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2020-12-06 中國網河南頻道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2020-02-20 16:53:30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

A+

A-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

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37.3℃的須如實報告,並自駕車或聯繫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我們外出時面臨的這「溫柔一槍」,所得的這些紅外體溫檢測數值靠譜嗎?會不會存在誤差?如果誤差普遍偏大,會不會不利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那「一槍」對準哪裡,測得數據可能更準確?

紅外測溫儀因「疫」普及

發熱是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傳染病重要的首發症狀,而體溫檢測則是診斷此類病例的首要環節。因此,在疾病預防和臨床中,體溫測量非常重要。

目前,常見的體溫測量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水銀體溫計為代表的有接觸式測量方式,其測量比較精準,但存在潛在的汞危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水銀體溫計;另一種則是以紅外體溫儀為代表的非接觸式測量,可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更為方便快捷。當一些具有發熱症狀的傳染性疾病暴發時,紅外體溫儀往往被廣泛應用於醫院、機場、車站、出入境檢疫站點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

起初由於技術還不夠成熟,紅外測溫技術僅用於對溫度精確程度要求不高的普通工業領域。同時,這種非接觸式的測溫辦法會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影響,對精度造成一定影響。但在2003年SARS疫情暴發後,人們將原本用於工業的紅外測溫儀稍做改良後,投入到對人體溫的測量,並在醫療保健領域迅速普及開來。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此時全國口岸檢驗檢疫部門基本都採用了新型的紅外測溫設備。近年來,不斷優化的紅外測溫技術,用於伊波拉出血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疫情等防控工作。

隨著非接觸紅外人體測溫儀品種不斷增多,適用範圍也不斷擴大,醫療用的紅外測溫儀的精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但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紅外測溫儀的測量結果和實際體溫有時候會出現較大差異。

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人們最早認識紅外線是在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每時每刻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隨後,1821年德國科學家賽貝克發現了賽貝克效應;1859年,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以熱平衡的理論為依據,得出基爾霍夫輻射定律。這些研究都為後續紅外技術的有效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論依據,紅外技術也因此得到蓬勃發展與廣泛應用。根據這些原理,人們可以對物體輻射的紅外能量進行採集、量化,然後從量化結果計算出物體溫度。

也就是說,任何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散發紅外輻射,其能量大小與物體表面溫度和波長分布有著直接的關係,根據物體自身的紅外能量,可以測定其表面溫度,這也是醫用紅外體溫測量儀的工作原理。

紅外測溫儀一般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部分組成。光學系統匯聚其視場內的目標紅外輻射能量,紅外能量聚焦在光電探測器上並轉變為相應的電信號,該信號經過放大器和信號處理電路,並按照儀器內的算法和目標發射率校正後轉變為被測目標的溫度值。

其中,紅外探測器是對紅外輻射信號進行量化的設備,是整個紅外測溫技術的核心,主要用於採集紅外輻射信號並量化,其核心部件是紅外焦平面陣列。這個陣列採集到強弱不等的紅外輻射信號後,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再經過電壓放大、轉換等一系列處理,最終量化出不同的數值。

但物理輻射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灰塵顆粒、水蒸氣,而紅外輻射有著強烈的吸收性。在測溫距離的增加下,測溫器件對於輻射的感知能力也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如果被測對象溫度是確定的,在測量距離、目標物發射率、環境溫度的影響下,測溫器感受到的物體溫度也會出現差異,這必然會降低測量的精度。

因此,要想得到精準地測量數據,最核心的還是提升產品的質量標準。一種方法是校準紅外線測溫儀,第二種方法是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設置紅外線測溫儀的發射率。這些任務我們還是交給廠家,因為這不是一般普通人或一位社區測溫工作人員所能做的。

測額頭或許不如手腕準確

中國計量技術研究院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測溫儀的測量準確度首先與儀器本身的準確程度及儀器自身質量有關;其次,測量儀器在實驗室的標定溫度與實測溫度之間計量標準的不同,也容易引起測量誤差;第三,現在測溫儀測的都是人的額頭、手心、臉部等部位,測量結果屬於人的體表溫度,而體表溫度可能受人活動狀態的影響產生波動,因此它並不一定能真正代表人體溫度。

比如當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逆風而至,結果額溫儀測量顯示34℃或者無法顯示數值。額溫槍的說明書上也有提醒,使用者及紅外額式體溫計於使用前請保持在穩定的室溫內至少30分鐘。但在疫情防控期,我們無法做到等候30分鐘再測體溫。

寧波市第一醫院醫學工程部的工作人員在反覆測試後,研究出了一個額溫儀測量的小竅門。請被測人員露出被衣服覆蓋、沒有暴露在空氣裡的手腕部分皮膚,在距離手腕6—8釐米處進行測量,這樣測量出的溫度更接近人體真實溫度。

責任編輯:程雪

相關焦點

  • 測溫槍測不準體溫?專利檢索全面解決你的體溫恐慌!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通過專利的檢索和分析,從專利角度聊一聊測溫槍測不準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溫槍也叫額溫槍,是一種利用紅外輻射進行溫度檢測的儀器。為什麼會測不準既然有這麼高大上的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做後盾,還有各種光電元器件做支撐,測溫槍怎麼還會測不準呢?這裡涉及到好多因素。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我再細看登記表,30℃,31℃,34℃……我當即指出:「你們的測溫槍有問題,這樣測體溫有啥意義?疫情當下,趕快拿出去檢修。」「我們小區大門口也是測的32℃,我說應當是36℃,保安在自己額頭上晃了一下說沒錯就是32℃,你要是36℃我們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測溫槍本來檢測的就是表面溫度然後加一個固定數字補償為體溫,比如我們一般皮膚表面也就31℃左右,額溫槍內部又給補了5℃左右上去,才補到正常體溫。所以比如冰天雪地臉上被凍的很冷,跟在室內溫暖環境測出來肯定不一樣。」
  •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zolsplit_leadb2導語分隔符結束(樣式二)↑#]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首先筆者先幫大家解答一下「紅外測溫槍」的測溫原理。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來求得被測溫度的。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為何會低於36℃?會不會是虛晃一槍呢?
    而常見的測溫設備是一桿手持式測溫槍,對著來人額頭照一照,就可以排查出發熱患者。 然而,一些網友在網絡上爆料,他們所測的體溫低於36℃。不少人都表示疑惑:正常人體溫不應該是37℃左右嗎?而且還有不少網友反映:在不同場合下所測的體溫還有所差異。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這種篩查方式真的有效嗎?我們會不會是被虛晃一槍了呢?
  • 測體溫才35℃?!紅外測溫槍靠譜嗎?
    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劃重點「紅外測溫槍」靠譜嗎?如果了解了原理,可以說「紅外測溫槍」其實是靠譜的,但是,脫離了使用方法和測試環境去談靠不靠譜,本身就是件不靠譜的事。
  • 小知識 | 「紅外測溫槍」為什麼測不準?
    自從各地復工以後,在出入公共場所都需要先測量體溫,現在常見的測溫槍一般都是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於是有好奇的網友提出疑問,被這個「紅外線」每天照額頭這麼多次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呢?有時候體溫槍測量出的體溫忽高忽低也不是特別準確,這又是為什麼呢?雖然現在很多公共場所已經將額頭測溫改成了手腕測溫,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測溫槍」的原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 測溫槍尚無統一標準 該怎麼測?專家:室外測手腕 室內測額頭
    今天這個更誇張了,33攝氏度,哪個正常人的體溫能33攝氏度啊。」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進出小區、單位、超市還是地鐵、火車站,測體溫都必不可少。但不少人卻發現,不同場合測出來的體溫能差出一二攝氏度甚至三攝氏度。趙女士如今想要進入單位寫字樓上班,必須要通過兩道「關卡」測溫。由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保安組成的第一道防線位於園區大門口。
  • 紅外額溫計「躺槍」,測體溫有啥可怕的?
    「拒絕測溫闖社區,謾罵他人被拘」「不戴口罩,拒絕測體溫,一掌打飛工作人員的測溫儀」……測溫槍無辜「躺槍」,「測溫槍不準」「測溫槍有輻射」這類說辭不絕於耳,現在是時候來了解一下這一防疫「神器」了。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人體溫度這個概念:人體溫度分為體內溫度和體表溫度。
  • 體溫槍貨源緊張,用工業測溫槍「應急」?不可!
    進小區量體溫、去公司量體溫、進飯店量體溫……疫情當前,體溫槍成了搶手貨。記者調查發現,貨源緊張之下,網上有商家打起「小算盤」,稱工業測溫槍也可用來測量篩查人體溫度,且「溫度誤差不大」。專家則認為,工業測溫槍不適合於人體測溫,建議嚴格測溫機制。
  • 紅外測溫槍體溫34.2,教你怎麼測更準確
    紅外測溫槍體溫34.2?教你怎麼測更準確今天,你被「槍」擊了嗎?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商場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隨著企業的陸續復工,額溫槍也緊隨腳步,成為口罩,酒精,消毒水同級別的緊俏防疫物資。
  • 眼見測溫槍熱銷,有人拿工業測溫槍應急?不行
    眼見測溫槍熱銷 有人打起「小算盤」 拿工業測溫槍應急?不行!進小區量體溫、去公司量體溫、進飯店量體溫……疫情當前,測溫槍成了搶手貨。記者調查發現,貨源緊張之下,有商家打起「小算盤」,稱工業測溫槍也可用來測量篩查人體溫度,且「溫度誤差不大」。
  • 額溫計測不準?有無輻射? 專家解析使用方法及疑點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杜燕)紅外額溫計測不準?溫計會不會產生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輻射?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院長姚和軍在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紅外額溫計一般要求的使用溫度是16℃至35℃,一般在20℃左右最好。當前是冬季,室外比較寒冷,要注意工作環境、注意測量模式、注意測量部位。
  •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測溫槍是為何在你腦袋上「打一槍」就知道溫度的;它測得到底準不準;以及親戚群裡最關心的,被這玩意打多了會不會影響健康?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搞懂測溫槍的原理,就會一一迎刃而解。原理雖然複雜,但不用擔心,看了小姨的講解,保準咱二舅姥爺瞅了都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兒的。
  • 你家小區測體溫為啥不太準?原來它是這樣的測溫槍!
    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由於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可能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 37.3℃的必須如實報告,並自駕車或聯繫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 額溫槍測體溫究竟準不準?這個很多人都好奇的問題 專家來揭開謎底了
    但是問題來了,額溫槍測得究竟準不準,我們在測的時候應該跟額頭保持多遠的距離?315臨近,杭州網和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杭州市消保委聯合推出315特別欄目——《防疫用品怎麼選?專家教你辨別真偽》,通過評測對比小實驗,告訴大家在購買時注意避開哪些消費誤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防疫用品。
  • 測溫槍為何測出驚人溫度?專業人士:醫用溫槍和工業溫槍是有區別的
    市民:測溫槍測出90度高溫「測溫槍測出的溫度竟然是90多度,人體溫度有那麼高嗎?」市民劉先生說,3月4日,他在魚池口小商品批發市場一油漆店購買了23個測溫槍,每個售價是330元。寄回酒泉老家使用後發現測溫槍完全不準,測人體時測出的溫度高達90多度,令他匪夷所思。於是,他拿著測溫槍去油漆店理論,要求商家退貨。
  • 天天額頭「打槍」才知道 我的體溫不是37℃
    他們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嚴格落實乘客體溫檢測,針對體溫超過37.3℃乘客,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信息登記、留置觀察、移送處置。   環境不同 會有差異   測溫槍或測溫儀是怎麼工作的,記者分別諮詢了生產廠家和在重慶從事測溫槍貿易服務的老布。
  • 明明是額溫槍,為啥測手腕?體溫忽高忽低正常嗎?
    ●關於測體溫這些事防疫期間,進出小區、單位、地鐵等場所,測體溫成了必選項~為啥體溫忽高忽低?究竟體溫多少為正常?發熱意味著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同體溫計有何區別?拿額溫槍測手腕溫度合理嗎?1分鐘了解5個關鍵問題測出的體溫為什麼忽高忽低?專家介紹,體溫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體溫會隨環境、時間、狀態、年齡、生理等因素而忽高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