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從側面說明一個人的智力高低與基因有關,什麼樣的人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看到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們,家長普遍的反應是人家智商高,才能考上,這種自我設限的家長其實耽誤的是孩子。
我不否認天生智商高的孩子,一點就通,而智力一般的孩子需要點幾下;但是,別忘了,既然智商普通就更要努力學啊,不然更趕不上了,是吧?勤能補拙並不是一句空話。
況且很多研究學家已經證明了,通過後天的學習,可以改造大腦,提高智力。
01
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說人哪怕是學習一條簡單的信息,也會是大腦的神經元發生物理改變,由此他相信人的智力也是可以通過後天來重塑的。
雖然一開始他是從海參發現的這一特點,因為人類的神經和海參的神經是以相同的方式學習的,也包括其他的動物。
對於人類神經可塑性,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埃莉諾·馬圭爾教授及其團隊對倫敦計程車司機進行過研究。
在倫敦想要開上黑色計程車,司機需要記住超過25000條街道,以及著名的建築標誌,還有旅遊景點名稱,這項考試非常嚴格;可見那些司機們得付出心血來應對。
後來,他們對已通過考試的司機們進行過大腦分析(不用解剖),他們發現這些準司機的腦結構在尺寸和形態上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尤其是海馬體,比沒有掌握這些街道的司機要大,而海馬體是負責記憶能力的。
而且他們的海馬體還會繼續增長,因為他們工作不會停止。
這不正說明了通過後天的訓練,確實可以改變大腦結構,提高智力。
02
其實在18世紀,義大利科學家文森佐·馬拉卡尼就已經有這個發現了,他通過訓練鳥進行複雜的動作,然後再殺死那些鳥,解剖大腦,發現這些鳥的大腦某一區域比未經訓練的鳥類大腦同一區域有更廣泛的褶皺圖案。
總而言之,智力是先天和後天各佔50%,即使先天不足,也不要放棄後天的訓練。
不是有句話叫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即使是高智商的人,也要披荊斬棘,一路打怪獸才能考上名牌大學。
所有的人做的事其實都是一樣的,而至於誰做的更好,做的更快,的確有基因影響的成分,而智力普通的孩子多做幾遍,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所以,這項發現,我覺得主要是告訴家長們,不要老是抱怨智商問題,而是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是不是做的足夠多,畢竟這世界比你慘的人永遠都有。
結束語:
聰明的孩子不要驕傲,驕傲使人退步,智力普通的孩子也彆氣餒,人生是場馬拉松,誰笑到最後還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