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理論到實踐的一種過程,是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然爾以下五項實驗卻受到大多數質疑甚至抵制:5、棉花糖實驗
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1966年到1970 進行了一項棉花糖實驗。實驗內容是把多名小孩(幼兒園期間)帶入一個房間,房間的桌子上放著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小孩,你們的桌子上都有一份棉花糖,你們現在就可以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不過15分鐘後再吃的話可以獲得另外一份相同的獎勵。
有一部分小孩基本上都是0到3分鐘之內抓起就吃,一小部分是抵抗不了的誘惑3到10分鐘之內吃完,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堅持了15分鐘後才吃,並獲得了一份獎勵。
這項心理學實驗目的是觀察人的自制力以及延宕滿足,研究表明,參與實驗的600名小孩有大約30%的人堅持了15分鐘,而這30%的小孩後來的人生更加成功,而一口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後來人生做什麼都比較失敗,甚至有的還進了監獄。實驗證明,有自制力的人比沒有自制力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成功和更好的人生。
4、藍色眼睛VS咖啡色眼睛實驗
1968年,美國愛荷華州一位小學三年級女老師艾略特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了藍色眼睛VS咖啡色眼睛實驗。實驗內容為班上的學生按眼睛的顏色分為兩組,即藍色眼睛(或淺色眼睛)一組,咖啡色眼睛(或神色眼睛一組)。並為兩組人分別佩戴不同顏色的領巾。
第一天,老師告訴所有同學藍色眼睛的同學很聰明並擁有更多的特權,比如更多的午睡時間、更多的午餐數量和享有更多的遊樂設施。而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得到的待遇是,做錯事要受到雙倍懲罰和藍色眼睛的同學在玩耍時咖啡色的同學只能在旁邊看。在課堂上老師儘量多表揚藍色眼睛的同學,儘量多批評咖啡色眼睛的同學。
但僅僅50多分鐘後,事情變開始發酵,藍色眼睛同學開始嘲笑並諷刺咖啡色眼睛的同學,並且藍色眼睛同學比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在課堂上表現好很多。
第二天,老師告訴所有同學實驗對象搞錯了,是咖啡色眼睛的同學擁有更多的特權,而藍色眼睛的同學做錯事要受到雙倍懲罰。頓時藍色眼睛的同學害怕了起來,結果出人意料,咖啡色眼睛的同學並沒有像藍色眼睛的同學對自己那樣對他們。
這起實驗的目的是測試種族歧視的可怕。實驗結果表明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因第一天受到嘲笑和諷刺,第二天便產生了同理心,沒有對藍色眼睛的同學做出相同行為,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那種滋味確實不好受。擁有同理心的人在對人對事上他們往往表現得更為寬容。
3、旁觀者效應實驗
1964年Kitty Genovese在他的公寓外被謀殺,當時有30多人一直在圍觀但沒有人出手相救。這件事導致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組織了一場旁觀者效應實驗。
實驗內容為一名演員扮演癲癇病發作的病人倒地不起,當有路人單獨路過時幾乎有85%的機率施以援手,但隨著圍觀人數的增多,機率開始下降為31%,並持續下降。
這項實驗目的是研究人類作為旁觀者這種效應的影響程度。實驗結果表明,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之機會越低。群組(人群)越大,缺少決定力的程度就越高,旁觀者們都依靠其他人先做出決定。
2、斯坦福監獄實驗
研究內容是研究小組在當地報紙上徵集志願者參與監獄生活的研究,為期兩周,志願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報酬。有70名應徵者被面試,接受一系列心理測試。這70個男人都與美國大學生年紀相仿。其中24名被選中。從24人中間隨機抽出一半,讓他們飾演監獄的看守,剩下的一半飾演囚犯。
第一天,大家還相安無事,但「囚犯」第二天便發起了一場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實驗者)要求看守們採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們照著做了。他們採取的措施包括強迫囚犯做伏地挺身、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毯子和床、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最後局面完全失控。
在第五天,當津巴多的同事克莉絲汀受邀來到實驗場所觀察,並質疑這項實驗的道德性。在第六天,津巴多停止了實驗。
實驗表明人的善惡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迫使好人也會捅破這層窗戶紙。這種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魔鬼撒旦。
1、帶猩猩回家實驗
研究內容是將一隻猩猩帶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撫養。美國心理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決定以人類輔養方式來養育一隻野生黑猩猩寶寶,只不過凱洛格詢問了許多志願者卻沒有人肯答應,於是在兒子唐納德10個月大時,凱洛格決定帶回一隻7.5個月大的母黑猩猩古亞,把古亞當做唐納德的妹妹一起撫養。
剛開始的時候一起正常,兒子和古亞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並且每天測量他們的身高、體重、和血壓等生理數值。隨著事態的發展,家長發現古亞在各項的表現上比唐納德還要優秀,它學會很多東西,比如會看「家人」臉色、會藉助工具拿到吊在天花板上的餅乾,但是古亞就是學不會人類語言。
而唐納德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模仿古亞,且因為古亞不會說話的關係,導致唐納德的說話能力也很差,在同齡的美國小孩可以說50個單詞甚至嘗試造句的時候,唐納德卻只學會了3個單詞。
原來凱洛格打算花5年來進行這個實驗,但在第9個月的時候凱洛格夫妻就緊急喊停了!原來他們發現古亞變得越來越像人類,而可怕的是唐納德反而越來越像猩猩了!
實驗目的:如果從生命早期就改變原有的習性,那長大後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實驗結果:古亞回原來的地方,跟它的猩猩親人一起生活,然而就像凱洛格預設的結果,生命早期形成的習性已然穩固,不僅難以革除,也無法再適應新的環境,古亞認不得自己的猩猩親人,也無法適應牢籠裡的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抗拒和痛苦。1933年12月,剛滿3歲的古亞,因肺炎去世。
至於實驗對唐納德的影響似乎沒那麼大,當父母努力幫他革除猩猩的習性後,唐納德在語言發展快速趕上同齡孩子,19歲順利進入哈佛大學,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唐納德後來表示自己完全忘記那段跟猩猩妹妹生活的日子了!
實驗表明生命早期形成的習性在後期難以革除,正所謂環境改變人。
以上部分實驗以違反倫理道德等原因被緊急叫停,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可能實驗本身並沒有什麼,但實驗者呢?人類有沒有想過自己或許也是被其他物種實驗的一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