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親戚最近十分發愁,到處打聽哪裡可以測試孩子的IQ,想帶孩子測試一下,問其原因,原來是她想讓孩子去上一個本地很有名的私立學校,但這個學校有個要求,孩子智商必須要達標才行,否則不能參加該學校的考試,可能是害怕考試成績太差影響班級整體成績。怎麼樣智商算達標呢?就是測試孩子的IQ一定要達到一個數值,至於數值多少,我沒有細問,但是就這件事來說,我覺得很搞笑。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可能確實存在一定的IQ差距,但完全用IQ高低來給孩子劃分一個層級,對孩子來說也不是很公平,私立學校對「好老師」的唯一評判標準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老師,則把IQ高低作為孩子成績好壞的絕對影響因素,這顯然是不對的。
那麼,除了IQ,還有什麼能夠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呢?
01、「自證預言效應」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賽普勒斯一位王子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她,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有了生命。
跟希臘神話相似的中國神話也有很多,看似杜撰的內容,實際上也飽含著很多智慧和哲理,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受上面故事的影響,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
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選擇了幾個班級對孩子們進行智力測試。他們在這幾個班級上隨機挑選一部分學生,說他們是天才,對他們大加讚美,告訴他們說從測試結果看,名單上的學生天賦很高,只是有些人還未體現出來。從那以後,老師和其他孩子以及這些人本身,都把他們當天才來看待。
大半年後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去這個小學回訪,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果然成績有著顯著進步,而且求知慾明顯增強。
他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皮克馬利翁效應」,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
後來兩位專家表示,這些學生名單完全是隨意抽取的,並未進行任何所謂的智商測試,其目的不過是為了佐證智商並非決定成績的主要因素。
這個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的實驗,揭示了社會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現象,即「自證預言」效應。所謂自證預言,是指人們一旦對於某個人或事形成了某種預言(預期或印象),那麼就會不自覺地按照這種主觀判斷來行事,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者行為模式,並最終導致預言成為現實。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對待一些比較調皮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經常說的話就是:「他不是個讀書的料。」後來這些孩子真的初中念完就不念了,有的回家子承父業,有的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多年之後這些人依然一無所成。
他們的父母再提起他們小時候,依然是那句話:「看吧,我說他不是個讀書的料吧。」似乎證明自己看人精準、高瞻遠矚,可是實際上,正是這樣的「自證預言」,讓孩子覺得自己本身就不是個讀書的料,從而得出自己「努力也沒用,反正我不是個讀書的料」這樣的心理暗示,以至於自暴自棄,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去努力。
02、為什麼「自證預言效應」會實現?
我們都不相信有「詛咒」這回事,可是為什麼「自證預言效應」又真的如傳說中的「詛咒」一樣,百說百靈呢?其實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自證預言效應」影響了做事者的動機。
去年高考的時候,我一個朋友家孩子考場失利,比平時的成績至少下降了一百多分,跟朋友聊天時,朋友不停地跟我強調一句話:「我家孩子就是這樣,從小到大學習可以,但一到考試就不行,心理承受能力又差,考前我專門在考場外跟他說過這個問題,結果真被我說中了。」
孩子還沒考試,媽媽就「預言」孩子考場會失利,結果孩子考場真的失利了。這其實就是「自證預言效應」影響了孩子的動機,使得孩子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心理上就給自己一種暗示:「這情況對我不利,以往的經驗告訴我一到這時候我就不行了,我肯定考不好的。」
如果我們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孩子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又自然會導致孩子的緊張和不自信,結果事情的發展並不那麼順利,從而使得預言成真。
二是「自證預言效應」影響了做事者關注的焦點。
很多人都知道趙本山跟範偉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小品叫《賣拐》,在小品裡,趙本山為了把拐賣給範偉,就告訴範偉他的腿有問題,此時的範偉把全部的焦點放在了趙本山說有問題的那條腿,從心理上開始傾斜於相信對方的話,以至於似乎真的腿就壞了一樣。
自證預言效應影響了他對自己的關注焦點,影響了他對事實的正確判斷。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一樣,比如很多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家孩子有拖延症」,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在他所表現出的拖延的部分,當你不停地在他面前強調他「拖延」的毛病,就愈發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天生有拖延症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而他對你這樣態度同樣的反饋就使得他真的成為了你說的那種人。
其實,「自證預言」之所以會實現,大多源於人們的焦慮,比如孩子考試之前會不停地跟自己說「我最害怕考試了,我肯定考不好」,這是因為人在面對焦慮和恐懼的時候,身體裡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產生的平衡,這時頭腦裡的保護機制就會催促自己儘快找一個理由,來消除這種未知的不確定,也給自己一點安慰。
當孩子覺得自己考不好時,其實是因為平時的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導致的,可是孩子有了「我害怕考試」這樣的藉口之後,就有了原諒自己的理由,使得自己的焦慮情緒減輕、內心的內疚感減弱。
03、如何幫助孩子避免負面的「自證預言效應」?
其實,「自證預言效應」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人們之所以會常常說負面的,正是因為消極的自我預言可以減輕自己不努力的負罪感,讓自己更坦然面對失敗的心理落差。那麼我們如何避免負面的「自證預言效應」呢?
l 多對孩子說正面「自證預言」記得我上初一的時候,數學成績是很一般的,有一次學校組織數學比賽,鄰居姐姐鼓勵我讓我報名,當時她跟我分析了很多我的優勢,告訴我只要我這段時間認真複習、集中時間和精力,在這個學科上發動猛烈的衝刺,肯定能行。一是因為她的鼓勵讓我信心倍增,二是我也想通過這次比賽使自己緊張起來,集中精力把該科成績提升一下,於是就報了名。
我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複習中去,最終竟然還得了92分,要知道之前我的數學成績從來沒上過80分的。
正向的「自證預言」像是一個儀式,宣告自己的優秀,幫自己建立一個「我一定行的」這類的想法,並且對這種想法堅定不移,從而投入更多、更大的熱情和精力,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成就感,以佐證自己的「的確行」。
另外大量的案例證實,消極的預言者會常常說這幾個詞語:永遠、總是、絕對不可能這幾個極端的詞語,如果你身邊有焦慮治療師,他會建議你把這幾個詞語從你的習慣用語中剔除掉。
想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信,就必須給孩子更多的正向「自證預言」,避免以上負面預言,堅信、並且告訴孩子「你一定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朝著你認為的方向去發展。
l 善於利用表情和動作做好積極暗示記得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印度的媽媽教育孩子的視頻,孩子畫了一幅畫,爸爸覺得畫得很醜,孩子很沮喪,媽媽來了看到畫,用十分誇張的語言和肢體動作誇獎孩子說:「哇,畫得真漂亮,你真是個天才!」當孩子說爸爸覺得不好看時,媽媽立刻又用誇張的語言來反駁說爸爸一點藝術細胞都沒有,不懂得欣賞,然後強調孩子是天才這個概念。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提出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那就是:溝通的總效果=70%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當我們用特別真誠的眼神看著孩子、用真摯的語調告訴孩子,你一定行,只要你努力去做,一切都不是問題!孩子一定會相信你的話,並朝著你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反之,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時,我們同樣用我們的表情和動作做好暗示,讓孩子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失敗和挫折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
l 教給孩子善用樂觀心法我一個朋友家孩子是個可愛的小男孩,在學校也十分受老師喜愛,有一次孩子換了一個新的髮型,可是卻遭到了其他孩子的嘲笑,說他像個「馬桶蓋」,孩子十分傷心,回家之後跟媽媽說起這件事,媽媽告訴他說:「你的眼光很時尚,選擇的這個髮型很帥,何必要用別人的眼光懲罰自己呢?「並且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告訴孩子對對方嘲笑的不屑才是最大的反擊。
孩子受到媽媽的啟發,再面對其他孩子叫他「馬桶蓋」時,他調皮地吐了一下舌頭,微笑著對他們說:「謝謝誇獎,我很喜歡我的新髮型。」孩子們看到他的反應,十分不理解,可是從那開始卻也覺得十分無趣,因為他們的嘲笑完全失去了力度,就像是一個拳頭打進了棉花裡。
孩子用「謝謝」表達自己無所謂的態度,時間長了,孩子就真的覺得無所謂了,這便是正向「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指出:
樂觀有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一個人對生活中的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因為,樂觀開朗是一種心理狀態,就像催化劑一樣,可以激發出孩子身上的所有潛能,使他積極地尋找事情的轉機,從而扭轉「敗局」。而且,積極樂觀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觀察敏銳。
當我們能夠善用正向的「自證預言效應」,孩子就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去發展,如果一個孩子摒棄腦子裡的第一個負面的念頭,從善意的角度思考別人的行為,不僅能幫助孩子發現對方的優點,還能幫助孩子發現自身做得不夠好或錯誤的地方,從而幫助孩子以更積極的行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