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評通過的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我辦網站(http://www.nosta.gov.cn)公布。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8月3日,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劉永坦說:「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在獲獎那一刻,我就有了將獎金全部捐出,回報國家、回報學校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
8月3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今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其中,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
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任正非曾在華為EMT(經營管理團隊)內部講話中提及,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華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資都是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的,共有三檔,最高年薪達201萬元。
目前,全球僅四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分別是鍾釗(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秦通(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方向)、左鵬飛(本科和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張霽(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4日消息,當地時間8月3日,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數據,截至美東時間3日17時34分(北京時間4日凌晨5時34分),全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4698335例,死亡155196例。該數據較前一日17時34分新增40642例,新增死亡403例。截至當地時間8月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共登記了509162例新冠肺炎病例,已成為全美確診數最多的州。
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經歷了1947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大衰退。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下滑32.9%。與此同時,美國的疫情依然看不到拐點。美國知名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撰文發出哀嘆。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嚴重的經濟衰退和失控的疫情形勢,為全球徹底戰勝疫情和實現經濟復甦帶來諸多變數。
印度衛生部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1803696例。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確診病例52972例,連續5天日增逾5萬例,超過美國和巴西居全球第一;新增死亡病例771例,累計死亡38185例。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2日宣布確診新冠肺炎的同一天,印度北方邦政府發言人證實,該邦技術教育部部長卡瑪爾·拉妮因感染新冠病毒在首府勒克瑙的一家醫院去世。據報導,今年62歲的拉妮曾經擔任兩屆印度國會下院議員。此外,中央邦首席部長希夫拉吉·辛格·喬漢上周確診感染新冠,目前正接受必要治療。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消息,8月3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36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6例(廣東4例,上海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30例(新疆28例,遼寧2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遼寧大連新增2例本土確診,新疆新增本土確診28例,無症狀感染者9例,烏魯木齊累計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總數連續4天下降。
韓國科技巨頭三星表示,三星電子將停止在中國的最後一家電腦工廠的運營。2012年,該工廠將價值43億美元的商品從中國生產並運出,不過,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降至10億美元。三星去年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後一家智慧型手機工廠,其餘下的設施包括蘇州和西安的兩個半導體製造廠。三星退出中國,也反應了以華為、小米、VIVo等國產品牌手機的全面崛起,未來,除了蘋果,國外品牌手機將很難進入中國市場了。
大熊貓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國寶」。對它們的野生動物鄰居來講,也是一塊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在嚴密的保護措施下,與大熊貓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動植物種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復。然而,大型食肉動物是個例外。研究人員系統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這些數據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的情況。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雪豹、狼、豺。其中,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在森林裡比鄰而居,狼和雪豹則生存在大熊貓保護地內海拔更高的區域。歷史上,大熊貓還有一種猛獸鄰居——虎。但遺憾的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老虎就已經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了。另外4大猛獸情況也不容樂觀。相比20世紀中期,已經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護地內消失。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8月3日,一篇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據報導,這種患有癌症的腓骨或小腿骨,屬於一種存在於7600萬年至7700萬年前的有角恐龍。其最初於1989年在艾伯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中被發現,化石的畸形端頭,最初被認為是骨折癒合的痕跡。
(未註明來源的均據人民網、新華網、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