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很多人都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杭州某小學的學生小娟,
平日非常乖巧,回到家就做作業、看書,
但成績卻一直在班上穩居中下水平。
父母帶著她去看了某醫院的學習困難諮詢門診後發現,
小姑娘的智商130,比平均值高出了30,
屬於很優秀的水平。
但同時也發現她得了「非典型性多動症」。
她的「多動」不在行動,而在思維上。
這讓我想起身邊的身多媽媽都曾這樣說過:
我家孩子平時挺聰明的,就是學習不用心。
是啊,排除孩子身體上的原因,
為什麼有這麼多聰明的孩子,卻不愛學習呢?
02
對於這一點,在我小的時候曾深有體會。
我的父親,
是我們本地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屆「高考狀元」,
媽媽也是一枚「學霸」。
雖然我小時候
也曾經有過被人稱讚的「聰明伶俐」階段。
但是一直是一枚妥妥的「學渣」。
因為成績不夠好,
父母曾有一段時間抱怨,
感到在他們同學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而我自己,也經常惱怒自卑焦急。
但越是這樣,學習就越沒有章法,越急越亂,
惡性循環。
後來我長大了,總結並反思自己,
才發現,我之所以會「學習困難」,
因為我並沒有哪一項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比如說文理分科、大學的專業等等,
我都是由父母決定,
然後就在自己不感興趣也不擅長的方向上,
進行一些「低水平的重複勞動」。
最終的結果也不能取得令自己與父母滿意。
03
多年以後,當我自學了心理學以後,我才知道,
其實每個人一出生,
就會註定在不同的方面各有長短。
如果一個人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長項,
卻在短的方面屢屢被人比較,
是很容易遭遇挫折,最後甚至發展到全面潰敗。
這是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標。
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範疇:
包括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內省、自然探索等等。
這8種方面的智能就各有長短,
形成獨特的智能長短組合:智能譜。
其實,也就是說,
沒有絕對的「智商高低」這一說,
只是每個人的智能不同,
擅長的方向也會不同。
沒有聰明或者是不聰明的孩子,
只是有沒有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向。
當年,看起來「很聰明」的我,
實際上卻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智能長項。
甚至可能在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與人比較,
所以飽嘗失敗之苦,並自怨自憐直至自暴自棄。
值得慶幸的是,
當我走向社會,
進入一個嶄新並且壓力相對較少的環境以後,
終於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英語翻譯以及寫作。
這才開始發揮自己特長,找到自信。
努力慢慢改正缺點,
並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律,
毅力、堅持能力及專注度等等。
雖然我依舊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是至少已經沒有困頓,
而是在努力積極的人生馬拉松上繼續奔跑。
04
確實,
有一些在語言、數理邏輯智能方面很突出的孩子,
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即使是這樣,
他也不一定真的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曾經,湖南省華容縣一個普通媽媽,
為了彌補自己沒有上過大學的遺憾,
下決心要讓自己的兒子魏永康成為天才。
魏永康剛生下來兩三個月時,
媽媽曾學梅就教他識字,
還經常讀唐詩給他聽。
而且,當時的魏永康特別給母親「爭氣」,
從2歲開始,魏永康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童」的故事。
他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
4歲時,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
後來連小學只讀了二年級和六年級,8歲進入中學,
13歲時,魏永康就以高分考入了重點大學。
17歲,大學畢業的魏永康如媽媽所願,
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然而,當他開始獨自求學,
生活上的短板逐一顯露,最後嚴重影響他的學習,
並在中科院就讀3年以後被勸退。
他的母親非常失望地衝著兒子大喊:
「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
很多年以後,魏永康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不再接受母親為他按排的人生,
他覺得現在平凡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05
有一句話雖然有一些極端,
但是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 輪不上拼天賦的程度。 」
作為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成績「不夠好」時,
和孩子一樣,
家長也可能焦慮甚至自卑,
進而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夠聰明」,
甚至忍不住責備。
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
反而是先反省下自己是否做了聰明的決定。
人生,就是一條不停戰鬥的戰場。
有內心的堅持與外界摩擦的戰鬥、
個性與共性的戰鬥、欲望與道德的戰鬥……
或許,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為「優良學生」,
但是,這個過程中,
家長更應該和孩子一起,共同戰鬥。
協助孩子,
在道路上幫助尋找他們擅長並嚮往的方向。
像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不是為了別人口中的「成功」,
而是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
作為放飛之間的陪跑人,
為了孩子可以平穩飛起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
在尋找自我的道路上,共同學習,
學會專注,學會堅持,學會發揮自己的所長,
找到自己「聰明」的領域,
成為更「聰明」更「好」的自己。
作者:心倞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凱叔講故事V)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