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額頭「打槍」才知道 我的體溫不是37℃

2020-12-04 人民網重慶站

手持紅外測溫儀

渝中區一小區大門處,保安對進入小區的人員進行體溫測量。

軌道交通1號線小什字站,紅外測溫系統對乘客進行體溫測量。

南岸區一廠區,保安對進入人員進行體溫測量。

紅外測溫槍接收示意圖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公共場所、單位、小區採用測溫槍來測量進出人員的體溫。被測試多次,不少人開始留意自己的體溫。南岸區的秦先生被測出33.3℃,他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

  測溫槍準確嗎?天冷時和天熱時,在戶外測出的體溫,會不會有變化?不同年齡、性別,體溫是否不同?來看記者的調查。

  多次測量 難超36.5℃

  昨日,江北區長安麗都小區的王女士說,每次回到小區,物業保安用測溫槍測量體溫時,她的體溫不會超過36.5℃,甚至有一次還測出35.5℃。「我記得原來書上說過,人體正常體溫大約是37℃。我還問了許多朋友,他們測出來的體溫也很少超過36.5℃。這是為什麼?怎麼跟書上說的存在差異呢?」

  渝北空港新城的胡女士告訴記者,因為上班的緣故,工作日她每天至少要測量兩次體溫。「一般在35.5℃~36.2℃。我沒有過分留意體溫,只要身體沒有感覺到不舒服,應該就是正常的吧。」

  28歲的秦先生家住南岸區長江村,身體健康,最近這段時間,每次外出回到小區,保安都要用紅外測溫儀對他進行體溫檢測。不知道為什麼,近期幾次測量,他的體溫都比較低,最近一次測量為35.3℃。前段時間,還被測出過33.3℃。

  南岸區海棠溪的石女士說,高中生物課本有一節專門講了人體的溫度,腋窩溫度為36.8℃,口腔溫度為37.2℃,直腸溫度為37.5℃,為何現在額頭溫度這麼低?

  為此,記者諮詢了部分小區物管和在城市公共運輸工作的人士。他們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嚴格落實乘客體溫檢測,針對體溫超過37.3℃乘客,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信息登記、留置觀察、移送處置。

  環境不同 會有差異

  測溫槍或測溫儀是怎麼工作的,記者分別諮詢了生產廠家和在重慶從事測溫槍貿易服務的老布。

  在廣東深圳從事紅外測溫儀生產的一家電子公司工作人員江先生表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測溫儀或測溫槍都是利用紅外線技術開發而成,可用於測試物體溫度以及人體額頭、耳朵、手腕的溫度。紅外測溫儀由於與人體非接觸、測量時間短等特點,疫情防控期間,被廣泛應用於車站、商圈、超市、小區門崗等場所的初篩。

  在重慶從事測溫槍貿易服務的老布說,市面上多數紅外測溫儀屬於家用和醫用,雖然紅外測溫儀能夠快速測溫,但是會受外部環境影響,比如溫度較低,測試額頭的話,測出來的體溫就會有偏差,一般來說,偏差溫度會在0.2~0.5℃,如果是溫度過低,可能偏差還會在1℃左右。一般情況下,在25℃的室內,測試額頭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如果室外溫度較低,可選擇測試手腕或者脖子;如果運動後額頭出汗,也應該擦拭汗液或者等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測量,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來說,較為準確。

  老布分析,如果測試額頭得到的數值差異比較大,像33℃這種,除了外部環境溫度、個體差異以及測量方式的不準確,可能也跟測溫儀本身有關,「家用或者醫用的測溫儀測量範圍在32℃~43℃,若差異過大,不排除是使用了工業級別的測溫儀。」

  輕微變化 也屬正常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劉春光說,我們教科書所學的腋下正常體溫在36℃~37℃,所以,平均值會在36.5℃左右。

  進行體溫測量時,測試部位、時間、季節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所以測出的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可有輕度變化。譬如,下午較早晨體溫相對要高,但一般相差小於1℃,所以,現在認為正常體溫不能簡單以一個數字37℃來表示。

  值得說明的是,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現代的都市人,工作壓力大、運動少、空調用得多,導致產熱減少,散熱增多,所以,測得的體溫相對有所下降,但都在正常範圍內,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代謝。

  劉春光說,測量體溫的方式主要包括口測法、腋測法、肛測法三種。其實,最接近人體體溫的測量方法是測直腸內溫度,也就是肛測法,但臨床中很少運用。常用的腋下測溫也較為準確。

  劉春光表示,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患者體溫一般都在38℃左右;正常體溫一般在36℃到37℃左右。在發熱門診,接觸到的病人,高熱在38℃~39℃。「患者到發熱門診看病,不管是在醫院外用測溫槍測體溫還是用紅外測溫儀器測過體溫,醫生都需要進行腋下測溫以便再次核實,如果患者體溫在39℃以上,我們每2~4小時會監測一次。」他稱,如果測出的數值差異較大,建議採取水銀體溫計複測。

  那麼,體溫是否與性別、年齡也有關係?劉春光表示,一般來說,女性妊娠期和排卵期體溫高於日常。另外,年齡、體質不同,體溫也會有差別,成年女性體溫比男性要高,老年人體溫偏低,兒童體溫偏高。

  另外,紅外測溫儀器主要是接收人體發出的信號,機器本身不發出紅外線,所以不用擔心紅外測溫儀對人有害。

  劉春光提醒市民,適當運動,調整心態,均衡膳食,不要過於糾結一次體溫測試,太緊張也會影響體溫。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朱婷 攝影報導

  多知道點

  測溫槍,學名是「紅外線測溫儀」或者「紅外線輻射測溫儀」。紅外測溫儀的原理是:被動吸收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從而獲得物體溫度數值。

  意思就是,你的身體無時無刻在向外擴散輻射能量,而測溫槍的作用,是接收你身體某區域的輻射能量。所以它雖然長著一副槍的樣子,但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紅外測溫儀能接收到的,只是各種波段的電磁波,絕不是直接的溫度傳導。

  據中新社等

(責編:陳易、張禕)

相關焦點

  • 體溫高於多少才是發熱?怎麼測才更準?
    原創 吉米大夫 吉米大夫我發熱了嗎?這幾天,測體溫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進小區、進單位,滴一下!一直有朋友發消息問我,體溫是不是高了?37.3℃是不是發熱了?因為大家都害怕發熱。
  • 體溫高於多少是發熱?怎麼測才更準?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我是不是發熱了?這幾天,測體溫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進小區、進單位,滴一下!一直有朋友發消息問我,體溫是不是高了?
  • 37度就是正常體溫?標準溫到底是多少?體溫過高或過低意味什麼?
    多數人認為體溫的正常值就是37度,超過37度就意味著發燒。其實人的體溫正常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恆定的範圍。受到晝夜因素、性別年齡、季節氣候,飲食情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的體溫會在37度上下波動,但波動的幅度不至於太大。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到了醫院,一測體溫,37度3,可沒想到醫生說,沒事,這正常的,並不是發熱。欣欣不解了,體溫超過37度,不就是發熱了嗎?為何醫生說,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呢?其實,和欣欣一樣有這方面疑惑的家長有不少。最近我也收到不少寶媽寶爸的留言,比如:家長A:"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不是就是發熱了呀"家長B:"給寶寶測量體溫,用哪種體溫計比較好呢?是水銀溫度計,還是電子溫度計..."家長C:「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量口腔溫度了呀,每次量肛溫,寶寶都很痛苦。」
  • 成年人正常體溫是多少度?體溫37度算發燒嗎?看醫生怎麼說
    在多數人看來,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超過37度就是發燒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成年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下面醫生給大家詳細說清楚,可能很多人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並不是很正確的。成年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是大家一直以來認為的正常體溫,一般來說,這是正確的。不過醫生也提醒大家,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一個數值不變的,每個人的體溫不完全一樣,測量不同的部位得到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測量腋溫是常見的方式,腋溫在36-37.2之間是正常的範圍。
  •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體溫監測忽高忽低,額溫槍靠譜嗎?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3月4日,因為額溫槍監測體溫為37.7℃,長沙市民劉先生差點被留置觀察,複測後才證明自己沒事。事後,他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疫情當前,每天上下班、進出小區,都要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也變成了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自己的體溫並不是傳說中的37℃,更有人陷入為何明明身體健康、體溫卻忽高忽低的疑惑中。
  • 真的不是 37℃了,多項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包括絕大多數醫生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37℃。但生活中我們又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自己量出來的體溫往往是 36℃多,而不是 37℃。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體溫每下降一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上升一度,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但有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心裡一涼,完了,我現在的體溫可能36度多一點點。也有人會說:我今天的體溫38度多一點點了,如果體溫已經超過了37度,甚至達到了38度,那也沒有必要開心,你這個時候應該抓緊時間去醫院看一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好的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類的體溫真的在慢慢下降嗎?我的回答是真的沒有錯,人類的體溫就是在慢慢下降。
  • 體溫測出來剛好37.5℃,需要去發熱門診嗎?
    大多數居民家中都備有體溫計,近期受疫情影響,不少家庭開啟了全家體溫一日三測的模式,生怕被病毒感染。然而,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 A:體溫測出來剛好37.5℃ B:體溫36.5℃、10分鐘後37.5℃ C:測耳溫37.5℃、測腋下36.5℃ …… 怎麼辦?需要就醫嗎? 先別急!
  • 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每個人和周圍的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比如年齡、身高、體重……但是在一個數字上,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體溫37℃。為什麼會這樣?37℃是平均值嚴格地說,37℃只是體溫概略的數字,因為身體各部位的溫度會略有差別。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我問他:「你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嗎?」保安直接回答:「不知道」。於是,我與他理論起來……工作人員過來幫腔說:「今天外面下雨,天氣冷,32℃正常的。」我再細看登記表,30℃,31℃,34℃……我當即指出:「你們的測溫槍有問題,這樣測體溫有啥意義?疫情當下,趕快拿出去檢修。」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只要是進入大型封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主動上來進行測量,如果體溫過高則不許進入。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37度的由來如今就連小學生也知道他們的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因為這一數字就寫在《常識》課本上。
  • 最近天天被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即37℃,該數值在1851年,被德國內科醫生溫德利希參考了25000個病人腋窩溫度的情況下首次確定,並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作為人體溫度是否正常的衡量標準,直到一項新研究的誕生。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
  • 體溫槍測額頭和測手腕哪裡更準確?
    去公眾場合,像超市這類人員聚集的地區,依舊要接受體溫檢測,疫情正式結束前,依舊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在公共場合最常用的測溫儀就是體溫槍,檢測方便迅速,避免交叉感染,只需將體溫槍這類便攜的設備對準被測試者的額頭或手腕「嘀」一下就能獲知體溫,測溫原理就是根據接收到的紅外能量快速檢測出相應位置的溫度。而體溫槍這類型的產品,雖然種類品牌較多,但也由於疫情的關係,成為了嚴重缺貨的產品。
  •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嘀,35.8℃」「體溫偏低,是不是身體出了問題?」「為什麼我的體溫總比別人低?」「醫生,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嗎?」3月11日,本報報導了《「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但很多人發現自己的體溫比正常還稍低一些,有時可能在36℃以下。關於體溫的疑惑也隨之產生:體溫變低了,對身體到底是好是壞?《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分析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 測體溫才35℃?!紅外測溫槍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會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下。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 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 度?來重量一下!」。對於負責測量的人來說,要注意四點:第一是紅外測溫槍與額頭不能距離太遠,不然的測溫槍的紅外探測器能夠收集到的紅外幅射能量會變小,從而影響測量的結果。最理想的情況下是距離額頭大概5cm 至 8cm 左右。第二是紅外測溫槍需要儘可能的與額頭保持垂直,這樣可以確保收集的紅外幅射能量是從目標測量區域散發出的。
  • 人體溫36-37度,貓狗的正常體溫你知道嗎?估計90%的人都會答錯!
    關注我,我會持續為大家奉上各類養寵知識。讓我們一起來體驗養寵的樂趣!沒有行動的理想都是妄想學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我們人體正常的體溫介於36度至37度之間,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影響,我想絕大部分人都非常關注自己體溫的變化,看看有沒有超過37度,從醫學角度來說體溫超過37.3度就算作是低燒了,如果現階段體溫升高,估計你連小區都進不了,哪裡也去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