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2020-11-29 人民網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比如種族、性別、外貌等等。但一般人的體溫一定是37℃左右,並且維持著基本恆定。為什麼人的體溫會是這種狀況呢?

  在生物學裡面,科學家把動物分成「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兩種。不管是寒帶的企鵝還是熱帶的駱駝,它們的體溫同樣是37℃左右。為什麼這些迥然不同的動物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體溫恆定的生活方式?

  關於體溫恆定的現象,科學家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有一種假說認為,大腦的最佳運作狀態就是在恆溫下,所以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恆溫的動物被選擇下來。當然,腦部簡單的低等動物所選擇的生存方法雖然不同,但對它們來說卻是最有利的環境。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恆溫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腦部保持恆溫,並不是恆溫動物維持恆溫的唯一理由。當溫度升高時,化學反應一般會加快,所以讓身體變成溫度較高的恆溫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身體的活性。但是這種反應是有限度的,當過量的熱排不出去,而信息又來得太快時,這個系統會瓦解。過去的幾百萬年中,人類以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似乎都發現了最適宜的溫度是在37℃左右。

  人們又要進一步發問:就算保持體溫的恆定可以使人體的運作最穩定,那麼為什麼溫度是在37℃呢?

  當然,37℃只是體溫的一個大概數字,人體各個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 . 3℃~0.6℃,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

  若要保持一個恆定的體溫,必然要選擇一個產熱和散熱最容易平衡的點。在這一溫度時,機體活動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與機體散失在環境中的熱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體溫的恆定。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體溫之所以設定在37℃,和我們在27℃的房間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樣。當200多萬年以前人類出現在非洲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在25℃以下。這種氣候條件下,當人類的體溫超過35℃時,打獵這類活動經由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發散出去。

  人們可以計算出正常活動時身體的產熱率,也可以計算出在四周溫度稍微高於27℃時,身體把熱傳遞到環境中的散熱率。兩種速率全都隨體溫而改變;這兩個速率在溫度為37℃時大約相等,也就是身體得到熱的速率與散發熱的速率大約相等。

  正因為體溫恆定的特點,才能夠讓複雜的化學反應固定在最佳的狀態,使得我們和其它恆溫動物可以適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複雜活動。也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生物鏈中的捕食者和被捕者耐力較量的結果。

(責編:帥筠、邱燁)

相關焦點

  •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體溫之謎: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看看科學家怎麼說文/猿飛日月對於人體的溫度,我們人人都非常了解,畢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即使掙再多的錢,恐怕也是醫藥費,我們都知道人的體溫一般都保持在37℃,如果超過了這個溫度,那麼你肯定是發燒感冒了,如果低於這個溫度的話,很可能你的身體也出了某種狀況。
  • 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每個人和周圍的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比如年齡、身高、體重……但是在一個數字上,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體溫37℃。為什麼會這樣?37℃是平均值嚴格地說,37℃只是體溫概略的數字,因為身體各部位的溫度會略有差別。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每當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都要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通常來說,我們的體溫都在37℃左右。
  •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專家認為,除了肌肉質量下降外, 空調導致的出汗困難也是現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大原因。人們長期在空調屋工作和生活, 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 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從而導致體溫降低。50年前,孩子的平均體溫都在37度左右,成人的平均體溫在36.5-36.8度之間。而現在,可能令你想不到的是,你的正常體溫已經不是36.5度了。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也有人會說:我今天的體溫38度多一點點了,如果體溫已經超過了37度,甚至達到了38度,那也沒有必要開心,你這個時候應該抓緊時間去醫院看一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好的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類的體溫真的在慢慢下降嗎?我的回答是真的沒有錯,人類的體溫就是在慢慢下降。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我們的體溫為什麼總是37.2攝氏度?
    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
  • 我們的體溫為啥偏偏是37℃?原來如此
    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是否想過:不論人的年齡、身高、體重差別多大,有一個數字是相同的,那就是體溫是37℃左右。不論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還是棕種人,也不論你住在赤道還是北極,體溫都基本相同。為何體溫偏偏選擇了37℃?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更我們說,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測體溫的時候都是在36.6℃左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現在人們的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期刊eLIFE刊發最新研究稱,美國史丹福大學發現,近百年來,美國人的基礎體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Philip Mackowiak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Philip Mackowiak重新設計實驗,給出答案:對40歲以下健康成人來說,人均舌下標準體溫為36.8°C;清晨時分,體溫上限為37.2°C;從全天來看,體溫上限為37.7°C。
  • 當前疫情防控階段為什麼體溫高於37.3℃就要注意?
    全國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迅速行動起來,在車站、機場、商城、居住小區、工作園區等人員流動多的地方都實行了監測體溫等措施。為了加強疫情監控,對於有與湖北省人員接觸或去湖北出差的人員,以及體溫高於37.3℃(也有規定37.5℃)者,實行體溫日報制度等措施。這個體溫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溫度呢?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呢?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為何人的正常體溫為37℃?天賜的黃金溫度!
    從絕對零度-273℃到普朗克溫度1.4×10的32次方K,溫度的範圍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為何我們人類對37℃情有獨鍾呢?嚴格來說37℃應該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在35℃到37.7℃之間波動,平均值約為36.8℃。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人的正常體溫為37 ℃。那麼,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37 ℃被認為是人的正常體溫?37 ℃又是指哪裡的溫度呢?不過,人的正常體溫不會一直維持37 ℃,而是會隨著每天的不同時間有規律地波動,幅度為0.5度至1度。一般而言,人的體溫會在下午至晚上達到最高,而在早上正常醒來前大約兩小時降到最低。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人的正常體溫為37 ℃。那麼,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37 ℃被認為是人的正常體溫?37 ℃又是指哪裡的溫度呢? 1851年,德國醫學教授卡爾·文德利希(Carl Wunderlich)對2.5萬人的腋窩溫度進行了測量,獲得了上百萬份數據,從而確定了成年人的正常體溫為37 ℃。他把這個數據寫進了自己的書裡,隨後被人們廣泛使用,直至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