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電學院黨委書記夏松
騰訊科技訊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其中,張霽拿到了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電學院黨委書記夏松,在線做客騰訊新聞話題欄目《Q問》,就輿論關注問題,回答媒體、網友提問。
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兩年出了三位「天才少年」
包括張霽在內,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兩年出了三位「天才少年」,而且有兩位拿到了全球最高檔的201萬。
夏松介紹稱,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籌建的首批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經過16年的建設,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武漢·中國光谷」的創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正式改名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託華中科技大學,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夏松認為,天才少年接二連三湧現,除了同學們的勤奮努力外,和華中科技大學優秀的學風、三全育人、開拓創新的培養體系有很大關係。導師站在學科最前沿開展研究工作,可以說將最優質的科研創新優勢轉化成育人資源。
與華為關係:全面戰略合作 超萬名畢業生入職華為
夏松透露,目前在華為擔任重要職務的郭平、孟晚舟等,都是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為華為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華為在我校聘用的畢業生數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據統計有超過10000名我校畢業生曾就職於華為公司。目前在職的我校畢業生數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動了華為武研院落戶武漢。」
2019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為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深化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麵向未來的前沿科學。去年還和華為共建了兩個聯合實驗室(先進光技術和存儲器件),據了解目前全國共8家。
人才培養:非常注重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信仰
夏松認為,人才成長離不開3個方面:個人努力,學校培養,行業發展,這三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就研究中心而言,我們竭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設立「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出國開展交流,聆聽大師講座,到企業開展實習實踐。我們還有創新平臺的優勢: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平臺,同學們可以在老師指導下依託平臺接觸到最前沿的儀器設備和科研工作。同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非常注重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信仰。」
201萬元年薪:人才的價值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
夏松稱,年薪是一種肯定,但對於人才的價值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這些同學成功的背後有國家、企業希望掌握核心技術的求賢若渴和他們超出常人的艱辛努力。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其實在我們研究中心培養的學生中也有深入最基層的選調生,默默無聞付出;也有投身創新創業的開拓者,充滿夢想情懷;還有繼續深造勇攀科學高峰的攀登者;更有無數在平凡崗位做出非凡成績的奮鬥者。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愛的,光榮的。」
以下為夏松在騰訊新聞《Q問》欄目的問答實錄:
問: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兩年出了三位「天才少年」,而且有兩位拿到了全球最高檔的201萬,聽說華為對於「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天才少年接二連三從研究中心誕生,有什麼必然的原因嗎?研究中心是一家什麼樣的單位?培養模式上有什麼獨到之處?
夏松: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託華中科技大學,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天才少年接二連三湧現我認為除了同學們的勤奮努力外,和華中科技大學優秀的學風、三全育人、開拓創新的培養體系有很大關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老師(包括幾位天才少年的導師)都是站在學科最前沿開展研究工作,可以說將最優質的科研創新優勢轉化成育人資源。我們也竭力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而且我們非常注重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信仰。
問: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以前的名稱是國家實驗室,為什麼改名字了?
夏松: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籌建的首批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經過16年的建設,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武漢•中國光谷」的創新研究基地,在國際光電研究領域也佔有了一席之地。2017年我們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正式改名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開啟了時代的新徵程!
問: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華為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嗎?
夏松: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郭平、孟晚舟等十多位校友在華為公司擔任重要職務,為華為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華為在我校聘用的畢業生數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據統計有超過10000名我校畢業生曾就職於華為公司。目前在職的我校畢業生數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動了華為武研院落戶武漢。2019年5月學校與華為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麵向未來的前沿科學。研究中心與華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養人才外,在科學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我們和華為共建兩個聯合實驗室(先進光技術和存儲器件),據了解目前全國共8家。
問(紅星新聞):2019年12月至今,華中科技大學先後有三位畢業生入圍「天才少年」項目,分別是左鵬飛、張霽和姚婷。請問華科大與華為在該項目上有相關合作麼?如果沒有的話,請問華科大畢業生能夠頻繁入職華為並擔任高管的原因是什麼?謝謝!
夏松:三個天才少年入職與我們學校以及老師與華為長期的合作、相互支持與了解有很大關係。我認為:學校和企業有不同的社會分工和責任,教書育人是大學的職責,如何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一直以來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使命與責任。 華為等企業肩負民族產業振興使命,需要源源不斷補充創新人才,當然他們一定有遴選判斷的標準,學生個人的素質與知識經驗的積累、所在學校及平臺優勢等應該都會考慮。我認為他們的入選正是國家,企業,學校以及個人能同頻共振的結果,恰恰說明我們的培養是接地氣的,深度對接企業需求。研究中心的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驗室,在存儲方面的積累時間確實很長,而且也是比較公認的,在存儲領域研究的比較深入的大型團隊,所以跟BAT、華為浪潮等國內企業的合作非常深入。對於數據存儲的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後,市場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這就影響到了技術人才的爭奪。所以學生培養不管是在哪個公司,只要他們具有高能力、高素質,都會很搶手。
問:華中科技大學是如何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博士生?個人努力和學校培養,分別有多大比重?
夏松:我認為人才成長離不開3個方面:個人努力,學校培養,行業發展,這三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就研究中心而言,我們竭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設立「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出國開展交流,聆聽大師講座,到企業開展實習實踐。我們還有創新平臺的優勢: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平臺,同學們可以在老師指導下依託平臺接觸到最前沿的儀器設備和科研工作。同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非常注重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信仰。我們的校訓是明德厚學、求是創新。我校黨委書記邵新宇院士和校長李元元院士也希望畢業生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敢擔大任,勇攀高峰」的擔當。追求卓越、為國爭光是國光人共同的目標,堅持立德樹人,家國天下也是我們研究生教育的靈魂。
問:博士剛畢業就能拿到201萬元年薪,引起了很大社會轟動,也讓人羨慕嫉妒,夏書記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首先這是一種肯定,但我認為對於人才的價值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這些同學成功的背後有國家、企業希望掌握核心技術的求賢若渴和他們超出常人的艱辛努力。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其實在我們研究中心培養的學生中也有深入最基層的選調生,默默無聞付出;也有投身創新創業的開拓者,充滿夢想情懷;還有繼續深造勇攀科學高峰的攀登者;更有無數在平凡崗位做出非凡成績的奮鬥者。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愛的,光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