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看見「天才」二字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了解一下,這表明人們內心對天才的羨慕和崇拜。往往人們都會惋惜,自己不只命中注定的天才。
為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範德堡大學因受到美國教育部的支持,用了長達40-50年的時間做了這樣的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選擇了多達5000名天才少年,從天才少年的兒時起記錄他們人生的成長軌跡。這個實驗結束的時候,由《美國商業內幕》雜誌公開發布這個關於天才兒童的研究報導及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天才寶寶不一定有大成就,後天的培養更為重要。
在這項研究中的5000名天才兒童,不乏一些在數學邏輯上表現極其出色的,甚至是同一時期天才兒童的TOP1%、TOP0.1%、TOP0.01%的寶寶。
很快通過這項研究發現,一個寶寶是否具有某種學習的天賦、是否擁有聰明的大腦,和先天遺傳基因有很大的關聯。但是這些生來就具有優勢的寶寶,未來是否能夠有所作為、真正的成器,很大的程度不再是先天因素決定了,而是後天的正確培養。
這項研究的名稱為「數學能力超群兒童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SMP))。
在進行天才兒童選拔時,是需要通過數學邏輯思維的檢測,很快就能評估寶寶們的先天智商、天賦等情況,符合要求的寶寶會對其後續的成長軌跡進行跟蹤研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查結果也得到了逐漸的顯現,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通過測試的天才兒童到了青年、中年時卻碌碌無為,泯然於眾人。
回看調查數據,造成這樣的結果,其中最明顯的原因是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上。
調查研究發現,雖然孩童時期的寶寶的智商、天賦比同齡人有優勢,但是也非常的需要在成長、學習的過程裡得到父母、老師、朋友的充分幫助與關懷,天才寶寶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擁有的潛能---雖然這句話的內容很容易讓人們理解。
但很多數據證明,多數的家長和老師雖然知道著重培養天才兒童,但培養方法卻不是很適合天才寶寶;另一部分的家長和老師則把主要關注力放在了學習有困難的後進寶寶身上,花費的功夫是在天才寶寶身上的很多倍,這一個現象令眾人匪夷所思。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天才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需要父母、老師和朋友給予他們關注,否則他們會逐漸趨於普通」。
從寶寶的能力來看和所有寶寶都需要接受教育目的、意義來看,先天資質更好的寶寶接受起來相對普通寶寶要容易些。
所以,家長、老師們就把更加關注的目光給予了普通寶寶和資質更弱的寶寶,普通的寶寶無形中獲得了更多的和他們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相匹配的挑戰,來幫助和促進普通寶寶的智力激發和成長。然而這項研究還表明,普通寶寶和天才寶寶並沒有非黑即白的區分。
因材施教已經是普及到大眾生活的詞語,廣大父母、老師們是否真的做到了呢?對於那些智力超群的天才寶寶,家長、老師需要給予他們更高難度的學習和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寶寶需要鞏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可以激發寶寶們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可以在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決定了他們是否有逆向而生的勇氣。
調查還表明,5000名的天才兒童中未來發展良好的人,都是在很早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將自己的長處進行了合理的運用。
他們後來成為了科學家、擁有著前500強的企業等等。
揚長避短是中國的成語,在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在運用中往往反其道而行,無限度的去彌補自己的短處,忽略自己的長處,這也是這項調查中發現為什麼有些天才寶寶長大後碌碌無為的原因之一。
木桶理論,是講述想要裝更多的水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那麼當外界無法做出幫助時,我們為什麼不把木桶傾斜放置呢,傾斜放置的木桶,裝水量的多少是否還是最短的那塊模板決定的呢?答案是,由最長的模板決定的。
其實,除了每塊模板的長度可以決定裝水量多少外,木桶的底座是否牢固;每個木板的銜接處密度是否很大,都決定了木桶最終裝水量的多少,這就是新木桶理論。
比起短處,研究者們更加的認為在寶寶年紀小時,父母應當找尋寶寶們的長處,對寶寶長處進行鞏固和發揚,短處盡力彌補。
這是寶寶們將來更加容易能夠做出成績的地方,也是中國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