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槍尚無統一標準 該怎麼測?專家:室外測手腕 室內測額頭

2021-01-21 環球網

【來源:北京晚報】

隨著企業陸續復工,讓測溫槍需求猛增。然而,測溫數值有誤差、測溫部位不一致,也經常讓被測人全程蒙圈。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尚無針對額溫槍的國家標準,業內呼籲應對該行業加大監管力度,規範市場準入,促使額溫槍行業回歸正常。

差異大

體溫測出33攝氏度

明明是同一個人,單位門口測出來的體溫是36攝氏度,到了小區門口竟降到了33攝氏度。在小區入口處,物業為盧先生測出的體溫,讓他大吃一驚:「33攝氏度?我這是要涼涼了嗎!」

盧先生說,小區物業的額溫槍似乎從來就不怎麼精確,「測出體溫35攝氏度多是常事,能到36攝氏度的情況都少有。今天這個更誇張了,33攝氏度,哪個正常人的體溫能33攝氏度啊。」

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進出小區、單位、超市還是地鐵、火車站,測體溫都必不可少。但不少人卻發現,不同場合測出來的體溫能差出一二攝氏度甚至三攝氏度。

趙女士如今想要進入單位寫字樓上班,必須要通過兩道「關卡」測溫。由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保安組成的第一道防線位於園區大門口。測溫員將額溫槍對準她的手腕,幾秒鐘後,額溫槍上顯示出35.9攝氏度的數值。趙女士的辦公樓距離園區大門可以用「一步之遙」來形容,直線距離不過10多米。但想要進入辦公樓,還必須要經過第二道防線,還得再測一次溫。

這次,額溫槍對準的是腦門。幾秒鐘後,「嘀」的響了一聲,36.7攝氏度。「一會兒測手腕,一會兒測腦門,到底哪個數值準確啊。」趙女士發現,每個地方測溫的規矩似乎都不太一樣。有的地方要求測額頭,有的地方測手背,還有的地方測手腕,要求必須撩開袖口測衣物覆蓋下的手腕皮膚。趙女士有點兒蒙,這測溫槍測出的溫度不一樣,測的位置也不同,差距怎麼這麼大?

數據說

3月新增73家企業

與測溫槍測溫差異大相對的,是測溫槍生產、銷售的火爆。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日,我國目前共有667家企業從事額溫槍的相關業務。在數量上,廣東省以596家的絕對優勢遙遙領先,佔全國相關企業總數的89.4%,其次為浙江、江蘇、山東。2020年以來,我國共新增147家經營額溫槍業務的相關企業,佔總量的22%,依舊主要集中在廣東省。值得一提的是,3月以來,我國就新增73家經營額溫槍業務的相關企業,增速驚人。

此外,從成立時間上看,大部分額溫槍企業都比較年輕,有58%的企業成立於5年之內,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68家。

從2月初起,全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加大了對口罩、額溫槍、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的檢查和監管力度。其中,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防疫期間價格違法案件中,山西運城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將進價僅為45元和85元的紅外額溫計、紅外線檢測儀分別以590元和800元的高價銷售,結果被處以50萬元罰款。

記者發現,與額溫槍的火爆形成對比的是額溫槍標準的缺失。據悉,額溫槍目前暫時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由於紅外額溫計屬於醫療器械,因此機身、銘牌或是包裝上,會有藥監部門的批號。工業用測溫槍沒有藥監部門的批號,消費者在選購時,可以以此為判斷標準,以免購買到錯誤的商品。

對此業內也呼籲,加大監管力度,全面梳理額溫槍供應鏈產能現狀,隨著防疫物資最緊缺階段的過去,當前應收緊註冊門檻,同時加大打擊力度,規範市場準入,促使額溫槍行業回歸正軌。

建議

室外測手腕 室內測額頭

人們通常所稱的測溫槍、額溫槍,專業名稱叫「紅外額溫計」。按照要求,應當對著額頭進行測溫。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熱工所溫度室主任吳健告訴本報記者,一款合格的額溫槍,實驗室測溫誤差控制在正負0.2攝氏度至0.3攝氏度以內。

由於額溫計所採用的是非接觸測溫的方式,準確度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較大,如果天氣寒冷,而額溫計又要在室外使用,那麼就有可能會出現「不準」的情況。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環境情況,選擇不同的測量部位。在室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被測人的額頭直接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這時候,如果對著額頭測溫,測量出來的人體體溫就會相對較低;而人的手腕通常有衣物遮擋,手腕的溫度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在室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用額溫計測量衣物覆蓋下的手腕溫度,會更加準確。

如果是在室內測溫,室溫有保證,那麼對著額頭測溫則會獲得更加準確的數值。

「疫情期間,額溫計主要用於測溫初篩,而並非精確的醫療診斷。」吳健解釋,在室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如果在小區門口測溫,可能每一位居民測出來的體溫都偏低,測溫員只要測幾個人,心裡大概就有數了,此時如果有位居民的體溫比大家都高,比如達到了37攝氏度。那測溫員就會有所警惕,進一步確認。

本報記者 張楠

相關焦點

  • 體溫槍測額頭和測手腕哪裡更準確?
    目前,在公共場合最常用的測溫儀就是體溫槍,檢測方便迅速,避免交叉感染,只需將體溫槍這類便攜的設備對準被測試者的額頭或手腕「嘀」一下就能獲知體溫,測溫原理就是根據接收到的紅外能量快速檢測出相應位置的溫度。而體溫槍這類型的產品,雖然種類品牌較多,但也由於疫情的關係,成為了嚴重缺貨的產品。
  • 測額頭還是測手腕?體溫槍究竟測哪裡更準確?
    目前,在公共場合最常用的測溫儀就是體溫槍,只需要將被測者攔下對著額頭或手腕「嘀」一下就能獲知體溫。不過許多人在多次外出後發現,許多測溫者在測量額頭溫度後還會測手腕的溫度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體溫槍究竟測哪裡更準確?        其實體溫槍的測溫原理就是根據接收到的紅外能量快速檢測出相應位置的溫度。
  • 測體溫才35℃?!紅外測溫槍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會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下。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 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 度?來重量一下!」。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劃重點「紅外測溫槍」靠譜嗎?如果了解了原理,可以說「紅外測溫槍」其實是靠譜的,但是,脫離了使用方法和測試環境去談靠不靠譜,本身就是件不靠譜的事。
  • 體溫檢測方式有多種,室外測手腕比測額頭更科學?幾點需注意
    然而,額溫槍的測試似乎並不準確,特別是剛從室外進入室內時,體溫甚至會低至34℃。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紅外額溫槍本身屬於非接觸式測溫儀器,它主要是利用物體熱輻射以及物體溫度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測量的。如果不掌握測量原理和方式,那測試溫度也會出現較大的誤差!
  • 小體溫槍背後的大學問:測額頭還是測手腕?專家解釋來了
    體溫槍測額頭和手腕哪個更接近人的真實體溫?紅外體溫槍對著額頭測溫,是否有輻射風險,對人體有害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尋找答案。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專門負責相關計量器具的檢定校準工作,3月10日下午,在該院的熱學計量研究所,工程師慕媛正在對鄭州地鐵集團送來的120臺紅外測溫槍進行校準。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所的體溫槍校準業務量暴增。
  • 紅外測溫槍體溫34.2,教你怎麼測更準確
    教你怎麼測更準確今天,你被「槍」擊了嗎?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商場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隨著企業的陸續復工,額溫槍也緊隨腳步,成為口罩,酒精,消毒水同級別的緊俏防疫物資。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這天上午,室外寒風細雨,我匆匆走進辦公大樓。大廳內有工作人員兩男一女,正在要求大家出示網上通行證,工作人員看到通行證後,要求大家再到邊上保安這裡測體溫,看上去非常正規,也很讓人放心。測完體溫後,要求大家填寫表格。這時,我隨口問了一句保安:「我的體溫是多少?」保安回答說:「32℃。」我一下子暈了,這個體溫正常嗎?
  • 測溫槍測不準體溫?專利檢索全面解決你的體溫恐慌!
    疫情以來,與我們接觸最多的除了口罩以外,就屬測溫槍了,在小區門口、公交車、地鐵、商場,只要是需要測溫的地方都要與測溫槍來一次親密接觸。接觸多了,大傢伙發現,我的體溫咋這麼低了呢,一大波網友趕來說34°,33°,32°。哎等等,人的正常體溫是不是36.0℃-37.0℃嗎,怎麼用測溫槍測出來的溫度為什麼會這麼低呢,如果有人發燒測溫槍還能檢測出來麼?
  • 小知識 | 「紅外測溫槍」為什麼測不準?
    自從各地復工以後,在出入公共場所都需要先測量體溫,現在常見的測溫槍一般都是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於是有好奇的網友提出疑問,被這個「紅外線」每天照額頭這麼多次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呢?有時候體溫槍測量出的體溫忽高忽低也不是特別準確,這又是為什麼呢?雖然現在很多公共場所已經將額頭測溫改成了手腕測溫,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測溫槍」的原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 拿來測手腕可以嗎?答案在這裡
    說法一:額頭溫度受環境影響大額溫槍又稱紅外線測溫儀,由於與人體非接觸、測量時間短等特點,在公共場所篩查發熱人群時被廣泛使用。近日,記者在走訪地鐵站和超市等公共場所時發現,檢測人員在使用額溫槍時,針對市民監測的部位並不統一,額頭、手腕、脖子甚至耳背都有涉及。
  • 紅外額溫計「躺槍」,測體溫有啥可怕的?
    「拒絕測溫闖社區,謾罵他人被拘」「不戴口罩,拒絕測體溫,一掌打飛工作人員的測溫儀」……測溫槍無辜「躺槍」,「測溫槍不準」「測溫槍有輻射」這類說辭不絕於耳,現在是時候來了解一下這一防疫「神器」了。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人體溫度這個概念:人體溫度分為體內溫度和體表溫度。
  •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光學系統匯聚其視場內的目標紅外輻射能量,紅外能量聚焦在光電探測器上並轉變為相應的電信號,該信號經過放大器和信號處理電路,並按照儀器內的算法和目標發射率校正後轉變為被測目標的溫度值。其中,紅外探測器是對紅外輻射信號進行量化的設備,是整個紅外測溫技術的核心,主要用於採集紅外輻射信號並量化,其核心部件是紅外焦平面陣列。
  • 額溫計測不準?有無輻射? 專家解析使用方法及疑點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杜燕)紅外額溫計測不準?溫計會不會產生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輻射?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院長姚和軍在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紅外額溫計一般要求的使用溫度是16℃至35℃,一般在20℃左右最好。當前是冬季,室外比較寒冷,要注意工作環境、注意測量模式、注意測量部位。
  • 防疫測體溫:額頭、手腕、耳道…哪種測量更準確?
    今天,人民網邀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的三位專家,帶您更加深入的了解紅外線體溫計的各項特點。紅外線體溫計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先介紹一個物理常識: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高於絕對零度-273.15℃),都在向外界不斷的發出紅外能量。通過對這種能量的測量就可以實現讀取物質表面的溫度。這就是紅外線體溫計的工作原理。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為何會低於36℃?會不會是虛晃一槍呢?
    而常見的測溫設備是一桿手持式測溫槍,對著來人額頭照一照,就可以排查出發熱患者。 然而,一些網友在網絡上爆料,他們所測的體溫低於36℃。不少人都表示疑惑:正常人體溫不應該是37℃左右嗎?而且還有不少網友反映:在不同場合下所測的體溫還有所差異。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這種篩查方式真的有效嗎?我們會不會是被虛晃一槍了呢?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zolsplit_leadb2導語分隔符結束(樣式二)↑#]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首先筆者先幫大家解答一下「紅外測溫槍」的測溫原理。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來求得被測溫度的。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 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少不了要當一回劉德華: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發,呃不是,是照一發。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度?來重量一下!」。
  • 明明是額溫槍,為啥測手腕?體溫忽高忽低正常嗎?
    ●關於測體溫這些事防疫期間,進出小區、單位、地鐵等場所,測體溫成了必選項~為啥體溫忽高忽低?究竟體溫多少為正常?發熱意味著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同體溫計有何區別?拿額溫槍測手腕溫度合理嗎?專家介紹,體溫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體溫會隨環境、時間、狀態、年齡、生理等因素而忽高忽低。氣溫高則體溫高,氣溫低則體溫低體溫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在高溫環境下(比如開暖氣的車內),體溫可能會稍有升高,在低溫環境下(比如冬天的室外),體溫則可能稍有降低。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少不了要當一回劉德華: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發,呃不是,是照一發。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 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 度?來重量一下!」。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