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2020-12-05 中國數字科技館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每個人和周圍的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比如年齡、身高、體重……但是在一個數字上,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體溫37℃。為什麼會這樣?

37℃是平均值

嚴格地說,37℃只是體溫概略的數字,因為身體各部位的溫度會略有差別。我們皮膚的溫度通常比體內的溫度大約低3~4℃,你可以把溫度計放在舌頭下,再夾在兩個指頭之間量一量,就會看到差別。口腔和肛門的溫度也不相同,後者的溫度一般比前者高1℃。此外,由於活動所產生的器官新陳代謝與血液流動的變化,也會使體溫有所改變。而且現在我們知道,體溫不會隨著地域改變。然而在一天當中,體溫還是會稍有變化的,下午的時候會緩慢上升到最高點,一般會比在夜間最低的溫度高出將近1℃,所以37℃僅是人體全天體溫的平均值。

讓我們的體溫於大多數情況下保持在正常範圍之內的調節機制,是由在我們腦部深處的下丘腦所控制。

恆溫的進化之謎

哺乳類、鳥類以及其他的溫血動物都具有恆定的體溫。生物學上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比如我們知道,寒帶的南極企鵝和熱帶撒哈拉沙漠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上下。這些迥然不同的動物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體溫恆定的生活方式?鳥類和哺乳類這些恆溫動物,具有高新陳代謝率,從體內產生熱,它們也具有精確的冷卻機制,可以幫助保持恆定的體溫,而變溫動物通常卻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我們不禁要問:大自然為什麼會進化出恆溫動物?

一個假說認為,腦在恆溫下運作得最好,所以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恆溫動物被選擇下來。當然,腦部簡單的低等動物所選擇的生存方法雖然不同,卻是對它們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最有利的。只是對我們而言,恆溫是最好的選擇。想想看,當人類的祖先在大草原上被獅子追逐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情境。在奔跑的時候,四肢必須互相協調擺動,而腦部則在估量最好的逃生對策:是該使勁地逃跑,還是簡單的棍子抵抗?那棵樹有多遠,在獅子追上我以前,爬到樹上去的機會有多大?家人生存的機會有多大?我的族人會不會來幫我?我是不是可以跳到河裡,跳進河去會不會落到鱷魚的嘴裡?在四肢拼命擺動、身上流著汗、肺部用力呼吸的同時,所有這些念頭全都會在腦中閃過。不論是人或獅子,思想和行動需要同時運作,這是動物必備的生存之道。

支配人類思想和行動的主宰是腦,這是由幾百億交互連結的神經細胞所組成的線路,奇妙又精巧;獅子的頭蓋骨裡也含有相似數目的神經細胞。假若體溫發生變化,必然導致動物體內的各種複雜化學反應呈現出不同的狀況,各種激素信息也有所不同。所以,保持恆定的體溫是像我們一樣複雜的動物的最佳進化選擇。否則起伏的腦溫可能會導致無法預測的反應,其中一種可能的反應是,假如學習發生在不同的腦溫下,每次的成果可能都不一樣。

為何偏偏選擇37℃?

其實腦部保持恆溫,並不是恆溫動物維持恆溫性的唯一理由。很顯然,溫度升高時,化學反應一般會加快,所以讓身體變成溫度較高的恆溫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身體的活性。

這當然有一個限度。當過量的熱排不出去,而信息又來得太快時,這個系統會瓦解。過去的幾百萬年中,我們以及其他哺乳類,還有鳥類,似乎都發現了,最適宜我們運作的溫度是在37℃左右。

我們又要進一步發問:就算保持體溫的恆定,可以使人體的運作最穩定,那麼為什麼溫度需要設在37℃呢?

基本上,哺乳類動物的身體所獲得的能量,有70%以上轉變成熱。然後這些熱又需要發散到四周的環境裡去,否則身體會像任何過熱的引擎一樣,因為過熱而停止正常的運作。產熱的機制很複雜,這是腦必須監控的另一個複雜過程。靜止狀態下,腦以及身體內部器官(比如心臟、肺臟和腎臟)所產生的熱超過全身產熱的2/3,雖然它們本身的質量只佔全身不到10%。運動的時候,肌肉所釋放出來的熱可以增大10倍,超過其他熱來源。然而,即使是在這些產熱的極端狀況下,體溫仍然可以保持固定,而且基本的本能反應仍然如常。這要歸功於在體內熱產量升高的同時,身體能夠把熱快速的傳遞到四周環境中。

不論是輻射或傳導,熱的流動率大約與溫差成正比。室溫17℃時,你手上的熱流到一根鐵棍上的熱流動率,是室溫27℃時的兩倍,因為前者和37℃相差了20℃,而後者只相差10℃。同樣的石頭牆壁的房間,在15℃時會讓你覺得比在25℃時要冷許多。

有科學家認為,我們的體溫之所以設定在37℃,和我們在20℃的房間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樣。當200多萬年以前人類剛出現在非洲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在25℃以下。在這種氣候下,當人類的體溫超過35℃時,打獵採集這類活動經由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熱最容易發散出去。

人們可以計算出正常活動時身體的產熱率,也可以計算出在四周溫度稍微高於27℃時,身體把熱傳遞到環境中的散熱率。兩種速率全都隨體溫而改變;這兩個速率在溫度為37℃時大約相等,也就是身體得到熱的速率與散發熱的速率相等。由於這一點優勢,這個溫度就被我們的祖先選定了。後來,人類穿上了毛皮,又發明了獨特的技巧——生火,擴大了溫度適應範圍,因此能忍受更寒冷的氣候。

然而,對氣候的適應,似乎只是我們體溫保持在37℃的小部分理由。看看哺乳類和鳥類,這兩類動物經歷了非常不同的進化史,鳥類和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經歷的氣候、環境肯定各有不同。但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溫大多都是恆定的。因此恆溫產生的原因還很複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恆溫動物保持恆溫,能夠讓複雜的化學反應固定在最佳的狀態,這使得我們和其他動物可以勝任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複雜活動。

原文來自:家庭醫藥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但一般人的體溫一定是37℃左右,並且維持著基本恆定。為什麼人的體溫會是這種狀況呢?   在生物學裡面,科學家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不管是寒帶的企鵝還是熱帶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左右。為什麼這些迥然不同的動物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體溫恆定的生活方式?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每當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都要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通常來說,我們的體溫都在37℃左右。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文/猿飛日月對於人體的溫度,我們人人都非常了解,畢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即使掙再多的錢,恐怕也是醫藥費,我們都知道人的體溫一般都保持在37℃,如果超過了這個溫度,那麼你肯定是發燒感冒了,如果低於這個溫度的話,很可能你的身體也出了某種狀況。
  •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前幾天,看過一篇關於蝙蝠的文章,也不知道是否權威,但是可以對大家進行一些啟發:病毒學解密:蝙蝠為何能把上百種病毒封印在體內?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也有人會說:我今天的體溫38度多一點點了,如果體溫已經超過了37度,甚至達到了38度,那也沒有必要開心,你這個時候應該抓緊時間去醫院看一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好的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類的體溫真的在慢慢下降嗎?我的回答是真的沒有錯,人類的體溫就是在慢慢下降。
  • 我們的體溫為什麼總是37.2攝氏度?
    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為何人的正常體溫為37℃?天賜的黃金溫度!
    從絕對零度-273℃到普朗克溫度1.4×10的32次方K,溫度的範圍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為何我們人類對37℃情有獨鍾呢?嚴格來說37℃應該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到37.7℃之間波動,平均值約為36.8℃。
  • 我們的體溫為啥偏偏是37℃?原來如此
    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是否想過:不論人的年齡、身高、體重差別多大,有一個數字是相同的,那就是體溫是37℃左右。不論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還是棕種人,也不論你住在赤道還是北極,體溫都基本相同。為何體溫偏偏選擇了37℃?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當前疫情防控階段為什麼體溫高於37.3℃就要注意?
    全國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迅速行動起來,在車站、機場、商城、居住小區、工作園區等人員流動多的地方都實行了監測體溫等措施。為了加強疫情監控,對於有與湖北省人員接觸或去湖北出差的人員,以及體溫高於37.3℃(也有規定37.5℃)者,實行體溫日報制度等措施。這個體溫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溫度呢?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呢?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體溫為何限定37.3℃?專家這樣說
    測量體溫超過37.3℃的必須如實報告。那麼為什麼要限定在37.3度這個數值?採取此措施的意義何在?2月21日,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為市民解疑。為什麼要限定在體溫37.3度?濟南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龐棟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有一個主要表現是發熱,但發熱是一個主觀的症狀,也是一個體徵,主觀症狀就是自己會感覺到發燒、害冷等表現,客觀記錄是要測量體溫。
  • 確認了,體溫37度的人真的不正常了
    我們一直被教育,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正常體溫還要冷一點,約為36.38攝氏度。 現在,對玻利維亞相對偏遠的土著部落Tsimane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趨勢並非偶然,也不是用現代生活方式的就能簡單解釋的現象。相反,即使在醫療條件極差、感染現象普遍的農村和熱帶地區,這種情況也存在。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
  • 獵奇:37度已不是正常體溫?專家證實每過十年,人的體溫降0.03度
    每當人們感覺自己被感冒困擾的時候,想要知道自己發沒發燒,首先第一項工作,就是要用溫度計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在人的認知中,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度,如果超過37.5度,就說明這個人已經處於低燒狀態了。37攝氏度是一個人體溫正常的標準狀態,但是這個被人們一致認同的體溫標準從何處得來的呢?這個溫度到底還適不適用現代人的體溫標準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證明,37度這已經漸漸不適合用來描述現代人的正常體溫標準了。基本上每過十年左右,人的平均正常體溫都要下降0.03度。
  • 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不是30°C、40°C、50°C,而是37攝氏度?
    在長期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這樣的經驗,那就是人腋下的溫度總是在37度左右才算是正常,低於這個溫度和高於這個溫度,人們都會出現不舒服的現象,嚴重的還需要到醫院去治療才會恢復健康。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的正常溫度是37度左右呢?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2020年上半年期間,人類每日量體溫的次數突破世界紀錄,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體溫低於37度時,將會以最佳的心態邁向嶄新的一天,當人們得知自己的體溫高於37度時,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會受到嚴格的「保護」。一、19世紀以來至今,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始終在下降人類體溫的平均溫度為37度這一結論,是德國醫學家卡爾溫德裡希,實際統計了25000名人類的體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