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評價一些很聰明的人IQ很高,但究竟什麼是IQ?它是如何檢測出來的?IQ高的人就一定聰明嗎?這些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眼下,當得知37歲的華裔澳洲人陶哲軒以230分的IQ得分成為當今全球「最聰明」的人,在我們無限崇拜的同時,也帶著很多疑惑:無影無形的智商是怎樣被精細地測算成一個「分數」的呢?
測出「世界最高智商」的題在中國通用嗎?
中國做了修訂,「最聰明」的人來中國測智商未必能得230分
「我們所熟悉的智商,也就是IQ,其實叫做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要想將智力量化成具體的數值,需要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來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平。」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告訴記者。
測試什麼內容呢?這就要看智力包含哪些內容了。事實上,歷來心理學家對智力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目前心理學界關於智力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意見。現在通過研究達成的共識是,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這樣說,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記憶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而學習能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能力是智力的基本機能。
「測量智商現在國際通用的是韋氏智力測驗,平常我們也採用這一套測驗。」李箕君說,「陶哲軒的230分應該就是韋氏智力測驗的得分。」
李箕君表示,韋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於1939年編制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又細分成三種量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韋氏學齡前期智力量表。但是在進入中國後,中國專家根據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背景,已經做過了修訂,不過大體上還是和最初的韋氏版本保持一致,「比如測驗分成言語類測試題和操作類測試題兩大部分,一類是考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類是考察動手能力的。但是,陶哲軒來做中國的韋氏測驗可能就得不到230分了,同樣不具有西方生活背景的中國人去做陶哲軒的測驗題,也存在障礙。」李箕君這樣表示。
那麼陶哲軒還能稱得上是「最聰明」的人嗎?李箕君表示,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樣,智力測驗只是一個檢測工具,它既然是由人發明創造的,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誤差,智力測驗主要是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智商平均值設定為100 ,但是因為人所處的環境、受到的教育等各不相同,允許有一個變異範圍,大約是±15,因此正常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間。根據數據統計,智商屬於中常或接近中常(IQ在80-120)者佔全部人群的80%。智商在130以上的人,屬於極超常的人,大約只佔到2.2%,而智商在70以下的就屬於智力低下,大約也佔2.2%。所以不論地區差異、文化背景差異,230的IQ仍然是智力超群,已經超出一般人智商水平太多了,因此230分依然具有參照價值。
智力測驗得分高IQ就高?
不要糾結得分,在正常範圍內那只能作一個參考
通過智力測驗,一個IQ90的人和一個IQ110的人,他們的智力有很大差距嗎?
「可能未必,因為他們都在正常區間內。通過測驗,那些智力極端優秀或低下的人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但普通人的智力下定義卻很困難。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IQ高一些的人就一定聰明,其實,智力測驗的主要目的還是區分出那些智商低下的人群。當然一些特殊工作者可能也需要來測量。大部分人的檢測結果都還是在一個標準範圍內的,得分略高的人不需要沾沾自喜,相反得分低一些,只要是在正常範圍內的,也沒什麼好丟人的。」李箕君解釋道。
而且,一場智力測驗得出的分數並不就是我們的IQ,IQ需要經過離差智商公式的換算。所謂離差智商要考慮一個受試者在他的同齡中的個對位置,通過計算受試者偏離平均值多少個標準差來衡量,離差智商才是我們智力測試得出的智商。
有這樣一個複雜的計算公式IQ=100+15(X-M)/S來計算離差智商 ,公式中,X為被試者測驗所得到的分數,M為此人所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準差。如果一千位隨機測試者在測試中取得的分數的平均值為20,通過計算得到該組人群所得分數的標準差為4,那麼一個分數為28的人的智商為 100+15×(28-20)/4=130。也就是說,即便測試所得分數高,最後得出的IQ也不一定高,更不能證明是不是真的聰明。
而現在網上有名目繁多的智力測試,其實題目或許也是考察智力的方方面面,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大樣本的測試,所以計算結果未必具有參考價值。
不同地域、性別的人都用一套題目檢測嗎?
男女用的一樣,城鄉的版本會略有不同
雖然在所有人中,智力超群與智力低下的人都只佔少數,大多數還是智力正常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的智力不存在差異。首先男女智力就有差異,女性在語詞靈活性、閱讀理解、手指敏捷性、文書技巧方面優於男性;男性則在數學推理、視覺空間能力、軀體運動速度和協調方面優於女性。並且,男性智力的變異大於女性,即在特別聰明與特別愚笨的人中,男性多於女性,但男女測智商用的題目是一樣的。
此外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智力也存在差異,「比如城鄉之間就有智力差異,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受試對象設定智力檢測的題目,我們首先要按地域、年齡、性別等分層取樣,建立常模樣本,要讓受試對象中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徵包含在這個模式中,然後要根據差異性,來不斷修訂試題。當然一旦試題固定下來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但是根據時代的發展,會有一些微調。」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介紹。
數理化好的人IQ比較高嗎?
智商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檢測,某種能力突出不代表IQ更高
現實生活中,大家常常認為數理化成績好的人更聰明,IQ也一定比較高。真是這樣嗎?
「其實,IQ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考察。一個數理化成績好的人,也許是他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但不代表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樣突出。像在韋氏測驗中,不僅要測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測動手操作能力,一個人動手能力強但語言表達能力弱的人,可能操作得分比較高,但是語言部分得分就比較低,那麼他的IQ總分就不會很高。」李箕君還指出,考試成績好不一定IQ就更高,「其實,聰明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它的表現是很多樣的。一個小孩成績好,可能和他考試前的重複記憶有關,不一定是IQ更高。勤能補拙是很重要的。」
人的智力是一成不變的嗎?
雖然遺傳很重要,但是後天也能改變
智力完全由遺傳決定的嗎?袁勇貴指出:「智商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智力在童年期迅速增長,在青春期增長緩慢,約在25歲達到頂峰,以後保持穩定到中年後期,在老年期逐漸下降。」
袁勇貴說,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遺傳很重要,但是在遺傳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變異;所以後天的培養更重要。「《傷仲永》的故事不是很明顯嘛,後天的懈怠,神童也會變庸才;相反,發現小孩的特長,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去開發智力,智商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事業。」
除了測試題
測量人的智商還有啥辦法?
用核磁共振能看出是否「天賦異稟」
如果說人工測智商存在誤差,那麼除了測試題外,還有沒有更直觀的方式可以測試智商?我們能不能藉助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接讀出人的智商?
南京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張冰告訴記者,通過核磁共振可以檢測到大腦神經元的興奮信號,神經元越興奮,說明大腦的利用程度越高,這樣也是檢測「智商」的一個方法。
「通常我們做的核磁共振就是對大腦結構的掃描,而現在的核磁共振氫質子波譜則可以探測人腦中神經元代謝物質含量的變化。像我們平時說一個人記性好不好,主要是和海馬體有關,海馬體是主管人的近期記憶的,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所以我們可以在海馬部位進行定位檢測。通過檢測海馬體的NAA物質含量,來觀察看出神經元的數量和功能,從而來觀察大腦的神經元興奮程度。」
張冰告訴記者還有一種方式也能夠測量人的智商。因為大腦的代謝主要是葡萄糖的代謝,當大腦進行智力活動時,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能量,並且大腦在任何指定任務上消耗能量的多少存在著個體差異。具體來說,智商高的個體的大腦與智商較低的個體的大腦相比,消耗的能量更少,從而消耗的葡萄糖更少。通過葡萄糖代謝的差異也可以推斷出究竟誰的智商更高。
那麼,通過核磁共振能夠看出我們哪一部分的能力更突出嗎?「首先,我們會讓受試者在完全平靜的狀態下,進行一次檢測,看看在靜心狀態下,一個人大腦的基本狀況,大腦各部分的活躍程度如何。然後,我們會讓受試者接受特定狀況下的檢測,比如讓他一邊計算,一邊接受檢測,此時,他大腦中某一部分會變得特別活躍,但是其他部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調動的,然後將採集的數據,經過軟體分析,進行對比,就能發現這個人是否『天賦異稟』,具有某方面特殊的才能了。」
張冰指出他們曾經進行了一項實驗,採集了一批剛入學的碩士生的數據,當這些學生共同接受了半年某項課程的訓練後,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會發現他們大腦中差不多同樣的區域,神經元變得活躍了,「當然這種活躍性因人而異,有些更明顯些,有些弱些,但是這證明了,後天不斷培養學習的確能夠刺激大腦,讓神經元變得更興奮。但是這種改變是不是永久的,以及興奮了是不是就意味著智商真正被改變了,還有待於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