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槍為啥測不準?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2020-12-05 環球網

「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

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37.3℃的須如實報告,並自駕車或聯繫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我們外出時面臨的這「溫柔一槍」,所得的這些紅外體溫檢測數值靠譜嗎?會不會存在誤差?如果誤差普遍偏大,會不會不利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那「一槍」對準哪裡,測得數據可能更準確?

紅外測溫儀因「疫」普及

發熱是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傳染病重要的首發症狀,而體溫檢測則是診斷此類病例的首要環節。因此,在疾病預防和臨床中,體溫測量非常重要。

目前,常見的體溫測量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水銀體溫計為代表的有接觸式測量方式,其測量比較精準,但存在潛在的汞危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水銀體溫計;另一種則是以紅外體溫儀為代表的非接觸式測量,可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更為方便快捷。當一些具有發熱症狀的傳染性疾病暴發時,紅外體溫儀往往被廣泛應用於醫院、機場、車站、出入境檢疫站點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

起初由於技術還不夠成熟,紅外測溫技術僅用於對溫度精確程度要求不高的普通工業領域。同時,這種非接觸式的測溫辦法會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影響,對精度造成一定影響。但在2003年SARS疫情暴發後,人們將原本用於工業的紅外測溫儀稍做改良後,投入到對人體溫的測量,並在醫療保健領域迅速普及開來。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此時全國口岸檢驗檢疫部門基本都採用了新型的紅外測溫設備。近年來,不斷優化的紅外測溫技術,用於伊波拉出血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疫情等防控工作。

隨著非接觸紅外人體測溫儀品種不斷增多,適用範圍也不斷擴大,醫療用的紅外測溫儀的精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但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紅外測溫儀的測量結果和實際體溫有時候會出現較大差異。

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人們最早認識紅外線是在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每時每刻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隨後,1821年德國科學家賽貝克發現了賽貝克效應;1859年,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以熱平衡的理論為依據,得出基爾霍夫輻射定律。這些研究都為後續紅外技術的有效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論依據,紅外技術也因此得到蓬勃發展與廣泛應用。根據這些原理,人們可以對物體輻射的紅外能量進行採集、量化,然後從量化結果計算出物體溫度。

也就是說,任何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散發紅外輻射,其能量大小與物體表面溫度和波長分布有著直接的關係,根據物體自身的紅外能量,可以測定其表面溫度,這也是醫用紅外體溫測量儀的工作原理。

紅外測溫儀一般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部分組成。光學系統匯聚其視場內的目標紅外輻射能量,紅外能量聚焦在光電探測器上並轉變為相應的電信號,該信號經過放大器和信號處理電路,並按照儀器內的算法和目標發射率校正後轉變為被測目標的溫度值。

其中,紅外探測器是對紅外輻射信號進行量化的設備,是整個紅外測溫技術的核心,主要用於採集紅外輻射信號並量化,其核心部件是紅外焦平面陣列。這個陣列採集到強弱不等的紅外輻射信號後,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再經過電壓放大、轉換等一系列處理,最終量化出不同的數值。

但物理輻射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灰塵顆粒、水蒸氣,而紅外輻射有著強烈的吸收性。在測溫距離的增加下,測溫器件對於輻射的感知能力也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如果被測對象溫度是確定的,在測量距離、目標物發射率、環境溫度的影響下,測溫器感受到的物體溫度也會出現差異,這必然會降低測量的精度。

因此,要想得到精準地測量數據,最核心的還是提升產品的質量標準。一種方法是校準紅外線測溫儀,第二種方法是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設置紅外線測溫儀的發射率。這些任務我們還是交給廠家,因為這不是一般普通人或一位社區測溫工作人員所能做的。

測額頭或許不如手腕準確

中國計量技術研究院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測溫儀的測量準確度首先與儀器本身的準確程度及儀器自身質量有關;其次,測量儀器在實驗室的標定溫度與實測溫度之間計量標準的不同,也容易引起測量誤差;第三,現在測溫儀測的都是人的額頭、手心、臉部等部位,測量結果屬於人的體表溫度,而體表溫度可能受人活動狀態的影響產生波動,因此它並不一定能真正代表人體溫度。

比如當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逆風而至,結果額溫儀測量顯示34℃或者無法顯示數值。額溫槍的說明書上也有提醒,使用者及紅外額式體溫計於使用前請保持在穩定的室溫內至少30分鐘。但在疫情防控期,我們無法做到等候30分鐘再測體溫。

寧波市第一醫院醫學工程部的工作人員在反覆測試後,研究出了一個額溫儀測量的小竅門。請被測人員露出被衣服覆蓋、沒有暴露在空氣裡的手腕部分皮膚,在距離手腕6—8釐米處進行測量,這樣測量出的溫度更接近人體真實溫度。

相關焦點

  •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可能一開始就錯了……「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37.3℃的須如實報告,並自駕車或聯繫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 測溫槍測不準體溫?專利檢索全面解決你的體溫恐慌!
    疫情以來,與我們接觸最多的除了口罩以外,就屬測溫槍了,在小區門口、公交車、地鐵、商場,只要是需要測溫的地方都要與測溫槍來一次親密接觸。接觸多了,大傢伙發現,我的體溫咋這麼低了呢,一大波網友趕來說34°,33°,32°。哎等等,人的正常體溫是不是36.0℃-37.0℃嗎,怎麼用測溫槍測出來的溫度為什麼會這麼低呢,如果有人發燒測溫槍還能檢測出來麼?
  • 小知識 | 「紅外測溫槍」為什麼測不準?
    自從各地復工以後,在出入公共場所都需要先測量體溫,現在常見的測溫槍一般都是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於是有好奇的網友提出疑問,被這個「紅外線」每天照額頭這麼多次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呢?有時候體溫槍測量出的體溫忽高忽低也不是特別準確,這又是為什麼呢?雖然現在很多公共場所已經將額頭測溫改成了手腕測溫,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測溫槍」的原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 測溫槍尚無統一標準 該怎麼測?專家:室外測手腕 室內測額頭
    【來源:北京晚報】隨著企業陸續復工,讓測溫槍需求猛增。然而,測溫數值有誤差、測溫部位不一致,也經常讓被測人全程蒙圈。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尚無針對額溫槍的國家標準,業內呼籲應對該行業加大監管力度,規範市場準入,促使額溫槍行業回歸正常。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我再細看登記表,30℃,31℃,34℃……我當即指出:「你們的測溫槍有問題,這樣測體溫有啥意義?疫情當下,趕快拿出去檢修。」「我們小區大門口也是測的32℃,我說應當是36℃,保安在自己額頭上晃了一下說沒錯就是32℃,你要是36℃我們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測溫槍本來檢測的就是表面溫度然後加一個固定數字補償為體溫,比如我們一般皮膚表面也就31℃左右,額溫槍內部又給補了5℃左右上去,才補到正常體溫。所以比如冰天雪地臉上被凍的很冷,跟在室內溫暖環境測出來肯定不一樣。」
  • 測體溫才35℃?!紅外測溫槍靠譜嗎?
    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劃重點「紅外測溫槍」靠譜嗎?如果了解了原理,可以說「紅外測溫槍」其實是靠譜的,但是,脫離了使用方法和測試環境去談靠不靠譜,本身就是件不靠譜的事。
  •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測溫槍是為何在你腦袋上「打一槍」就知道溫度的;它測得到底準不準;以及親戚群裡最關心的,被這玩意打多了會不會影響健康?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搞懂測溫槍的原理,就會一一迎刃而解。原理雖然複雜,但不用擔心,看了小姨的講解,保準咱二舅姥爺瞅了都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兒的。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zolsplit_leada2導語分隔符開始(樣式二)↓#]今天,你被「槍」擊了嗎?[#zolsplit_leadb2導語分隔符結束(樣式二)↑#]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為何會低於36℃?會不會是虛晃一槍呢?
    而常見的測溫設備是一桿手持式測溫槍,對著來人額頭照一照,就可以排查出發熱患者。 然而,一些網友在網絡上爆料,他們所測的體溫低於36℃。不少人都表示疑惑:正常人體溫不應該是37℃左右嗎?而且還有不少網友反映:在不同場合下所測的體溫還有所差異。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這種篩查方式真的有效嗎?我們會不會是被虛晃一槍了呢?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很多人對這句話有誤解,認為測不準是因為我們的儀器精度不夠造成,把測不準問題歸結於是我們掌握的物理規律不夠,科學發展還不夠,其實這是一種極度錯誤的思想。因為我們測不準並不是科學發展不夠,也不是我們儀器不夠先進,而是微觀世界本來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存在的,測不準本身就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內在屬性。
  • 測不準定律:越是『測不準』越有創造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測不準』的世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律,帶來了物理學上的革命,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索羅斯則發現了『經濟學的測不準定律』。這個創造了許多金融奇蹟的人,依然在創造著驚濤駭浪般的奇蹟。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首先筆者先幫大家解答一下「紅外測溫槍」的測溫原理。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來求得被測溫度的。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量不準,而不是真的不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不確定性」更為嚴謹!而要把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或者說「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講明白,其實圍繞兩個簡單點的數學公式來說更合適。基於這一思考,於是1980年就有個叫阿蘭·古斯的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真空量子漲落」的升級版「宇宙無中生有」。其實邏輯也很簡單,就是當Δt無限小的時候,ΔE就可能無限大,大到形成「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只是要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很小很小,需要等上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能發生一次,然而宇宙誕生前可以說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發生這樣的宇宙量子大爆炸,也就是註定的事了。
  • 剩餘電量為啥總是測不準
    之前橫評中的鉛酸車型均中招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我們有必要搞清楚電動車剩餘電量顯示的原理。目前主流電動車使用的依舊是鉛酸電池,剩餘電量測試方法主要採用的是負載電壓法。如圖中A、B兩點所示,放電的前期和中後期電壓下降很小,這就是鉛酸電動車充滿電後行駛很長時間不掉電,而一旦掉了一格電變意味著電池可能即將耗盡的原因。
  • 眼見測溫槍熱銷,有人拿工業測溫槍應急?不行
    市場 測溫槍款式多商家限量預售「買個測溫槍太難了!」在網上挑選幾天後,公司員工小逸忍不住感嘆。隨著公司復工復產,小逸所在的公司也將嚴格執行每日體溫測量,然而他卻被買測溫槍給難住了。「不好買不說,關鍵心裡沒底,不知道該選什麼測溫槍好。」「看了一圈兒,價格貴點的三四百元一把,便宜的幾十元一把。」
  • 戰疫中的「測溫人」,測溫槍成為抗疫「武器」
    這是梁靖康在二廣高速大旺南站高速路口執勤測的第9012個人,也是他執勤的第21天。疫情發生後,廣東全省上下的「梁靖康們」有很多,3月3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廣東稅務系統獲悉,來自廣東基層的黨員們積極響應地方部署,參與到高速路口、街道、小區、村口等各個執勤卡點的工作中,而他們的抗疫「武器」,大多就是一把測溫槍。測溫槍成為抗疫「武器」,不能拖後腿「滴!」
  • 紅外額溫計「躺槍」,測體溫有啥可怕的?
    「拒絕測溫闖社區,謾罵他人被拘」「不戴口罩,拒絕測體溫,一掌打飛工作人員的測溫儀」……測溫槍無辜「躺槍」,「測溫槍不準」「測溫槍有輻射」這類說辭不絕於耳,現在是時候來了解一下這一防疫「神器」了。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人體溫度這個概念:人體溫度分為體內溫度和體表溫度。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使用紅外線測溫槍會引發白內障?測溫槍原理了解一下
    測溫槍頻繁打在腦門上,網上也流傳著各種調侃的段子。與此同時,一則「紅外線測溫槍會導致眼部損傷」的說法也不脛而走。該說法稱,由於眼球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吸收能力較強,使用紅外線測溫槍可能會引起白內障。這是真的嗎?資料顯示,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發出紅外輻射能量。
  • 問:用「紅外測溫槍」量體溫靠譜嗎?這樣做有點嚇人……
    現在出門,勢必要被小區物業或公共場所工作人員拿測溫槍指著頭,點一下就能量出你的體溫,習慣了就不會鬧出這種笑話了。感覺方便之餘也有點納悶:「紅外測溫槍」測體溫靠譜嗎?學過物理應該會記得,紅外線被稱作「不可見之光」,熱作用強於其他光,溫度計也是以紅線位置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