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老婆婆,求求你,把我的尾巴還給我吧,請把它縫回原來的地方,要不朋友們都會笑話我的。」「把我的牛奶還給我,」她說,「我就把你的尾巴還給你。」——《晴朗的一天》
一隻橘紅色的狐狸由於口渴難耐,他就偷喝了老婆婆的一桶牛奶,老婆婆生氣地砍下了他的尾巴。狐狸苦苦央求老婆婆還給他尾巴,老婆婆提出了一個要求:要狐狸還給她牛奶,她就給狐狸縫上尾巴,狐狸自此踏上了「找尋尾巴」的旅途。
《晴朗的一天》創作者是美國作家、畫家諾尼霍格羅金,《晴朗的一天》是她根據亞美尼亞的一個古老傳說改編的、自己兼畫插畫,該繪本獲得「2011年度優秀童書TOP10獲獎與入圍作品」榮譽獎項,被譽為「2010年以來不可不看的圖畫書」,獲得了多項至高榮譽獎項。
整本繪本的邏輯很清晰明了,狐狸偷喝牛奶,老婆婆暫時砍下狐狸的尾巴作為懲罰,而此時的狐狸心裡想著「沒有尾巴,朋友們會笑話我的」,作者避開了血腥的畫面,而是以小狐狸這句「怕被朋友笑話」的心裡話作為引子,來告誡熊孩子們:私自偷或竊取他人的物品,這種行為是會被懲罰的,而且代價是很沉痛的,同時也給了已經犯過錯誤的小孩一個正確的示範—— 勇於承擔責任,做好彌補工作,盡力而為。
《晴朗的一天》在現實中的教育意義——家長應當積極引導孩子端正行為習慣
小狐狸因為偷喝牛奶受到了懲罰,老婆婆答應給小狐狸一個補救的機會,設置了一個關卡讓小狐狸來通關,為了拿回尾巴,他擦乾了眼淚,勇敢擔起責任。
1、孩子犯錯,並非是品德、性格不好
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有些孩子比較調皮搗蛋,有些孩子比較沉著穩重,有些孩子比較敏感神經質,但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打爛家裡的瓶瓶罐罐、在外頭與小朋友產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撒謊等等。
因為孩子心性還未成熟,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改正錯誤、吸收經驗、完善自我。但並非因為孩子還小,就順著孩子,父母應當積極引導。
2、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扮演的角色——引導者、合作者
魯道夫·德勒克斯的《孩子:挑戰》這本書提出: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放下所有負面、功利的情緒,以平等合作的關係,同孩子一塊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解決方法。
父母城邦家庭教育導師,楊欽濤分享了他小時候的故事:他讀小學時,同桌家庭條件比較好,同桌的爸爸經常出差,還給同桌買了一本漫畫書,他其實也特別迷漫畫書,可是爸媽不讓看這類書,說會影響學習,所以從來不讓他買這類書。第二天同桌跑出去了,他看到漫畫書就在同桌的書包裡面,看得他心痒痒的,他動了壞心思,偷偷把書帶回了家。但他也不敢把書拿出來,怕被爸媽看見會被罵,整個晚上他都如坐針氈,翻來覆去睡不著,早上起床他鼓起勇氣向他媽媽坦白了偷書這件事,媽媽沒有指責他,而是很平靜地告訴他「你應該把書還回去,並向同桌道歉,請求他的原諒。」後來,他照媽媽的建議去做了,同桌非但沒有跟他翻臉,還把漫畫書借給他看。
這件事對他的影響特別大,一個明智善於教育的媽媽,帶給孩子的是更寬廣的未來,讓他能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
就像繪本《晴朗的一天》中的小狐狸那樣,小狐狸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不應該擅自動用老婆婆的牛奶,後來他用實際行動做出了補償——幾經波折,交換到了牛奶,還給了老婆婆,最終取得了老婆婆的諒解並且拿回了自己心愛的尾巴。
3、經常性推卸責任的孩子,背後是「熊家長」推波助瀾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三類父母容易養出沒有責任心與擔當、愛推卸責任的孩子。
(1)對孩子不信任、經常用暴力或冷暴力來對待孩子的父母。
試想一下,一個無緣無故就會把過錯推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孩子還敢說實話嗎?這類父母對自己要求低,對孩子要求又特別高,不允許孩子犯錯,長期下來,孩子變得不敢犯錯、不敢做嘗試,一旦犯錯了,他們害怕受到責罵所以只能選擇推卸責任。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很喜歡在公園臺階上蹦下跳,鞏固走路的成就感,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衣服弄髒了,「叫你不要跳來跳去的,那麼笨,這也能摔跤?摔慘了吧,全身髒兮兮的,回家去!以後別來玩了!」這就是赤裸裸的語言暴力,像一把無形的尖刃深深插進心門。
(2)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一律護著孩子的父母。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犯了錯,或者犯了錯他也會安慰自己他並沒有錯,這種「欺騙」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稱之為「融合效應」,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沒錯,過錯全在他人身上」的謬論,避免錯誤帶給自己巨大的壓力。所以,在孩子剛開始犯錯的時候,父母需要及時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才能避免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壞習慣。
亮亮在嬉戲時不小心撞破了同學的杯子,雖然同學說不需要賠償,但亮亮的媽媽指出這是亮亮的不對,應當承擔責任,堅持要亮亮買一個新杯子還給同學。亮亮說自己沒有那麼多錢,媽媽就說從亮亮零花錢裡取,不夠的話再做點家務活來湊,讓孩子用勞動來獲得錢。
(3)如果孩子屢次犯錯、推卸責任,那麼問題的源頭一定得從父母身上來找。孩子的各種表現無一不體現著父母的教養與言行舉止。
教育家託馬斯·阿諾德也說過:「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父母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愛佔便宜,那麼孩子也難以成為光明正大、處事大方的君子。當孩子撿到一個錢包,有的父母會試圖聯繫失主,而有的父母卻當作不知道,直接把錢抽走,錢包以及裡邊的證件全部都丟進垃圾桶。
《晴朗的一天》講解技巧——親子互動玩起來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慢慢養成了認知圖形的能力。雖然孩子還不識字,但已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父母與孩子共讀優秀經典繪本,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在溫馨的親子時光中品味繪畫藝術,聆聽文學之美。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如何給孩子解讀《晴朗的一天》,把這本繪本讀透讀懂。
1、閱讀繪本前先給孩子做情感引導
曾經聽到一些老師反映這個問題:「幼兒園小朋友提出砍掉狐狸的尾巴太可怕了,害怕看這本繪本,叫老師不要講了。」
其實老師可以這麼跟小朋友說:「《晴朗的一天》是寓言故事,故事裡的小狐狸就像我們的毛絨公仔一樣,尾巴斷了是可以縫好的。」
讓孩子從害怕恐懼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重新建立情感聯繫,小狐狸如同毛絨公仔,尾巴斷了是可以修補好的。
2、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老婆婆太壞了!她把狐狸尾巴砍下來了!」
「壞心腸的老婆婆!」
「小狐狸太可憐了,它應該找大人來幫他!」
……
有不少孩子站在了小狐狸那一邊,覺得小狐狸是受害者,而老婆婆是施害者。這種想法有失偏頗,父母可以這麼引導:「老婆婆歲數那麼大了,好不容易提了一桶牛奶準備帶回家給她的孫子孫女們喝,結果,卻被小狐狸擅自喝掉了,換成是你的牛奶給人偷喝了,你會不會生氣呢?老婆婆一時氣憤重重懲罰了小狐狸,看起來很過分,但最終她也兌現了承諾,把小狐狸的尾巴完好無缺地縫好了。」
讓孩子學會辯證地去看待問題,同時讓孩子知道做很惡劣的事是會被懲罰,並且需要作出補償。
3、發揮想像力,改編故事
在《晴朗的一天》中,小狐狸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刁難」,我們可以理解為挫折、失敗,奶牛要它拿草交換,原野要它拿水交換,水又要它拿水罐交換,姑娘要它拿珠子交換,貨郎要它拿雞蛋交換,母雞要它拿穀子交換,就在它絕望無助之際,好心的磨坊主沒再提出任何交換條件,給了它一些穀子,最終它如願地換回了自己心愛的尾巴。
假若磨坊主也給小狐狸提出一個交換條件呢?小朋友們可以猜猜磨坊主會想要什麼呢?可以是斧子、鋤頭、一頭驢等等,無固定答案,讓孩子接著續寫故事,不僅充分地調動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也鍛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力。
4、從狐狸的表情變化中體會情緒變化
在繪本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小狐狸在老婆婆、奶牛、原野、小溪、姑娘、貨郎、磨坊主面前的表情都是不一樣的,所傳達出來的情緒也不一樣,小狐狸尾巴被老婆婆砍掉那會,它的眼神裡布滿了難過無奈,在奶牛面前則是一副謙卑的模樣,被原野拒絕後又是特別沮喪的神情,而它見到美麗的姑娘時是傾慕的表情,內心是喜悅的。
樊登老師在很多講座中多次提到情緒教育,要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的重要一點就是讓孩子了解情緒表達的詞語有哪些,讓孩子能把自己的情緒與這些詞語作對應,他們才能更好去理解自己的情緒,「是悲傷的、恐懼的、擔憂的、生氣的,還是開心的、愉悅的、激動的」等等,也讓孩子懂得用貼切的情緒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有利於父母幫助孩子做情緒疏導。
5、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與語言魅力
《晴朗的一天》中出現了很多人物,每個人物的神態表情、語言都是各不相同的,非常適合幼兒園小朋友組隊來進行角色扮演,可以分成幾組來PK,然後讓小朋友們選出他們心目中表演最到位的那一組(投票時不能選擇本組的)。
《晴朗的一天》最為稱道的是語言循環重複,便於孩子理解記憶,而且句式邏輯性強、語句表達精確,根據不同角色的特點來變換詞語,比如牛、原野、小溪他們是說:「如果你帶來……我就給你……」,姑娘的是說:「如果你找到……我就給你……」,貨郎的是說:「付給我……我就給你……」,母雞的是說:「我用雞蛋跟你交換……」。這些不同的表達形式與具體內容,教孩子去理解不同人的需求,以便調整自己的語言來達到良好溝通的目的。
寫在最後:
《晴朗的一天》是一本具有深刻教育指導意義的圖畫書,溫馨暖煦的插畫、曲折多變的情節、高超絕倫的語言技巧,把小狐狸的一天用有趣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顆至美至誠的種子,紮根發芽成長。
我是@橙子育兒講堂,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育兒、有趣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