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最近濟南的天氣多變,烈日驕陽的時候熱得不行,大風大雨涼爽一陣子。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德國醫生卡爾·萊茵霍德爾·奧古斯特·文德利希就精確測量得出,18至40歲的成年人平均口腔溫度是36.8攝氏度,而中國人習慣的則是平均36.5攝氏度的腋下測量溫度。我們的體溫雖然不會隨著地點而不同,但是它會隨著一天中的時間而略有變化,下午三時是體溫高峰值。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突然很想知道這個關於身體溫度的小秘密是不是?前不久,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迷人的溫度》,講的就是溫度計裡的人類、地球和宇宙史,作者是吉諾·塞格雷。
吉諾·塞格雷是誰,他憑什麼寫書告訴大眾關於溫度的迷人之處。每當有人問塞格雷靠什麼謀生,他總會說自己在從事家族事業。他的兄弟是物理學家,他的外甥也是,他的許多堂表親都是物理學家,他的叔叔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嶽父是一位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他的妻姐嫁給了一位更加著名的維也納物理學家,而他本人,則是世界聞名的高能基本粒子理論物理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物理學是他一生的事業,也是他的家族遺傳。
塞格雷在書裡寫到,在下丘腦的調解控制下,我們的體溫大概保持在正常範圍之內。如果身體反饋給下丘腦的信息是太冷,毛細血管就會收縮,從而保存熱量,如果是太熱,毛細血管就會擴張,同時汗腺也會接到下丘腦發來的指令,將汗液通過毛孔排到皮膚外面。
那為什麼是37.2攝氏度左右?這與人類長期的演化有關,在這個溫度下,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是最有效的,而且也是最適應氣候環境的,讓人最舒服的。如果這個溫度變動了2%,我們就會覺得痛苦,如果它的升降超過5%,那麼就要考慮去急診室了。
「多喝點水」這句話讓不少姑娘心煩,實際上這真的算是世間最美的情話之一,因為喝水對保持人體正常溫度而言相當重要。當外界溫度升高時,體內水分的蒸發會使得身體感覺涼爽。塞格雷在書裡解釋,我們一天平均產生0.9升左右的汗水,根據天氣和運動量的變化,這個數字可能下跌到接近於零,也可能上升到15升之多。當流失的汗液接近15升這個上限時,我們就會陷入嚴重脫水的陷阱,它會導致體溫升高,進而讓人頭暈目眩、呼吸困難,需要靜脈輸液。
如果喝了很多水,未能及時排出人體,那就危險了。環法自行車賽選手艾迪·莫克斯堪稱鐵人,攀爬山丘、在外騎行六小時完全沒問題,但在沒有風的健身房裡騎了一個小時就癱倒了。其實平時喜歡在健身房裡騎動感單車的讀者也會有這樣的體會,騎一會兒就覺得疲憊了,但他們明明在吹著自然風的大街上騎倆小時共享單車都不在話下。
塞格雷說,這是因為室內蒸發條件不足,水分雖然以流汗的方式排洩一部分,但是它聚集在皮膚表層無從蒸發,熱量堆積起來,體內溫度升高,自然就累得快。
不要以為流汗只是高溫下才有的事情,人在任何溫度都會出汗。南極探險者阿普斯利·切裡加勒德曾寫到,身處南極,最大的麻煩是汗水和呼吸。那些汗水淤積在衣服內部,剛離開皮肉就被凍成了冰。
塞格雷說,現在的南極人類營地有一個「華氏三百俱樂部」,要想成為會員,「你要先在超過205度(約96攝氏度)的房間裡蒸桑拿,然後光著身子衝到零下100度(約零下73攝氏度)的戶外聽自己的皮膚噼啪作響。逗留片刻之後再衝回室內。」
濟南是泉城,這裡的不少老人喜歡冬泳。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這些老人在長期的冬泳訓練過程中,體脂水平要相對較高。1987年,一位叫琳恩·考克斯的遊泳健將成功穿越水溫只有1攝氏度到6.7攝氏度左右的白令海峽,她的體脂比幾乎是婦女平均值的兩倍,她的脂肪在全身均等分布,成為一道良好的隔熱層。