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的智力,很多寶媽就淡定不下來了:孩子走路、說話,比別人早一點,心中就暗喜:我娃智力過人!孩子怯生、不愛說話,立馬聯想到智力問題,急三火四帶去測智商。這些做法對孩子好不好?究竟要不要給孩子測智商?今天,口袋育兒(微信:koudaiyuer)就跟大家聊聊「嬰兒智力測試」的話題。
1 | 什麼是嬰兒智力測試?
智力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概念,它涵蓋一個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測評寶寶的智力需要考慮他的「綜合能力」,比如,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
進行智力測試,通常需要寶寶回答問題、配合做任務,而不是像有些家長所認為的那樣,用儀器一掃,智商結果就一目了然。
由於嬰兒很難明確告訴你他的真實想法。比如,面對一個玩具孩子沒有做出反應,你很難判斷他是不想玩、不會玩,還是他不感興趣。所以嬰兒智力測試不同於成人的智商測試。
嬰兒智力測試只能測評寶寶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所以,嚴格來說,嬰兒智力測試的結果不能叫智商(IQ),而應該叫發育商(DQ)。只是由於智商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智力測試就等同於智商測試了。
「發育商」是衡量嬰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國外早就有這一概念。大量研究都顯示,DQ可以用來預測某些兒童會發育遲緩,不能用於預測兒童的智商。
2 | 嬰兒智力測試是國外體檢的必檢項目?
有寶媽在後臺給我們留言,「我聽說智力測試是國外嬰幼兒體檢的必檢項目,有這麼回事嗎?」
據捲兒媽了解,發達國家給孩子測智商相對普遍,可能他們更崇尚「先天智力」,而我們的文化更注重「後天努力」。不過兒童智商測試大都是在孩子上小學之前,而非傳說中的嬰兒期(0~3歲)。國外沒有必須對嬰幼兒做智力測試的規定。
不過,由於嬰幼兒的特殊性,使得給他們做體檢和進行智力測試,看起來「很像一回事」。
美國兒科醫學學會建議:從寶寶出生到3歲,要進行12次體檢。
在美國,每次體檢,醫生除了全面的查體,評估寶寶整體的生長發育情況之外,還會測試寶寶的語言能力、理解力水平、動作發展、認知能力等。然後還會圍繞相關問題與家長交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餵養情況、營養狀況、心理行為、社交、情緒等等,然後做出綜合診斷,並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而當前流行的嬰幼兒智力測試,比如貝利嬰幼兒發育量表、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卡特爾嬰兒智力測驗、畫人智力測驗等,基本上也都是從認知、語言、運動、社交、情緒和適應性等方面展開的綜合測評,這些正好與嬰幼兒體檢的項目基本一致。
其實二者都是為了通過連續性的跟蹤檢查,建立健康檔案,便於家長了解寶寶生長發育的綜合情況,只不過智力測試反應的情況更具體、更特殊而已。
需要提醒的是,美式的嬰兒體檢與國內寶寶去社區醫院防保科做的體檢區別是很大的。在美國,基本每個孩子(只要有保險)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家長聯繫醫生尋求幫助很方便,醫生也能很快回復並給出建議。鑑於醫療體系的不同,捲兒媽覺得,國內的寶媽參考國外的體檢與智力測試方式是沒有意義的。
3 | 關於智商的兩件事
愛因斯坦的智商是估算出來的愛因斯坦是「天才」的代名詞,但他生前並沒有做過智商測試,他老人家的智商是「天才的遺傳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估算出來的。
這項研究估算了智商測試發明前300位天才早年的智力。估算的方法相當粗暴:閱讀傳記細節,替他們做斯坦福-比奈(Stanfor-Binet)智力測試題。
但估算結果令研究人員大失所望:愛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遠低於斯圖亞特·密爾的190、笛卡爾和伽利略的180!為了維護智商測試的權威,研究人員略施小計,於是現在你看到的愛因斯坦的智商微妙地變成了:160~190!
這項研究中,智商測試唯一超過200的人叫弗朗西斯高爾頓,這個人身份比較特殊:智力測量的先行者——研究人員們的學術偶像。
智商測試最初是給智力落後的兒童設計的
智商測試最初是用來幹嘛的?答案是:排查智力有缺陷的兒童。
1881年,法國為了推廣義務教育,急需一種能區分普通兒童和缺陷兒童的檢測工具。在需求的刺激下,1905年阿爾弗雷德·比奈的第一份智力測量表面世。20世紀初,美國徵兵、移民、教育,都急需一套高效的方法來排除智力有缺陷的人,於是美國人接過改進智力測試的接力棒,並使之大放異彩。此後,智力測試不斷進化。
也就是說,智力測試最初並不是用來篩選聰明人的,而是為了排查智力發育不良的兒童和青年。即便是現在,智力測試更多的用途依然是及時發現孩子是否有智力發育落後、肢體動作異常、某些特殊疾病(比如唐氏綜合症、腦癱等)等異常狀況。
而這些異常狀況,只要寶媽掌握科學的育兒常識,通過細心觀察,是不難發現的。發現問題之後,如何糾正、治療才是最關鍵的。
4 | 有必要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嗎?
想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捲兒媽先申明立場:不主張!
●嬰兒的智商很不穩定
研究表明,0~3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嬰幼兒的未成熟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很強的重組能力,孩子的身心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爆發式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智力情況變化很快。
僅是0~3歲就可以分為8個關鍵時期:1月齡,3月齡,1歲之內差不多3個月一個階段,1~2歲半年左右一個階段,2~3歲一個階段,每個時期孩子的智力發展都有不同特點。一次測試只能說明孩子當時的智力狀態,你前腳測完,孩子轉眼就進入下一個階段。有研究顯示,一個2歲寶寶的智商,與他10歲時智商的相關性只有0.37。所以,如果不是為了跟蹤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根本沒必要去測智力。
●智力測試無法全面評判孩子的智力
流行的智力測試主要涉及語言、數字和圖像等方面,而人的智力因素遠非這些方面所能囊括的。單純以此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智力,對孩子有失公允。
為什麼高智商的人會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為什麼某些智商很低的人會有天才的一面?
比如《最強大腦》的周瑋,智商僅56,曾被診斷為「中度腦殘」,但他僅用1分多鐘就破解了16位數字開14次方的「變態」難題,被稱為「中國雨人」。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曾發文指出,「這些事實其實是告訴我們,智商測試並不能涵蓋人的所有認知能力。智商的確忽視了人的某些重要面向。」
●國內少有智力測試的專業機構
智商測試很複雜,絕不能像查視力、測身高體重那麼機械。正規的智商測試對「硬體」和「軟體」的要求都非常高。
硬體方面,不僅要有標準的設備,而且對環境、氛圍,甚至對光線、室內陳設、溫度、溼度等都有明確的界定。
軟體方面,測評師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有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懂孩子的心理,因為測評人員的語速、聲調、面部表情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表現。
而目前,國內極少有能達到如此過硬「指標」的測試機構。
●測試結果容易對孩子造成不良暗示
有資料顯示,我國智力超常和智力遲滯兒童的總數,不到全部兒童的10%。也就是說,90%以上的孩子都是智力正常的一般人。只不過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一些家長會盲目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捲兒媽就認識一個孩子,家長覺得她「不是一般的聰明」,為了讓她進「天才班」,提前去做了測試,結果孩子的智商很一般,雖然屬於正常範圍,但家長內心還是滿懷失望。
也有的孩子測了之後,智商確實很高,於是家長到處宣揚。
不管是智商過高,還是過低,周圍人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都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不要輕易給孩子測智商。你若真的好奇,非要給孩子測,測試結果最好要對孩子保密。
5 | 總結
智力測試出來的數值,僅代表一種計算模式,是一種相對性狀,既不代表孩子的聰明程度,也不表明孩子將來能否成功。千萬不要過度迷信。對智力測試了解越多,你越會發現,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為現代社會標準設置的遊戲。
而我們當媽的最關心的是什麼?
不是最後的數值,不是寶寶比起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厲害,而是寶寶是否健康,是否快樂(親們可以摸著心口想想看……)
所以,除非有特殊需要(例如鑑別超常兒童、落後兒童,進行科學研究等),一般健康的寶寶,真沒要專門做智力測試。
| 參考資料:
http://www.merckmanuals.com/home/children-s-health-issues/care-of-newborns-and-infants/physical-examination-of-the-newborn
http://www.parenting.com/article/how-smart-is-your-baby
http://www.newkidscenter.com/How-To-Tell-If-Your-Baby-Is-Gift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