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找尋自身缺陷的真相,把22名孤兒捲入了這個「魔鬼實驗」

2021-01-11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你畫得可真醜…醜…醜…抽象!」

這話還沒來得及說完,對方的40米大長刀恐怕是已經收不回去了。

當然段子或許過於誇張,但對於口吃患者來說這卻是真實存在的窘境。

這個尷尬的疾病自然不乏詳盡的研究實驗。

而令人為之振奮的研究成果背後,歷經了一場對人性與道德的拷問。

點擊播放 GIF 0.0M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項經典的口吃實驗就在悄無聲息中開展。

實驗刷新了口吃完全由基因決定的錯誤認知。

專門研究這種語言障礙疾病的語言病理學也由此開創。

而實驗過程卻對22名孤兒造成了觸目驚心的殘忍傷害。

直到62年後,事件的完整真相才被揭秘。

22位作為實驗者的孤兒

溫德爾·詹森是最早,也最有影響力的語言病理學家之一。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口吃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如此執著的科研精神不僅出於對科學的熱愛。

還因為他本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口吃患者。

溫德爾·詹森

然而詹森並不是天生的口吃患者。

在他5、6歲的時候曾是個說話流利的小男孩,還迷上了演講。

有一次,他的老師提到他出現了口吃的徵兆。

他的聲音開始變得猶豫不決,語句中重複和卡頓的地方也逐漸多了起來。

久而久之,當初的擔憂一語成讖,他真的變成了口吃。

於是從很小的時候,詹森就被家人帶領著輾轉尋找治療方法。

曾經嘗試過不太科學的信仰療法和脊椎按摩,還進入了口吃學校。

他想盡一切辦法企圖治癒,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加重的趨勢。

詹森與家人

心灰意冷的他無法從別人身上獲得實際的幫助。

於是唯有寄希望於自己,在大學專門的學習中尋求方法。

他碩士攻讀了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

並在博士期間主修臨床心理學和語言病理學,輔修生理學。

在專業化程度高和目標明確的學習中,詹森逐漸摸索到了口吃成因的眉目。

愛荷華大學

生理學原因是造成口吃的主流解釋。

有研究者通過實驗證明,口吃者與非口吃者的神經肌肉反應有所差異。

口吃者的兩個大腦半球活動更加地不平衡。

通常表現為左前額腦的一個區域活性很低,而右半球的相應區域是十分活躍的。

因此推斷,右前額腦的過度活躍阻礙了左腦中負責言語運動區域的開始和終止。

也就造成了說話不流暢的口吃現象。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口吃是一種先天性疾病。

由於口吃者往往是從小學習說話時就出現症狀,因此也印證了由基因決定的起因。

而詹森結合他自身經歷和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並不贊同這個觀點。

他大膽地猜測,口吃是一種後天的學習行為。

點擊播放 GIF 0.0M

根據碩士論文研究,他發表了一篇名為《因為我口吃》的傳記。

他從自傳角度廣泛描述了口吃的困境,同時提出了自己對於口吃的「診斷理論」。

這個理論的立足點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而父母的過於強調造成了口吃的結果。

如此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是對傳統認知的猛烈衝擊,也將是醫學邁進的一大步。

然而光有理論說明不僅不夠說服力,還會引來保守派的嘲諷。

要是能證明正常人也可以發展成口吃,這一結論才算被證實。

於是,一個邪惡的念頭在詹森的腦海裡開始醞釀。

他決定開展一場「口吃實驗」。

而22歲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生瑪麗·都鐸,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瑪麗·都鐸

畢業後,詹森便直接留在了愛荷華大學從事口吃方面的研究。

到1938年,他已經成為了心理學和語言病理學副教授。

當時愛荷華大學在這一領域處於全美領先水平,各方面的資源都十分充足。

甚至連政府下轄的一所600人規模的孤兒院也可以作為科研資源。

這是內戰中遇難軍人後代的避難所,也是科研項目的「實驗原材料」。

孤兒院裡的22名5~15歲的孩子就被挑選為口吃實驗的實驗者。

實驗需要設置對照組進行對比觀察。

於是22名孩子中就包括了10位口吃患兒和12位正常孩子。

他們被平均分為兩組,每組由5名口吃者和6名正常者組成。

這兩組形成的則是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對照。

當時實施實驗的場所

兩組分別採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實驗方法。

控制組採用積極療法,他們均被告知是正常兒童,以糾正式的方法治療。

而實驗組的孩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採用的是消極療法。

孩子們通通被扣上「口吃兒童」的帽子,接受著殘酷卻被冠以愛之名的實驗。

都鐸先是向實驗組的孩子解釋口吃這種疾病。

隨後用自己的一套理論讓他們相信自己確實患有口吃病。

於是看似滿懷善意的治療便順理成章地開始了。

在日常對話中,都鐸不時打斷他們的講話,刻意形成障礙。

而更為殘酷的特殊訓練也接踵而來。

點擊播放 GIF 0.0M

「治療」訓練

她讓口吃者在觀眾面前大聲朗讀事先設定的內容。

在緊張的氛圍和原本不濟的言語表達壓力下,實驗者的口吃變得更加糟糕。

接下來,都鐸把特定詞語塗成黑色。

而朗讀者每次讀到被劃掉的詞語時就會停下。

久而久之,實驗者便習慣了那個位置造成的語言磕絆。

即使詞語沒有被劃掉,他們的朗讀也不再順暢。

點擊播放 GIF 0.0M

類似的造成閱讀障礙的方法

一段時間後,都鐸發現實驗組中無論是口吃兒童還是正常兒童,幾乎都出現了嚴重的口吃現象。

他們在講話時神情變得緊張,言談時常常伴隨有掰手指等表示恐慌的小動作。

有的人甚至已經不願意再開口說話,還出現了許多煩躁的行為。

都鐸一面開展著實驗,另一面內心卻飽受矛盾的折磨。

她在每次向詹森教授提交實驗記錄是,都提出希望中止實驗。

但眼看自己的實驗假設即將得到證實。

詹森心裡只有興奮,所有的擔憂與愧疚全然拋諸腦後。

從1939年1月17日正式開啟,實驗開展了四個多月。

實驗結果果然不出詹森所料:

實驗組6名正常者中有5名出現了口吃,5名口吃者中有3名口語嚴重退化;

控制組則只有1名實驗者的語言缺陷比實驗前嚴重。

然而這22位實驗者以及實驗小組以外的人,直到實驗結束都不知道這場實驗的真實研究意圖。

詹森和都鐸對外宣稱這只是對口吃者的治療。

瘋狂的實驗過程和後果卻被刻意地掩飾了起來。

參與實驗的成員

豐富而詳細的實驗記錄成了實驗小組心知肚明的絕密資料。

最終面向公眾的,只是整理成精妙實驗結論的大量論文。

詹森證明了口吃確實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得來的。

而也正是成長環境中他人的暗示或明示,直接導致了兒童患上口吃。

這一成果驗證了詹森當初的偉大假設。

他因此在語言病理學上收穫了數不盡的殊榮與崇高地位。

他後來還作為該領域的專家起草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語言障礙」條目。

而這22位孤兒餘生的命運,也早已在這場實驗中定下了基調。

大英百科全書

而都鐸由始至終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驗者深感內疚。

在實驗結束後,她向詹森提交了256頁的畢業論文便離開了。

為彌補對實驗者造成的傷害,她後來前往威斯康星州採用積極療法從事口吃矯正工作。

但這個慘痛的回憶卻折磨了她大半輩子。

點擊播放 GIF 0.0M

被深深掩藏的事情也總有敗露的時候。

時隔62年後,一篇文章挖掘出了口吃實驗背後可能隱藏的陰暗面。

那四個多月的殘酷實驗再次刺痛了84歲的都鐸內心。

她才回憶起那場實驗,揭開了真相的面紗。

口吃實驗的一些書面記錄

一位名叫瑪麗·克拉斯科的受害者在得知真相後寫了一封充滿憤恨的信給都鐸。

她激昂控訴了實驗對她終生的生活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影響。

原本伶牙俐齒的小女孩就此變成了口吃,之後還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她在痛苦與自我封閉中度過了艱難的一生。

點擊播放 GIF 0.0M

隨後,來自受害者接連不斷的訴訟把這場實驗推向了道德的審判桌。

此時詹森已經帶著滿身的功名利祿逝去,留下了愛荷華州郝赫的溫德爾·詹森言語視覺中心。

2001年,愛荷華大學公開為口吃實驗的研究道歉。

在經過幾年的漫長訴訟中,當年的6名實驗者共獲得92.5萬美元的賠償。

溫德爾·詹森言語視覺中心

然而撇開倫理道德問題,也有人對這場實驗發出了質疑。

即使時至今日,口吃矯正師也容易誤診口吃與發展性不流暢兩種差異微妙的疾病。

其中發展性不流暢是指對整詞、詞組的重複。

口吃則主要是詞內部分的重複和發音的延長。

而在當年的實驗中,由5位擔任評委的研究生根據實驗者說話的流利程度,給出從1(差)到5(好)的評分。

點擊播放 GIF 0.0M

因此有人認為詹森的實驗對實驗者的口吃評判標準並不確切,甚至有評分造假的爭議。

也許為了可觀的實驗結果,存在將正常者誤判為口吃者的嫌疑。

一位日本科學家Yairi在2002年5月出版的《美國語言病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進行了批判。

他稱詹森得出的結果「不僅微不足道,而且還在錯誤的方向上」。

對於口吃的醫學研究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

現代醫學則採用了更科學與仁道的方式撥開重重迷霧。

目前通過腦成像功能等技術發現口吃與大腦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有關。

科學家發現一組位於12號染色體上,與兩組位於16號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導致患病。

但也不能排除後天致病的成因。

核磁共振法掃描大腦

具體的病理機制和行之有效的治癒療法仍未有明確定論。

而在口吃實驗中運用的積極治療手段,確實對口吃治療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通過語言訓練等一些積極的矯正手段,疾病可以得到緩解。

誠然,放在醫學研究的大平臺上,口吃實驗確實對語言障礙的醫學研究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但再聚焦於實驗背後慘遭無辜試驗的孤兒,又是一番耐人尋味的畫面。

他們滿懷希望地等待著實驗帶來的康復。

本以為作為孤兒的悲慘,會換取先進實驗成果的憐憫與眷顧。

卻不知這原來是充滿殘酷打擊的人間煉獄。

*參考資料

MonsterStudy. Wikipedia.

WendellJohnson. Wikipedia.

Silverman F H. The 「monster」 study[J].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1988, 13(3):225-231.

Reynolds G. The stuttering doctor's 'monster study'.[J]. New York TimesMagazine, 2003, 4:36-9, 83-4.

陳春. 美國「口吃實驗」解密. Epoch Times. 2001.06.17.

Kell C A, Neumann K, Von Kriegstein K, et al. How the brain repairsstuttering[J]. Brain A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9, 132(10):2747-60.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點擊播放 GIF 0.0M

相關焦點

  • 美國教授為給自己治病,用孤兒做「惡魔實驗」,毀了11個孩子一生
    溫德爾雖然教學、研究方面比較好,但因為他做了個實驗,讓他飽受人們詬病。這個實驗,今天看來都令人髮指,也是歷史上比較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他因為有口吃,也就是俗稱的結巴的習慣,他為了治療好自己的這個不好習慣,就找了很多方法,結果效果都不好。 最後,溫德爾認為口吃跟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有關。於是他就想做個實驗,看看到底後天的環境對口吃影響有多大。於是他找到了一家孤兒院,以教授、博士的身份,很快取得孤兒院領導的信任,人家還以為他做什麼公益活動呢。溫德爾在孤兒院選擇了22個孤兒做實驗。
  • 這個80年前的魔鬼實驗早給出殘酷答案!
    80年前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給出了殘酷的答案。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知名研究者、語言病理學專家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個孤兒。他找這些孤兒來,是為了驗證自己的一個獨特理論:不斷地批評一個兒童,比如批評他們「說話結巴」,那麼一個完全正常的兒童會因為心理壓力而向被批評內容的方向發展,變成一個真正的「結巴」。
  • 「暗黑心理學」惡魔實驗(3)
    這裡收留了5、6百個被遺忘的孩童,多次成為科學實驗下的白老鼠。1938年,詹森得到院方準許(孤兒院老師以為這只是一項正常的語言缺陷治療課程)領出22名孤兒,進行一項違反人性的「口吃實驗」。溫德爾·詹森的助手,碩士生Mary Tudor進行了實驗。
  • 影評|士不可以不弘毅——談談電影《趙氏孤兒》裡的「士」
    這個平凡的人,在趙盾一族被滅門時,冒死救下了趙氏唯一的血脈,亦即歷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程嬰憑藉一己之力,隱瞞趙氏一族的滅門真相,將趙氏孤兒撫養長大,隨之開始了對元兇屠岸賈的復仇行動。歷史就這麼簡單,程嬰卻並不簡單。
  • 從百慕達魔鬼三角洲的真相分析:為什麼有效信息越來越難找?
    但是咱們也不可能因此就把所有的消息都否定為是假消息,畢竟那裡發生過事故也是事實,那麼到底這個傳說是怎麼來的?無風不起浪總得有個源頭吧,這個根兒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咱們今天就翻一翻。其實這個泰勒有很大問題,他雖然是一個有兩千小時飛行經驗的中尉,但是他這個人非常的馬虎,而且還非常的剛愎自用,二戰期間他曾經兩次在海上迷航,最後是跳傘逃生有幸撿回來一條命,而且這次執行訓練任務的時候他作為指揮官居然沒有帶導航儀,雖然當時指揮部發現泰勒迷航之後知道他不靠譜,所以就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其他人,但是他非要自己指揮,當時其實已經有學員發現他這個航向好像有問題並且提出了寶貴意見
  • 納粹德軍為何淪為殺人魔鬼?希特勒究竟做了什麼?
    二戰時期,因為希特勒歧視猶太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了瘋狂的大屠殺,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軍,成為這個喪盡人類良知行動中的主角,變成了殺人魔鬼。上個世紀發生的二次世界大戰,是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生靈的巨大摧殘。戰爭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持續2194天(6年),被徵入伍者達1.1億人。
  • 趙氏孤兒背後的真相:把持朝政擁立四任國君,建國後拼命篡改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提及電視劇《趙氏孤兒案》,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對於這個稱得上經典的歷史傳奇故事,卻談得上是家喻戶曉。但在趙盾輔佐晉襄公兩年後,晉襄公就薨逝了,誰來當晉國繼承人的問題很是讓趙盾頭疼,而他的處理不當也為趙氏一族覆滅埋下禍端。事實上,晉襄公並非沒有立太子,只是太子夷皋太過於年幼,所以他準備立晉襄公之弟公子雍為王,不過此時公子雍尚在秦國為人質。秦晉相距甚遠,來回最起碼要個一年半載的,所以在趙盾派人迎回公子雍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
  • 藤蘿為枝新作《魔鬼的體溫》,他是世人的魔鬼,可他是貝瑤的恩人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5本小說,來自作者藤蘿為枝。新作《魔鬼的體溫》剛剛完結,他是世人的魔鬼,可他是貝瑤的恩人。1.《病態寵愛》書評:女主重生、校園社會題材。前世,孟聽隨母改嫁到舒家,舒家兒女對孟聽很排斥,這種狀況在孟母去世後,更加變本加厲。
  • 愛情是個瘋狂的魔鬼
    只是因為院長對主教的深仇大恨和對本土貴族的蔑視,無辜的舍瓦永遠被刻上了魔鬼的烙印。當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魔鬼,但是我們誰也不能否認隱藏在人類心中的浮躁「魔鬼」。根據娜,舍瓦體內的魔鬼,「要麼是女孩自己在撒謊,要麼就是有人對女孩撒了謊」。一般認為舍瓦並沒有被狗咬傷,是正常和健康的,然而在這幾千年停滯不前的城市和古老中,本市只有3名執業醫生,6名藥劑師和11理髮師可以流血,城市中有無數江湖郎中。
  • 神秘的文物-魔鬼的聖經
    是13世紀一個與惡魔達成協議的僧人書寫,與惡魔達成協議後完成,他根據傳說這名僧人打破他的誓言而受到懲罰,他向修道院承諾,如果他們讓他活下去,許諾在一夜之內鑄就修道院的榮耀。
  • 劉洋新作《火星孤兒》:一本寫給少年人的科幻小說
    【書籍信息】    書 名:《火星孤兒》    ISBN 9787020146734    作者:劉洋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洋,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現任教於南方科技大學。
  • 魔鬼實驗,是什麼讓人性變得邪惡?
    這個被公認為「當代心理學的聲音和面孔」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首次來到中國北京,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公益演講!·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心理學實驗……他以每天15美金的薪水的價格招募了24名大學生。
  • 一項研究口吃的實驗,為什麼會被告上法庭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詹森開展了這個後來被稱為「怪獸研究」的實驗,實驗的對象,就是孤兒院裡的兒童。瑪麗從孤兒院中挑出了22名兒童,最小的5歲,最大的15歲,其中有10個兒童是口吃患者,另外12人口語正常。這些兒童被分成兩個實驗組和兩個對照組,我們就叫它A1和B1、A2和B2。
  • 費城實驗的暗黑真相
    他拿出了自己不久收到兩封的信件,其均署名為阿蘭。關鍵是,它們的寫作風格與手法,與包裹內的書籍極為相似。經過字跡比對,他們可以確定兩者確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只是傑薩普的信件中,還額外揭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信中聲稱在1943年的10月28日,美國海軍研究局做了一項秘密實驗。
  • 美國魔鬼塔:傳說中的外星人基地
    在美國電影第三類接觸中,導演將魔鬼塔放入了電影片段中,從此魔鬼塔名聲大噪,當然後來不知為何就將魔鬼塔傳說成了外星人的基地,但是在美國的當地,關於魔鬼塔卻有這樣一個傳說:這個傳說是當地印第安人流傳下來的,在這個傳說中,印第安人將魔鬼塔稱為熊的居所,在這個傳說中,人們將魔鬼塔上面的痕跡認為是由於熊的爪子在上面划過的痕跡。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前半部講故事,後半部講笑話.分裂與失衡——陳凱歌《趙氏孤兒》 免費在線觀看
    屠岸賈視之為 心腹大患,設計在朝堂上投毒,借靈公之口,滅趙氏九族。  莊姬在大夫程嬰(葛優 飾)診脈時,目睹夫君趙朔身亡,悲痛中決定生下嬰兒。此時,屠岸賈手下韓厥(黃曉明 飾)前來滅種。臨危之際,莊姬將嬰兒託付程嬰,讓他交給公孫杵臼(張豐毅 飾),後拔劍自刎。韓厥因此被屠岸賈砍傷,後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戶搜查嬰兒。情急之下,程妻(海清 飾)把趙孤交上。程嬰前去認領趙孤,程妻去見公孫杵臼。
  • 真相是什麼呢?找尋生命的奧秘
    聖賢的教育淵源有兩種,一種是大徹大悟,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我們知道的真相無非是做好當下,珍惜擁有,而這放下自我,才能夠立地成佛,究竟原因在心地間哪一個元素呢?我們都想要擁有完美的人生,可現實生命中的我們總會在各種各樣的生命牽絆而阻撓我們尋找真相的方法。究竟是自己的原因,而這卻全然離不開自己的創造。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考驗人性的實驗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的史丹福大學人性與社會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