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前段時間和大家分享了一個講比爾蓋茨的紀錄片,詳見:這個內向古怪的孩子成為世界首富,他最感激媽媽給了他溫暖的童年底色!有媽媽留言問:智商怎麼測?幾歲可以測智商?
這讓我想起之前身邊有不少朋友討論:要不要帶孩子去做智商檢測?
比如有個媽媽和我說,兒子去上籃球課,其他和他差不多年齡的小孩都能專心聽老師講,學得又很快,只有自己的孩子反應遲鈍,站在那發傻半天……她心裡就很疑惑,自己的娃智商是不是有問題?要不要帶他去檢查下。
還有個媽媽說,就是有點好奇啊,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智商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通過專業的測試提前了解下,不好嗎?
孩子聰不聰明是每個父母都很關心的事情,但有沒有必要去做智商檢測?如果去的話去哪裡測,費用是多少?通過測智商來判斷一個孩子「聰不聰明」靠譜嗎?相信很多爸媽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情。
1
智商測驗的初衷是什麼
它都測些啥內容?
和我們大部分人理解的,智商測試是為了看一個人有多聰明不同,其實一開始,它的初衷只是為了篩選「智力有缺陷」的兒童。
智商,也就是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標準測試,得出一個人的測驗成績和同年齡人成績相比的一個指數,從而衡量一個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平。
發明世界上第一張智力測試量表,並且最終導致智商(IQ)這一概念誕生的,是一位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
Alfred Binet
當時法國為了推廣義務教育,急需一種能區分普通兒童和缺陷兒童的檢測工具。在這種需求下,比奈於1905年首創了智商測試,受試的孩子除了需要填寫量表,也要一一與他面試,他希望通過這個流程,把缺陷兒童和一般兒童區分開來,並給予缺陷兒童更適合他們的教育以及更多的關注。
到了20世紀初,美國的學校入學、公司招聘、移民甄別和軍隊徵兵,都急需一套高效的方法來排除智力有缺陷的人,於是美國人接過改進智力測試的接力棒,智力測試不斷進化。
到目前為止,比較常見的智商測試有:韋克斯勒(成人、兒童)智商量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斯坦福-比奈智商量表、伍德考克-詹森認知能力測驗和考夫曼兒童智商測驗。
那麼這些測驗究竟測試哪些內容呢?我們以韋克斯勒(簡稱韋氏)智商測驗為例,來了解一下。
它經過幾個版本的更新升級,第一版出現在1949年,最新版本是2014年秋天發布的第五版,是目前常用的兒童智商測量工具,經常被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專業中心。
韋氏兒童版測試對象是6到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測試內容包括:
第一塊:Verbal comprehension(語言能力,反映了孩子的口頭推理能力,這個方面與孩子掌握的詞彙量密切相關)
第二塊:perceptual reasoning(空間思維能力,考察孩子理解視覺細節和關係的能力,解決謎題和建立幾何設計。)
第三塊: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反映保留和操縱所聽到或看到的信息的能力。)
第四塊:processing speed (處理速度,反映孩子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
可能這樣說大家對對測試內容還不是很清晰,我找到了一些韋氏測試具體參考題型,不難看出,它的測試包括對孩子注意力、形狀認知、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涉及觀察力
涉及觀察力、對形狀的認知、推理能力
涉及觀察力、邏輯推理能力
2
要不要帶孩子去測智商?
一個人的智商會不會變?
目前,做智商檢測可以去醫院(兒童保健科、精神衛生科、心理門診,具體可諮詢當地醫院)或專業機構,以及在網上自行檢測(有免費無版權的、付費有版權的等)。由於智商測試的材料和人員都必須非常專業,需要經過特殊培訓才能適用。所以,一般來說,去專業機構、醫院測試會比在網上測試準確率更高。而在網上測試中,付費的又比免費的更準確。
雖然在美國、歐洲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裡,智商測試雖然不是必須,但也很常見。但需要注意的是,學齡前兒童(5歲以前)的智商測試往往可信度不高,波動較大,因此給學齡前兒童進行智商測試並沒有什麼意義。
而且大量研究表明,智商是會變的,不論是人群的智商(每一代人來比較),還是個人的智商(自己和自己比),都是一個變化的值。
著名的弗林效應就指出,對於同一套智力測試題,幾乎每一代人的成績都比前一代人要好。弗林研究了數十個國家的智商測試數據,發現每年分數會增加0.3分,也就是每10年增加3分。後續多年的研究證實,全球範圍內都存在智商提升的趨勢。
弗林效應可能與兒童時期營養的改善、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關。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感嘆「現在的小孩太聰明了」,這可能就是我們對「弗林效應」最直接的感受了。
另外有大量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智商也是會隨著年齡變化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智商的影響尤其顯著。
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 Richard Nisbett 認為,青少年時期智商的波動較大,而進入成年以後就開始穩定下來。2012年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跟蹤了33個12到16歲的青少年4年,在這4年裡研究人員進行了若干次智商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孩子的智商波動很大,31%的孩子智商顯著增加,而這些波動和他們腦部變化有關。
他提到照顧者可以用許多生理和心理策略來擴大孩子的頭腦,提高他們的智商,比如閱讀、和他們交談,對孩子的行為活動投入更多的熱情和包容等。
所以,5歲前測智商沒有什麼意義,5歲後可以測,但也並不是一測定終生的。因為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人的大腦可塑性高,受到後天的影響很大,這段時期測得的智商並不能視為孩子的終身標籤。
3
智商並不等於智力
提高孩子智商有哪些方法?
我們想早早地知道孩子的智商指數,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把智商和智力等同起來了,認為智商分數高的,智力一定高。
其實,一個人的智力是一個更廣義的、綜合的範疇,而智商相對來說,是一個狹義的概念(這也很好理解,除了智商,還有情商),智商測試通過數字、圖像等,只能度量我們智力範圍內一部分可量化的能力;而智力包括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從「智商測試」的題型我們也能看出,大多偏向測試數理能力,對於文科、藝術方面的能力測試幾乎是空白的。一個藝術天才,他的創造力顯然高於常人,但智商得分可能並不高,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說一個音樂天才或繪畫高手智力不好吧。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提高寶寶的智商呢?
1,和寶寶多聊天。
研究表明,兒童在嬰兒時期聽到的單詞數量與他的語言智商之間存在相關性,我們和他說得越多,孩子的詞彙量就越豐富。之前我寫過一篇「和你的孩子交談吧」的TED演講,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意義,比任何昂貴的早教班都更加深遠(詳見:這個TED演講很驚人:娃三歲時的這個能力,能預測到他未來的成就和財富)。
2,多閱讀。
一起親子閱讀可以幫助你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繫,也可以幫助他學習。這裡分享一個小方法,對於孩子喜歡的書,我們可以重複閱讀。因為重複,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力,當寶寶能預測下一頁的內容時,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
3,和寶寶玩益智類玩具、做益智類遊戲題。
智商更多測試的是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數學、空間、運算、邏輯推理等能力。而這些,是可以通過練習提高的。其實也很好理解,智商測試無非就是那些題目,多玩相關的遊戲,多做題,多訓練,分數自然會提高。
益智類遊戲書
我們之前團的邏輯狗,以及相關的這類書都可以: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數數、形狀和顏色、詞彙、邏輯思考、比較、概念等能力。
4、給孩子獨處的時間。
很多媽媽可能覺得,只要孩子醒著,我們需要全天候地娛樂孩子,刺激孩子,但其實這會讓孩子精疲力竭,孩子需要一些休息時間來娛樂自己、玩玩具或爬行,這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注意力,對孩子以後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
5、給孩子擁抱!
一旦孩子知道我們會以一種充滿愛和可靠的方式滿足他的需要,他就會有動力自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所以在寶寶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他,和他做大量的眼神交流。因為「促使孩子們學會交談的方法是讓他們想和其他人交流。」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們想給媽媽看一朵花,或者把星星指給奶奶看,他們想要建立一種紐帶,而我們需要及時和他們互動和回應。
瓜媽最後說:
生活中,也會有身邊的朋友誇瓜瓜聰明,智商高,開玩笑說要不要去測測?但我沒有想過去給瓜瓜測智商,因為我知道,他看起來的「聰明」,背後藏著的都是我和瓜爸培養他的「笨功夫」:多閱讀、多陪伴、注重他邏輯思維的培養……
智商測試並不能反映智力發育水平,測試的結果反而容易讓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想想如果測試出來的分數高,我們會不會放鬆對孩子的培養,或者孩子某一方面表現地沒那麼好,我們就會很失望,覺得是他不夠努力?對孩子地要求變得特別高。
如果測試出來的分數低,是不是會給我們自己和孩子造成心理負擔?0—18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消極的暗示會讓孩子自卑,會給孩子造成終身影響。
所以,與其陷入兩難的境地,不如抓住最佳時期,好好提高孩子的智商。
人是多元智能體,智力和大腦都是極其複雜和神秘的事情,我不會去預測瓜瓜的智商,我更相信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媽媽們也來說說,有沒有想過帶娃去測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