大學等名校深造。辦學百年,鮮有中國學生。
姜涵蓴遞交申請後,通過了深泉學院的首輪篩選,幸運地被邀請去學校參加為期五天的面試。
整個流程是這樣的:
在去深泉之前,要通過第一輪考核,寫文書。學校會給出幾道問題,畫風比較清奇,一題是你35歲時已成為什麼樣的人?另一題是選出盧梭講述社會制度、法律等內容的話,寫寫自己的看法。
第一輪考核通過後,進入學校,進行第二輪考核。
「文書也要寫,問題清奇,比如要你批判深泉學院的理念。」姜涵蓴說,深泉學院有三大理念:自我管理(學校沒有行政人員,學生組成學生會,聘用教授、開課程,全由學生投票決定);與世隔絕(學院地處荒山野嶺中,沒網絡沒有行動電話信號,只能打座機);勞動(每天至少勞動四個小時,每天擠牛奶、餵豬、餵牛、騎馬等,洗碗、做飯等事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
我批判他們雖然與世隔絕的出發點很好,為了讓人得到內心沉靜,但不能依賴物理上的隔離與設置,讓自己躲在深山老林,其實中國有句古話說「大隱隱於世」,才更能鍛鍊人。
之後的面試環節,八名考官對一名學生,考官有教授、學長、附近的農夫,面試一個多小時後,體驗環節,姜涵蓴去聽了幾節課。一個班裡,五個學生和一個教授,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完全是討論。教授只是引導方向,講授並不多。
正是受邀在深泉學院進行面試期間,姜涵蓴收到了芝加哥大學的提前批錄取通知書。
學軍高三男生朱徐哲:
把英語當成一門語言而不是學科
學軍中學高三男生朱徐哲,已收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選的是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專業。最近這段時間,他正在密集學編程,為大學學習打些基礎。
他從有出國想法到收到offer,僅用了四個多月時間。
「學校和加拿大有個合作辦學項目,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面試了一下。和考官聊得非常開心,之後,考官不斷宣傳多倫多大學的優勢專業,給我種草。」朱徐哲說,原本自己的規劃是考到國內一所985、211高校,但和這位考官聊過後,想出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對比了美國、加拿大高校的教育體制、模式,又了解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有個項目,就是大一如果學分績點達到前30%,大二、大三就可以到專業相關的世界500強企業及各金融機構實踐,鍛鍊能力,朱徐哲非常心動:「這一點非常吸引我,大學階段我不喜歡單純的理論性研究,而更嚮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以案例學習和真實的職場體驗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迅速和爸媽商量得到支持後,他開啟連軸轉模式。
「因為當時有憑高考成績申請的打算,所以學校裡的高考課程不能丟,白天埋頭高考內容,晚自修後回家練雅思的聽力、閱讀及背單詞,雙休日上英語培訓,那段時間真的很累。」密集訓練一個半月後,朱徐哲的雅思考到7分。
去年12月,多倫多大學的綠色通道(GP)項目與學軍中學合作,專門挑選優秀的中國高中畢業生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有了充分的準備,朱徐哲順利通過招生考試,2月19日收到了offer。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他有兩點小建議。
一是學英語。「我是初中才開始上英語培訓的,和不少小學就學英語的人比,我沒有優勢。現在,我的口語還不錯,英語成績年級20名左右。總結起來,我覺得不能把英語當成一門學科來學,因為英語是門語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會掌握、使用它,不是只執著於聽說讀寫。當然,詞彙量要大,要了解老外的思維。」
二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清楚自己的優勢、需求,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在各環節遇到的各種選擇中,選到最適合自己的。
杭十四中高三男生王澤華:
為自己喜歡的學科持久付出
杭十四中AP中心高三男生王澤華,已被杜克大學錄取,專業是環境工程。
他從初一有了出國想法後,父母也很支持,升學路徑決定好,就開始為出國做準備。想高中讀完再出去,就選了杭州第十四中學的AP中心。
在這兩年多的學習中,王澤華慢慢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清晰的規劃。
「我覺得整個申請流程中,很重要的一塊是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喜愛,並且持久地付出。最早的時候,我想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這很熱門,就業前景也很好。但自學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不是由衷地喜歡,只是被就業這些外在因素吸引。」王澤華說,與此同時,他慢慢感受到另一門學科的魅力,就是高中化學。「化學老師對我影響很大,她上課幽默風趣,總能把晦澀的化學原理、概念用直白的語言講述出來,而且常把化學放到生活中。從那以後,我開始喜歡化學,同時也參加了一些競賽,做了一些實驗。」
到了高二,王澤華報考了6門AP課,微積分、物理、化學、環境科學、心理學和世界歷史。看得出來,他興趣廣泛,想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在學習環境科學的過程中,王澤華找到了這門自己最鍾情的學科。「我被大自然的精美深深吸引,比如水會在不同的階段轉化成不同的形態,在地球上循環。再加上,化學是環境科學的基礎,之前的學術知識,可以運用到環境科學。同時,也做了一些跟環境相關的課外活動,比如太空城市競賽,在環保院實習等。」
去年暑假,他去美國參加斯坦福夏校,做了一個關於水和環境研究的項目。前後將近兩個月,覺得非常有意思。這些活動,都成為他申請材料上亮眼的內容。
託福110分,SAT成績是1520。王澤華說,這樣的成績,在申請杜克大學的學生中不是最好的,但他能申請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在環境科學領域裡,展現出了熱情和專業度。「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