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路西法效應」源於一個美國人做的一項實驗

2021-01-08 新咖說歷史

「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世界是被公認為最有爭議性的實驗。可能說到「斯坦福監獄實驗」大家都會感到陌生,但是對於這個轟動一時的實驗,其真實實驗的內幕與結果都會受到人類的譴責,這個實驗是善與惡的論證,這也是對於人性的極大考驗。策劃這個實驗的人是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津巴多博士。

整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究人性,在社會不同的角色中存在的差異性,同時環境與權力的轉變使人有哪些影響。這一實驗帶來影響極大,一時間,津巴多成了焦點人物 。而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呢?

1971年,津巴多團隊開始著手準備這項實驗。他們從大學的地下室開始,模擬出一間完整的監獄。同時在報紙上徵集志願者,詳細說明了時間,告知每個參與的人可以獲得高額報酬。

參加這次實驗徵集的志願者達到了70多名,經過團隊的嚴格篩選,留下了24名最適合做這項實驗的人。並將這24個人分成兩組,以獄警、罪犯、替補成員人數按:9、9、3的方式,並讓他們各自回家。

第二天一早,這些參加試驗的志願者們,無一例外都被警車帶走了,送到了監獄裡。志願者們通過嚴格的照相、錄入指紋、扒光衣服、消毒處理、戴上腳鐐手銬等一系列程序後,被送進了監舍中。實驗團隊的人也一個個身著警服,持警棍帶警哨、戴墨鏡,並為每一位志願者發編號。至此開始,志願者的身份就只有一個個編號。

實驗開始後的晚上,實驗者為了讓志願者儘快進入角色,在凌晨兩點讓預警粗暴的叫醒囚犯們,除了讓他們不斷重複自己的編號外,還要被罰做伏地挺身,這期間還伴隨著獄警們的大聲呵斥與肆無忌憚的辱罵。

因為實驗剛剛開始,所以這些志願者們都非常配合。但是,第一晚過後直至第二天凌晨,這其中的情況就開始發生了變化。有些囚犯開始做出反抗,大部分的人都開始違抗命令,並嘲笑預警,有的人甚至與預警發生肢體接觸。

至此之後,獄警想出了對策,就是將他們分成兩組,但兩組間的待遇不同。這一方法使兩組人之間無法形成團隊,大大減少了他們抗爭的力量,也使得兩者間的矛盾更加激化。

緊接著,獄警們又開始了對囚犯們的虐待。他們對囚犯除了辱罵、禁止他們上廁所,囚犯只能通過獄舍內馬桶方便,導致設內臭氣燻天外,還扒光他們的衣服,用滅火器噴他們強迫其跳舞,不止如此,清理馬桶不給手套,捆綁囚犯擺出搞笑造型等等這些事情不計其數。

此後獄警的扮演者們全部進入角色當中,他們利用自身擁有的權利,對囚犯進行身體和心理上的虐待。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實驗者津巴多也沉醉在實驗中,履行起自身監獄長的職責來。在日復一日的實驗中,終於有人不堪折磨要求退出實驗,但津巴多以為是偽裝的,並同他多次溝通,最後確認了此人幾近崩潰的狀態後,才同意了他的要求並離開。

實驗四天後,囚犯家屬可以探監,但整個探監過程與真實的監獄並無不同。在這一過程中,囚犯同家人提出放棄實驗,但家人們以為辛苦的原因不想堅持,還鼓勵他們完成實驗,並沒有家屬對這次實驗有異議。

同時,模擬監獄還對外開放監舍供人參觀,期間也並沒有人提出問題與異議。待實驗進行至第5天時,獄警們的虐待行為並沒有減輕,而是愈演愈烈,導致了流血事件的發生。但事情發生後,囚犯們並沒有反抗,而是逆來順受,不止心理狀態出現問題,就連精神上和思維上也出現了問題。

組織這次實驗的津巴多發現了問題,平時性格溫和的大學生,進到監獄後與平時判若兩人,而之前性格火爆的學生,進來之後卻是消極生活。這一切直到斯蒂娜教授的大聲提醒後,津巴多才清醒過來,意識到作為實驗者自身也入戲太深,將自己的學生真的當成了囚犯來看守。津巴多叫停了原本計劃14天的實驗,之後,對志願者們進行了心理治療與輔導,雖然實驗只進行到了第6天,但津巴多根據這實驗過程寫下了《路法西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的書。直至今日,提到這次實驗津巴多仍心有餘悸。

相關焦點

  • 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做了一個備受爭議的人性實驗,即「斯坦福監獄實驗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實驗結果:實驗在第六天就不得不提前結束了,因為「獄卒」的暴力行為超出預期,導致多位「犯人」精神崩潰。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在實驗中,是什麼原因讓「路西法」侵蝕了人心?一、 人的行為是被所處的環境、所扮演的角色塑造的。在特殊情境下,人的意志力無法和情境力量抗衡。如果正確利用環境,也能達到正面效果。僧人出家都要有一個法號,目的就是為了隔離出家前塵世煩惱,達到人生的解脫,而後才更有資本來度化眾生。比如,有的公司員工之間不稱呼真名,只叫「花名」,這就是在利用「去個人化」,讓新員工能更快融入公司。
  • 邪惡的特點之一便是平庸——論路西法效應
    說到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紀70年代主持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可以說讓人瞠目結舌,讓當時的心理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度。那這個斯坦福監獄實驗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得出了什麼結果,又揭示出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呢?我們先說說路西法是誰。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12人扮演獄警,12人扮演囚犯為了力求實驗的真實性,菲利普教授找人專門在地下室搭建了一座虛擬監獄實驗開始,扮演囚犯的志願者被警車投進監獄他們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上像裙子一樣的囚服,住進了有三個小床的囚室
  •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是如何被環境改造的?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是前幾天散步時想到的一個新專欄,會主要分享在學習心理學過程中,那些特別觸動內心的心理學實驗案例。這種案例的價值在於,他們既觸動人心又極具啟發性,非常發人深省。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劍橋薩默維爾青年研究這個著名案例時,內心的震撼和觸動。以及哈佛大學著名的75年幸福人生研究,感受到深刻啟發。這些案例和故事,會陸續在以後的推文中與大家分享。今天想分享的,是一個關於人生如何被環境、被期待改變和塑造的心理學實驗。
  • 關於愛迪生的兩本書:美國路西法與老去的發明家
    從鯨油到天然氣、煤油和電碳弧技術,日積月累的進步在1879年——美國高產發明家託馬斯·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時迎來爆發。這些進步並非一帆風順,Jeremy Zallen和已故的Edmund Morris分別在《美國路西法》(American Lucifers)和《愛迪生》(Edison)兩本書中作了講解。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只有少數獄警可被歸類為『好獄警』,他們抗拒了權力的誘惑,而且有時候能為囚犯的處境著想,多少為他們做點事,比方說賞個蘋果或塞根香菸給人之類。」②
  • 人類歷史上的5次實驗 證明了人性的弱點 最後一個令人反思
    實驗內容是把多名小孩(幼兒園期間)帶入一個房間,房間的桌子上放著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小孩,你們的桌子上都有一份棉花糖,你們現在就可以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不過15分鐘後再吃的話可以獲得另外一份相同的獎勵。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緊接著,24人被分到了兩組:12人扮演獄警,12人扮演囚犯為了力求實驗的真實性,菲利普教授找人專門在地下室搭建了一座虛擬監獄實驗開始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這項囚禁體驗,讓人將一生所學——儘管短暫——但確實棄之如敝屐;人性價值被摒棄,自我認知受到挑戰,人性中最醜陋、最底層、最病態的一面浮出水面。」——這是津巴多對這場實驗的結論。他將這種人性的變化稱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曾經是上帝最為寵愛的天使,後來墮落成了惡魔撒旦。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大學生志願者,實驗資助者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囚犯和看守很快就適應自己的角色,危險與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認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許多囚犯在心理上受到創傷,有兩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研究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而受到警告,提前終止整個實驗。這種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魔鬼撒旦。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考驗人性的實驗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的史丹福大學人性與社會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他以每天15美金的報酬招募願意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當時有近百人前來報名,基本都是美國的大學生,最後通過心理測試,選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兩周的監獄模擬實驗。這些學生有些出於自願,有些出於為了能掙零用錢,有些則是為了打發多餘的課外時間,可令他們都沒想到的是這場所謂的實驗,竟成為令他們永世難忘且令人揮之不去的陰影。
  • 【書影1+1】《死亡實驗》:在特定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我們的1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在本期編輯薦書中,朱桂英為大家推薦了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馬裡奧•喬丹努(Mario Giordano)根據這個實驗,創作了小說《黑盒子》(Black Box)。後來,這部小說又被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改編成電影。這兩部電影本身也有著內在聯繫,2010年的《死亡實驗》根據2010年的同名電影改編。今天的「書影1+1」欄目,書評君就為大家推薦這兩部電影。
  •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態,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負擔過大,結果適得其反,把事情弄砸。03 庫裡肖夫效應「庫裡肖夫效應」得名於蘇聯導演庫裡肖夫,來自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有一天,庫裡肖夫給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沒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界的非常知名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實驗,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控局面;這是一個待完成的實驗,原計劃14天而不得不在第6天終止;這是一個矛盾衝突和警醒作用,足以翻拍成電影的實驗……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
  • 今天小編帶你們看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貝爾科實驗》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在史丹福大學的個地下室裡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一一斯坦福監獄實驗。他讓一群大學生分為兩拔,分另扮成看守與囚犯,模擬監獄裡暴力生活的日常,不至個星期,無論是「看守」還是「犯人」都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失衡,為了不進一步損害大學生們的身心健康,預期兩周的實驗被迫停止。
  • 好玩有趣的心理學9大效應,請花幾分鐘閱讀,或許能改變你的一生
    4、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指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帶動了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就是:一隻南美亞馬遜河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閃動一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效應說明了萬事萬物皆有聯繫,初始條件極小的偏差會引起結果極大的差異,在航天領域裡,一個小小的螺絲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的事故,原因僅僅是一顆小螺絲沒擰好。
  • 「紅樓人生」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馮淵、張三等人時,變成了可怕的殺人狂。為什麼一個正常人會突然變成冷血殘忍的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這樣的改變?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心理實驗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由史丹福大學心理系教學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的模擬監獄裡,24名身心健康、沒有暴力傾向、互不相識的男大學生,被隨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扮演囚犯,另一部分扮演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