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貴的,就是在接受聖賢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淵源有兩種,一種是大徹大悟,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
我們知道的真相無非是做好當下,珍惜擁有,而這放下自我,才能夠立地成佛,究竟原因在心地間哪一個元素呢?我們都想要擁有完美的人生,可現實生命中的我們總會在各種各樣的生命牽絆而阻撓我們尋找真相的方法。
究竟是自己的原因,而這卻全然離不開自己的創造。沒有誰會脫離誰而獨立完成生而為人的任務,而這究竟的本源是尋找自己心靈匱乏的本質。我們的心靈總會被現實生命中的,不尋常所有的物質世界包括精神世界,所影響。
二者並不合二為一,而是有更加深層次的東西在裡面,就像你閱讀一本書,你只是看來開頭和結尾,卻不看這個故事的整個過程,那樣的人就永遠找不到書中的答案。至少,是不會找到與書本中的共鳴。儘管我們一開始,是很想把書本看完整的。
而我們知道,佛教是一門科學,它的教育人們的道理,從就很多方面就能夠把宇宙的真相,完美的解釋出來。最簡單的科學,在佛教的道理上,都能夠得到應證
我們說,從根本上說,宇宙的起源,宇宙怎麼生起來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關係,這是大根大本。明了之後,聖賢人教我們做人之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如何相處?
這就是大學問。世出世間古聖先賢對於後人的教誨,對一切眾生的教誨,不過如是;明白之後,這個人就能夠趨吉避兇,自求多福。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只有仰信明心見性人的教誨,跟著他走。
動物區別於人類的是,動物有情緒,但是沒有情感。如果滿五年,我們還是在佛法的大海中,沒能找到人類最高階動物的心性在哪裡,如果那樣子,即使再讀個十年書,我們也還是我們,不能夠成佛作祖。
究竟能成佛的菩薩,就和我們普通人,有何不一樣呢?主要是心地,你所不知道的奧秘,就在於這裡。我們總是拿一個凡人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而佛菩薩,使用一個時時刻刻度化眾生的使命,去觀察周圍的世界。
這裡的發心,就有了本質的不同。如果每位你也想要擁有心想事成的人生, 那就要時時刻刻苦心地清淨,不清淨的及時念佛行善,清理自己的垃圾,讓我們的生命和諧與宇宙的最佳因子及時共振。
太上在這一篇裡面所教導我們的,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教誡,沒有兩樣。太上這一篇,理論上說得不多,事相上說得不少,對我們非常切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們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也很難開悟。
這是什麼原因?煩惱業障障礙了悟門,不能開悟。什麼條件能開悟?古德常講:「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有這麼重的煩惱,怎麼會開悟?依照太上的教誨去修學,這是斷煩惱的好方法。
佛家講到修學的總綱領是「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個明確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們能夠遵循、能夠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個準則,這個道理要懂。
如果能夠遵循,即使你念的佛號,沒有得定。日日遵循的久久功夫,也會讓你的能力與日俱增,而這裡不需要你做其他別的事情,老老實實地跟從自己的內心,將我們捨出去的,不求利不求名,不求回報的努力做下去,也許你的下一個階段在這裡要找到的答案,就你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