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一般都是學識高、專業知識強的高素質人才,不過也有個別教授是害群之馬。今天就講一個80年前的一教授的故事。這個教授是美國人,在愛荷華大學任教,博士學歷,叫溫德爾-詹森。
溫德爾雖然教學、研究方面比較好,但因為他做了個實驗,讓他飽受人們詬病。這個實驗,今天看來都令人髮指,也是歷史上比較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他因為有口吃,也就是俗稱的結巴的習慣,他為了治療好自己的這個不好習慣,就找了很多方法,結果效果都不好。
最後,溫德爾認為口吃跟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有關。於是他就想做個實驗,看看到底後天的環境對口吃影響有多大。於是他找到了一家孤兒院,以教授、博士的身份,很快取得孤兒院領導的信任,人家還以為他做什麼公益活動呢。溫德爾在孤兒院選擇了22個孤兒做實驗。
溫德爾選擇的這22個孤兒,都是10歲左右正在形成各種習慣的年齡段。這22個孩子裡,有10個口吃(說話不麻利)的孩子。那時美國人的口吃率有1%,所以很好找口吃的孩子。溫德爾把這些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是實驗組,包括5個口吃孩子,6個正常孩子;第二組是對照組,也包括5個口吃孩子,6個正常孩子。
溫德爾認為,父母如果在孩子說話時,經常表揚孩子說話很好聽、說地很利索,那麼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說話水平越來越高:相反,如果孩子在說話時,父母經常不由分說大聲斥責孩子口才很差,那麼孩子可能慢慢就有語言障礙了。溫德爾認為,即便是父母經常和顏悅色告訴孩子:「你說的不好」,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沒自信、一說話就緊張,也會慢慢有語言障礙。
實驗開始了,從1939年1月持續到了5月,可以說是已經很長了。溫德爾博士的助手是圖德,是個看著像媽媽一樣的女性。溫德爾和她,跟實驗組的孩子聊天時,用「消極療法」,以歧視的態度,嚴厲的表情,用語言打擊孩子們,比如說他們是loser等。溫德爾告訴實驗組的孩子:「你是個結巴,你是個結巴,你太結巴了,記住,當你發現你口吃時,就要立即停止說話,用意念克服自己的毛病!」。當他們跟對照組的孩子聊天時,用「積極療法」,如用鼓勵、和顏悅色的口氣說:你太棒了,你會變得更好……。
試驗進行一半後,圖德就感覺對實驗組的孩子太不公平了,因為他們都出現了內向、沉默寡言、害怕交流、拒絕交流、足不出戶等特徵。而對照組的孩子,成長正常,天真爛漫,那些口吃的孩子也得到了語言改善,只有一個孩子的口吃變得更加嚴重了。圖德一度想中止實驗,但沒能改變溫德爾的決定。
這個實驗被後人稱為「惡魔實驗,怪物實驗」,是說溫德爾教授太可惡了,居然拿孩子當小白鼠。對照組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療」,他們當然是受益者。而實驗組的孩子,卻受到了終身的負面影響,他們大多變成了口吃。
因為這個實驗是違背道德準則的,所以溫德爾沒有對別人說,沒有在公開雜誌上寫論文。直到2001年,也就是62年後,人們才知道了這個實驗的全部真相。其中一個叫瑪麗的孤兒,當年也曾在溫德爾的實驗組當小白鼠,此時已經74歲了,知道真相後,痛不欲生,說自己在被實驗後,語言能力嚴重退化,自己犧牲了一輩子的幸福,要控訴實驗人員。
愛荷華大學在溫德爾實驗真相大白後,知道溫德爾毀了11個孩子一生,鄭重向健在的孤兒們道歉。到了2007年,還在世的7名孤兒,都已經是老人了,他們得到了120萬美元的賠償。溫德爾是自私的,也很瘋狂,為了給自己治口吃和找到病因,居然拿孤兒實驗,雖然證明了後天環境對孩子語言能力影響很大,但對實驗組的孩子影響太壞了。不過此實驗也給了一些喜歡用「消極療法」對待孩子的家長一些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