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長與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長有著諸多的相似點,都要合其生長規律,順其生長天性。教育就要尋找適合孩子生長的一切有利條件,包括有助於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反例條件。適合的教育,才是最符合人的生長規律的教育。
我主張適合的教育要釋放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選擇,啟發兒童的興趣,善待兒童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成為兒童自主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要關注「完整人」的發展,培養有能力、有個性、精神飽滿的兒童。
教師在課程設置時,要問問孩子喜歡什麼,學校布局、景觀設計、建築文化等都要讓孩子參與其中,不要全是成人閉門造車,把孩子童年的生活學習場景布置得一點兒童味都沒有。
如何實施適合的教育?我認為,可以實施顯性的集體公共課程、個性定製課程和隱形的浸潤課程。集體公共課程為國家課程,是必學課程,當前國家課程需要大幅度降低難度,消減教學內容,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投入自己喜歡的個性定製課程中。個性定製課程是選學課程,以綜合性跨學科無邊界為導向,激發孩子的探究性學習。
集體公共課程與個性定製課程是顯性課程,人的成長與發展還受隱形課程影響。就學校來講,其隱形課程可以稱之為浸潤課程。那麼,如何實施浸潤課程?
首先是環境浸潤。好的校園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能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薰陶、潤澤。校園,應該是學生能找到童心野趣、生命自然生長的地方;應該是教師能找到幸福感、歸屬感的地方。兒童在校園的花田裡翻土、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滅蟲,認養花草與蔬菜,欣賞生命美的萌芽,觀察向上的律動……
其次是活動浸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讓兒童快樂成長,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展。學校、家庭、社會是活動浸潤的主陣地,是點、線、面構成的一個立體三維空間,滿足了兒童自然發展的樸素追求。浸潤課程,給了童年浸潤式生長,一切看見的、聽見的、聞到的、觸摸到的都將作用於心靈,賦予兒童非凡的生長力。
適合的教育還要研究學校規模,究竟學校規模多大是合適的,這個問題值得當下教育行政部門深思和研究。如何統一調配財政槓桿辦學校,是辦明星學校還是統一圖紙,一視同仁大力投入辦好每一所學校,體現教育公正公平性呢?找尋適合的教育,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落實。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12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